俵口村五条街名的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17
颗粒名称: 俵口村五条街名的由来
分类号: K825
页数: 12
页码: 1-12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个人称孟老爷的老人,在村里辈分高,外地人来找他时也能被乡亲们轻易知道。他参加过支前担架队,为解放军救治过,对村里的五条街名也记忆清晰。随着年纪增长,许多事情记不清了,但这些经历对他印象深刻。
关键词: 俵口村 五条街名 由来

内容

作者简介
  于连孟,男,1919年出生,天津市宁河区俵口镇解放村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里党组织联络员。1948年参加平津战役支前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解放后参加密云水库,根治海河等水利工程建设,曾任生产队保管员。2009年农历九月初一病逝。
  俵口村五条街名的由来
  于连孟(90岁)
  在村里辈分高,乡亲们都习惯用我的乳名尊称我为孟老爷。很多外地人来俵口找我,打听名子村里很多人不知道,一提起孟老爷,男女老少人人皆知。我这一生,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但随着年纪的增长,许多都记忆不清了,只有参加支前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把受伤的解放军抬回村里救治,对村的解放、自由、民主、幸福、安全五条街名的由来,我还记忆犹新。
  参加组织
  我出生的俵口村,是七里海岸边的一条土岭。因紧靠七里海,河流纵横,年年闹洪水,常年日久,洪水把土岭西头冲开一个口子,恰是青龙湾河、曾口河、潮白河的交汇处。沿河道驶往的船只,每天都集聚在口子边避风靠岸。第二天,再沿着河道驶向四面八方,故取名俵口,寓“水流俵,分船地”之意。
  明朝永乐年间,一户于姓在此地落户建庄,后来陆续有了马姓、位姓、刘姓、杨姓等,形成俵口村中的五大姓氏家族。解放前后迁来陶、李、冯、王、张等几个姓氏。村中有两个台(杨家台,马河南儿台),一条主街从村东头到村西头有2里路长。解放前俵口村有2000多人,生活来源主要靠航运和七里海的芦苇。人们织席编篓,打渔摸虾,在庄周围的散地上种点庄稼,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贫困生活。
  过去,运输主要靠航运,俵口交通十分便利,河道四通八达,成为天津一带内河船运的主要口岸。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俵口有大小木船百余条,当时,宁河县交通局航运社就是以俵口村的船只为主组建起来的。
  天津建党创始人于方舟(原名于兰渚),出生在俵口村,听母亲说,他天资聪颖,记忆极强,小时候读书时,身边总是放一把锥子,父亲于际刚用锥子往书上扎,锥子扎多深,他就读到书上没有锥子印迹的地方,直至全部背诵出来为止。他参加革命活动后,曾多次从天津回村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如一次他回到家乡,看到县政府张贴的增税布告,他就走村串户联系贫苦百姓,并以宁河县“旅津学生同乡会”的会长名义,召集暑假回乡的进步同学,带领农民到县政府请愿。取得了抗税斗争的胜利,极大地启发了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积极性。
  在于方舟烈士精神影响下,1938年,于连波和马德双秘密建立起村的党组织。而后陆续有于作全、于锡文、于河昌、马德孝、马德清、位友良、于增之、于作元、于连庆、于连孟、马德俊、刘学信、于学珍、于向生、于学福、于云生、于开祥、于作士、马德胜、陶万林、马德彩、马德深、马德信、刘春奎、于作河、陶万胜、于云山、于学柱等加入党组织,到1949年村党员队伍发展到40多名。于作全是1943年入党后积极为党工作,在1946年把大儿子送到部队。于学功在1948年解放塘沽战斗中牺牲在战场上,1969年他们又把小儿子于学来送到部队。
  我大哥于连波1938年入党,二哥于连庆1945年入党,我1945年入党,我兄弟3人,严格教育子女,后来也让他们加入加入了党组织,有于印泉、于印奇、于印荣、于印芝、于印桥、于全华、于守顺、于娜、于鑫等10余人,并有4人参军。在当时,我入党后是村党组织联络员,以剃头理发为名,走街串巷负责联络村中每位党员。那时村里党组织活动地点就设在我家东厢房,厢房前院是一条小河,为了出入方便,经常在河边停靠一条小船。一旦发现敌情,可随时上船驶向七里海深处的芦苇荡。
  抢救伤员
