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产队副队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603
颗粒名称: 当生产队副队长
分类号: K828.9
页数: 5
页码: 231-23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年轻时,作者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劳动者,并担任生产队副队长。他参与了农田基本建设,并带领人员进行土方工程。在工地前期,他们建设工棚和伙房,然后开始干活。他描述了一天的劳动和食物情况,并介绍了在土方工程中的技术知识和配合方式。作为副队长,他还需要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争议。最后,作者回顾了这段经历,并表达了内心的成就感。
关键词: 生产队副队长 农田基本建设 土方工程

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生产队已磨练成了一名合格的壮劳力,拔麦子、插秧、赶车、扬场,各种农活干起来得心应手。加之正当二十七八的好岁数,大伙就选我当了生产队副队长,主要就是带着社员干活,各种农活都要自己干在前头。那个年代正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挖河挑渠,打破村界线搞会战。一方有土方工程,八方出人出力,我就成了外出会战带工的人,基本上每年春冬二次都外出干土方工程。县里把工程分给各公社,由公社把工程分给大队,大队把工程分给小队,然后由我们到工地分段认段,商定好进场日期,在进场前二天,我就带几个人先期进入工地,建工棚、伙房。那时先期进场是比较艰苦的事,施工的地段都是野草荒凉的地方,到了工地后先是选址,选好建工棚的地方,把建工棚的东西卸下来,当时都是用马车把东西拉去,而后在地上挖一个坑,安上一口锅,临时做一顿饭吃,饭后马上建工棚。建工棚的主要材料是芦苇、高粱秆和苇席,用芦苇和高粱秆把四周围起来,用木杆做几个支架,上面盖上苇箔,再加上二层苇席,工棚基本上就建成了,晚上我们就可以在里面睡觉了。第二天用泥把四周泥一遍,把工棚里的地面铺上一些稻草、麦秆之类的东西,再上面铺上苇席,再建一个比较正规的能做饭的伙房,我们的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就等着大军进场。
  大军进场后,第二天我们就开始干活了。我先说一说当时的饭食情况,在那个年代生活是比较艰苦的,主粮就是玉米面,赶上好年景,生产队自带一点面粉或大米,几天给大家改一次膳;副食主要是白菜、咸菜。再说干活,根据土方面的长短、人的多少分段,每两人一段,两人一副抬,人员都是自己提前找好的,一般都是体质比较好,干土方工程又有技术的先结成对子;体质较差的,没有干过土方工程的新人,或是知青结成对子,每次与我结对的大多都是新人或是知青。两人抬起200左右斤的一筐土,还要蹬坡,到平地距离倒土的地方较远的还要小跑几步,这就需要两个人的配合,步伐要齐,步距要均,这样干起来才显得省力,不然就会很吃力。
  我每天不但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还有很多琐碎的事解决。比如说段与段之间干的快的一方,有时给干的慢的多留了一点土方,双方发一点小争议,我就得出面解决,让快的一方给慢的一方多抬几筐,有时我就帮着干一点,基本上保持工程平衡前进。
  干土方不仅靠力气和能吃苦的精神,还要有数学和几何学方面的知识。一般的工程由指挥部下达后,告诉你河的开口、深度,河底的宽度,堤埝的宽度和高度及它们的坡度比。然后要自己干了,老河工按要求干是没有问题,新手就比较难了,你还要教他们怎样削坡,土往什么地方倒省工等等。一般的工程都一个月左右,当一段工程完工后,你站在马道上往下一望,平静的河底,光顺的坡面,心里油然产生一种成就感,忘记了一个月的苦与累,感受到修建水利工程的胜利与成果。
  生肖轮回,岁月沧桑。我由一个不懂事的青少年成为七旬老翁,虽然一生没有什么光辉业绩,但回忆起青年时代那段生活,别有一番情趣,就当作百老话沧桑的话题吧!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宁河区的老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宗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