抢救伤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19
颗粒名称: 抢救伤员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支前担架队参战经历的故事,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的辽沈战役后,母亲坚决要求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参加支前担架队的情景。故事中描绘了担架队员在战场上救护伤员的艰苦情况,包括受伤、冒着枪林弹雨奔跑以及冰面塌陷等。最后提及村里多名青壮年参军并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俵口村 五条街名 抢救伤员

内容

1948年冬季,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根据毛主席“以最快速度行进,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的敌人,不使敌人从海上逃跑”的指示,上级要求解放区人民集中人力物力支援前线,配合人民解放军部队尽快解放军粮城,彻底掐断北京、天津的国民党残匪妄图从海上逃跑的退路。区里要求我们组建一支担架队赶往军粮城,战地抢救伤员,当时我就报名要求参加支前担架队。
  不料,组织上考虑到大哥于连波带领担架队,一家里亲兄弟俩支前上战场只能去一个,再说,战场上抢救伤员是有危险的。听到这个消息,我着急地拽着年近六旬的母亲找到了村干部,母亲对在场的村干部们说:“我知道参加担架队有危险,可越是危险越应该去!我的3个儿子都是共产党员,于连波、于连孟参加了担架队,家里不是还有于连庆吗,上战场的事,共产党员不去谁去!”母亲的话感动了村干部,从身强力壮的党员中挑选出于学福、马德清、于德信、马德明、陶万林、于向生和我在内的8名共产党员为担架队员,由大哥于连波带队。另外,考虑到伤员在路途中的安全和治疗,又决定让村里思想进步的郎中马先生和我们一起出发,这就是俵口村组建的第一个支前担架队。出发前,我们每个人都表了决心,坚决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光荣任务。
  1948年11月18日晨,天津战役打响,在解放军粮城时,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同时发起攻击,枪炮声惊天动地,没想到,部队刚刚攻到军粮城城门口,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反扑,枪声炮声相互交错,眨眼间军粮城墙内外变成一片火海。我们9人都是第一次参加担架队上战场,见子弹在头上横飞,炮弹四处爆炸,开始有点害怕,心跳到了嗓子眼儿。后来看到解放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不顾一切地直往前冲,也不觉得害怕了。
  我们学着解放军的冲锋姿势,猫着腰拽着担架跟着冲锋的战士往前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跟着解放军,他们冲到哪我们就跟到哪!突然,一声巨响,一发炮弹在我们面前爆炸,把地面炸了个大坑,有两名解放军,浑身是血地栽倒在我们前面。我们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把一名受伤的解放军抱到担架上,于连波让于学柱、陶树林把另外一名伤员放到我的后背上,他俩在两旁护着伤员,我迅速背起伤员,大约跑出三四百米,我感觉后背湿漉漉的,越来越重、当来到前线包扎所,把伤员抱下来,发现我后背全是血。原来是炸弹打在伤员颈部动脉,流血过多,在我背上牺牲了。离开战地医院,我们顾不得子弹乱飞,急速后撤,抬着另一名伤员一口气跑出10多里路,枪炮声越来越远了,马先生让我们停下来,为伤员重新检查伤口,我这才发现这位解放军的头、胸、腿部都有伤,而且还在向外渗血。马先生掏出从家里带来的止血药,再次进行伤口处理。借此机会我们擦着汗,互相看了一下,脸上黑乎乎的,被硝烟熏得都成大花脸了,哪经历过这么激烈的战斗哇!幸好,担架队9个人都安然无恙。
  大哥于连波让我们检查担架,把我们分成两个组,半个小时轮换一次,尽量加快行进速度。马先生处理完伤口,嘱咐我们尽量走平稳,避免颠簸,减轻伤员的疼痛。我们啃上几口干粮,十来分钟后,便抬着伤员继续赶路了。军粮城与俵口村相距70多里,来时并没感觉有多远,现在觉得很远啊,身上的棉衣早被汗水湿透,抬着伤员,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渴得嗓子眼要冒烟。过一条小河沟时,替换下来的人砸点冰块含在嘴里,继续前进。
  到了曾口河边时,大家围拢在一起护着担架在冰面上慢慢前行,眼瞅就要到岸边,突然脚下嘎巴一响冰面塌陷,几个人同时掉进水里。落水的刹那,我们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把担架高高举起。还好离岸不远,几个人你推我拽终于上了岸。后来这位伤员听说了这件事,非要和我认干兄弟不可。
  在这次战役中,我村的于学功、于学太、于化虎、于金生、于长庆、于仲林、刘印涛、马德起、刘春华、位全明等20多青年,牺牲在解放天津的战场上。1948年至1949年村里3次征兵,有260多名青壮年参军,天津解放后,他们又随部队南下,有一部分牺牲在各战场上,有部分人在南方参加了工作,并落户在那里。如湖南永州的于春田、湖南省长沙县的于际明、重庆市的于汉卿等10多人,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于连孟
责任者
于印桥
责任者
于学功
相关人物
于学太
相关人物
于化虎
相关人物
于金生
相关人物
于长庆
相关人物
于仲林
相关人物
刘印涛
相关人物
马德起
相关人物
刘春华
相关人物
位全明
相关人物
毛主席
相关人物
于连波
相关人物
于连孟
相关人物
于连庆
相关人物
马德清
相关人物
于德信
相关人物
马德明
相关人物
陶万林
相关人物
于向生
相关人物
于春田
相关人物
于际明
相关人物
于汉卿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48年11月18...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俵口村
相关地名
唐山市
相关地名
塘沽街道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永州市
相关地名
长沙县
相关地名
重庆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