  1948年冬季,辽沈战役刚刚结束,根据毛主席“以最快速度行进,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的敌人,不使敌人从海上逃跑”的指示,上级要求解放区人民集中人力物力支援前线,配合人民解放军部队尽快解放军粮城,彻底掐断北京、天津的国民党残匪妄图从海上逃跑的退路。区里要求我们组建一支担架队赶往军粮城,战地抢救伤员,当时我就报名要求参加支前担架队。
  不料,组织上考虑到大哥于连波带领担架队,一家里亲兄弟俩支前上战场只能去一个,再说,战场上抢救伤员是有危险的。听到这个消息,我着急地拽着年近六旬的母亲找到了村干部,母亲对在场的村干部们说:“我知道参加担架队有危险,可越是危险越应该去!我的3个儿子都是共产党员,于连波、于连孟参加了担架队,家里不是还有于连庆吗,上战场的事,共产党员不去谁去!”母亲的话感动了村干部,从身强力壮的党员中挑选出于学福、马德清、于德信、马德明、陶万林、于向生和我在内的8名共产党员为担架队员,由大哥于连波带队。另外,考虑到伤员在路途中的安全和治疗,又决定让村里思想进步的郎中马先生和我们一起出发,这就是俵口村组建的第一个支前担架队。出发前,我们每个人都表了决心,坚决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光荣任务。
  1948年11月18日晨,天津战役打响,在解放军粮城时,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同时发起攻击,枪炮声惊天动地,没想到,部队刚刚攻到军粮城城门口,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反扑,枪声炮声相互交错,眨眼间军粮城墙内外变成一片火海。我们9人都是第一次参加担架队上战场,见子弹在头上横飞,炮弹四处爆炸,开始有点害怕,心跳到了嗓子眼儿。后来看到解放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不顾一切地直往前冲,也不觉得害怕了。
  我们学着解放军的冲锋姿势,猫着腰拽着担架跟着冲锋的战士往前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跟着解放军,他们冲到哪我们就跟到哪!突然,一声巨响,一发炮弹在我们面前爆炸,把地面炸了个大坑,有两名解放军,浑身是血地栽倒在我们前面。我们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把一名受伤的解放军抱到担架上,于连波让于学柱、陶树林把另外一名伤员放到我的后背上,他俩在两旁护着伤员,我迅速背起伤员,大约跑出三四百米,我感觉后背湿漉漉的,越来越重、当来到前线包扎所,把伤员抱下来,发现我后背全是血。原来是炸弹打在伤员颈部动脉,流血过多,在我背上牺牲了。离开战地医院,我们顾不得子弹乱飞,急速后撤,抬着另一名伤员一口气跑出10多里路,枪炮声越来越远了,马先生让我们停下来,为伤员重新检查伤口,我这才发现这位解放军的头、胸、腿部都有伤,而且还在向外渗血。马先生掏出从家里带来的止血药,再次进行伤口处理。借此机会我们擦着汗,互相看了一下,脸上黑乎乎的,被硝烟熏得都成大花脸了,哪经历过这么激烈的战斗哇!幸好,担架队9个人都安然无恙。
  大哥于连波让我们检查担架,把我们分成两个组,半个小时轮换一次,尽量加快行进速度。马先生处理完伤口,嘱咐我们尽量走平稳,避免颠簸,减轻伤员的疼痛。我们啃上几口干粮,十来分钟后,便抬着伤员继续赶路了。军粮城与俵口村相距70多里,来时并没感觉有多远,现在觉得很远啊,身上的棉衣早被汗水湿透,抬着伤员,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渴得嗓子眼要冒烟。过一条小河沟时,替换下来的人砸点冰块含在嘴里,继续前进。
  到了曾口河边时,大家围拢在一起护着担架在冰面上慢慢前行,眼瞅就要到岸边,突然脚下嘎巴一响冰面塌陷,几个人同时掉进水里。落水的刹那,我们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把担架高高举起。还好离岸不远,几个人你推我拽终于上了岸。后来这位伤员听说了这件事,非要和我认干兄弟不可。
  在这次战役中,我村的于学功、于学太、于化虎、于金生、于长庆、于仲林、刘印涛、马德起、刘春华、位全明等20多青年,牺牲在解放天津的战场上。1948年至1949年村里3次征兵,有260多名青壮年参军,天津解放后,他们又随部队南下,有一部分牺牲在各战场上,有部分人在南方参加了工作,并落户在那里。如湖南永州的于春田、湖南省长沙县的于际明、重庆市的于汉卿等10多人,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街名诞生
  在村党组织安排下,这个伤员住在我家养伤,村里很多党员自发送来了鸡蛋和面粉,母亲把家里唯一下蛋的老母鸡也杀了,给解放军伤员炖鸡汤喝。经母亲精心照料和马先生的细心治疗,他的身体渐渐得到了恢复,这时才知道了他是部队的一位营长。
  他白天独自一人早出晚归,在村里走东串西,深入百姓家搞调研,有时间,也找于连波大哥和我了解村里情况。夜晚,还在油灯下往小本子上不知画些什么,谁也猜不透他在干什么,也不好意思问。有一天,他对于连波大哥说,希望能参加村里的党员大会。考虑到他是我们从战场上抢救下来的伤员,又是解放军干部,很快就同意了他的要求。
  这次村里党员大会,是在我家的前院房里召开的。在会议上,这位营长很深情地对村党组织和村乡亲们把他从战场上抢救下来,精心照顾治疗表示感谢!还向大家敬了军礼,会场响起一阵热烈掌声。而后,他接着说:“这几天,我在村里进行调查走访。”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那个小本,并把里面画好的一张图撕下来,郑重地说:“俵口村子大,人口多,一条主街3里多路长,干部党员工作起来很不方便,我建议把俵口村划分为五条街,像部队一个团分管几个营一样,党员分散工作,统一领导,有利于工作开展。”参加会的党员干部都认真听着。“我这里画好一张带有俵口村五条街标记和五条街名的草图,请大家看看讨论一下,能否同意?”说着他把五条街草图递给大家。会场立刻活跃起来,全体党员情绪高涨,争先恐后传阅着。
  过一会,他拍了一下手,会场马上安静下来。只听他很风趣地说:“咱把俵口划为五条街,村中主街一段划为解放街,主街东面为自由街,西面为安全街,主街北面一条街为民主街,南面一条为幸福街,为啥叫这几个街名呢!”他又说:“我们闹革命就是为了穷人翻身得解放,自由民主的幸福生活,而解放军会永远保护百姓的安全。”他的意见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拥护,就在这次会上,决定了从1948年12月5日,俵口村正式划成了5条街,分别起名解放、自由、民主、幸福和安全。同时选举出于连波为支部书记,当时一个支部5个党小组,马德孝为解放街党小组长,于河昌为自由街党小组长,位友良为民主街党小组长,于作全为幸福街党小组长,马德清为安全街党小组长。不久,5个党小组发展成5个党支部,分别由原党小组长任党支部书记。
  1949初,在我家养好伤的这位营长,向驻扎在村里的另一位部队首长请求归队,首长答应了他暂随部队行动。临别时,我母亲特意为他煮了鸡蛋,我为他理了发,全村的党员和许多群众一直把他送出村外很远很远……
  天津解放后,乡亲们想念他,就叫大哥和我代表村里的乡亲们去天津找他。我们哥俩经多方打听,才知道他在1月15日清晨,攻打民权门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先,先后炸掉敌人的两个碉堡后,不幸壮烈牺牲了。消息传到村里,党员群众都十分悲痛,村里为这位不知姓名的解放军首长开了追悼会。为了纪念他,村里在自由街东头大水坑旁的一块土岗上丘着一口棺材,棺材里摆放一颗红五星和一张带有俵口村五条街名的草图,这就是俵口村最早的一座无名烈士墓。每逢12月5日(确定5条街名纪念日),俵口全体党员和群众都来到这里,缅怀这位烈士,让烈士的英名如同俵口村中的解放,自由,民主,幸福,安全5条街名一样,在美丽的七里海畔世世代代永留人间。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百老话沧桑 第六集》

本文记述了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熟知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百余篇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现着时代的沧桑,镌刻着历史的印痕,记录着生活的风雨,熔铸着拼搏的辉煌,也彰显宁河人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特别是一张张浸洇着时代风云的珍贵照片,多维度、多层面地回顾了历史,记忆了生活,述说了奋斗,见证了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于连孟
责任者
于印桥
责任者
于作全
相关人物
于锡文
相关人物
于河昌
相关人物
马德孝
相关人物
马德清
相关人物
位友良
相关人物
于增之
相关人物
于作元
相关人物
于连庆
相关人物
于连孟
相关人物
马德俊
相关人物
刘学信
相关人物
于学珍
相关人物
于向生
相关人物
于学福
相关人物
于云生
相关人物
于开祥
相关人物
于作士
相关人物
马德胜
相关人物
陶万林
相关人物
马德彩
相关人物
马德深
相关人物
马德信
相关人物
刘春奎
相关人物
于作河
相关人物
陶万胜
相关人物
于云山
相关人物
于学柱
相关人物
于印泉
相关人物
于印奇
相关人物
于印荣
相关人物
于印芝
相关人物
于印桥
相关人物
于全华
相关人物
于守顺
相关人物
于娜
相关人物
于鑫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俵口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