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592
颗粒名称: 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分类号: K828.9
页数: 18
页码: 207-224
摘要: 这个故事讲述了杨素琴的人生经历。她在208年上学,之后参加了下乡运动。她先后担任教师和工人的职责,并参与编纂厂志。最后,她选择下海经商。这些记忆对她来说是永远无法抹掉的。
关键词: 杨素琴 下乡 教师

内容

作者简介
  杨素琴,女,1948年9月22日出生,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人。1954年9月至1960年8月在芦台一小上学,1960年9月至1968年8月在芦台一中高中毕业(期间1966年5月至1968年8月在校二年“文革”)。1968年10月至1975年2月在造甲城公社傅台村插队,后担任初、高中代课教师。1975年2月至1997年10月在天津碱厂学徒,后考入中央电大机械专业,毕业后调入基建处任助理工程师,1990年调红三角报社任记者、编辑。1997年10月至2008年10月下岗再就业赴深圳经商(期间1998年10月在天津碱厂退休),现定居深圳。
  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杨素琴(70岁)
  2017年春暖花开时节,我正在深圳,老同学于敏打来电话,告诉家乡宁河区档案局和地方志办公室正在搞“百老话沧桑”活动,问我有无兴趣参加。恋乡的情结牵动我记忆的纤绳,我激动地坐在电脑前,写下了这篇文章,向家乡父老回忆一下那些曾经的往事。
  上学
  1954年至1960年,我在芦台一小读完了小学,毕业于这所小学的还有张占礼、冯克毓、冯克俭等同学,当时的校址在芦台镇十一村,学校旁有一座天主教堂。据宁河县志记载,芦台镇小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小学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礼部主事王照(芦台人)创办的小学堂,校舍由芦台“三官庙”改建。
  1960年“六一”过后,我们参加了小升初考试,我们六一班60人,有6位同学考上了芦台一中读初中。有崔福临、郭伟民、杨素琴、王秀芬、董笑燕、王月。(1963年崔福临、郭伟民、杨素琴考上了芦台一中就读高中,被分到了高一甲班。董笑燕、王月退学、王秀芬应征入伍)。当年,芦台一中的高考获得天津市第一名,及格率99.2%,健康合格率97.6%,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孟克弱校长出席了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表彰。我们200人分为甲乙丙丁4个班,每班50人,那一年,我们聆听了孟校长的报告。
  1961年,省地市调整,压缩在校人数,分三批压缩初,高中学生143人,升入初二时,4个班缩减为75人。甲班23人,乙班28人,丙班24人直至初中毕业。
  1963年,我们初中毕业的75人,考入芦台一中42人,学校将我们编入高三甲、其余三个班全部由天津地区14个县招生约120人,这14个县是:宁河,汉沽,宝坻,武清,永清,霸县,蓟县,大厂,大成,静海,香河,三河,安次,固安等,学生生源很好。同年芦台一中被河北省教育厅确立小宝塔学校,为我们这一届创造更良好的学习环境,那时,我们这批学生和老师们都信心百倍,再创高考辉煌。除了抓学习以外,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文娱活动及各种兴趣班等,每天下午两节课外活动,以促进我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如话剧团、广播组、文艺组等,一到周末学校里唱歌跳舞,吹拉弹唱,话剧演出,老师们举办交谊舞会等等。
  没有料到的是,我们这一届到1966年5月毕业考试完毕,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高考招收新生推迟半年,6月18日废止现行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考大学无望了。至1968年8月12日,我们这一届4个班,(甲班38人,乙班37人,丙班36人,丁班37人。)142人下乡,6人参军入伍。这一届,我们同学走向社会之后,在各行各业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一部分成为领导干部。他们是:杨会春(甲班)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齐桂珍(甲班)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组织部长,赵连辉(甲班)天津市汉沽区计委主任,王春科(甲班)天津市汉沽区对台办主任,杨再会(甲班)天津市宁河区粮食局党委书记,冯克俭(乙班)芦台一中副校长、特级教师,冯宝坤(乙班)天津大学毕业、高级建筑设计师,张少林(乙班)教授、企业家,靳世平(乙班)老年大学校长,张占礼(丁班)天津市委宣传部纪检委书记,王春雨(丁班)宁河区民政局长,周光宠(丁班)经济日报社长。刘广和(丙班)中学高级教师,董凤瑞(丁班)河北省工商联常委、廊坊市工商联主席,周素敏(丁班)廊坊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陈桂云(丁班)中学高级教师,王金城(丁班)河北省煤炭厅行政处长,张印山(丁班)中国远洋公司船长,是宁河县第一个远洋轮船船长,刘连荣(乙班)河北省煤炭厅老干部处长。
  下乡
  1968年10月25日,我20岁,是我从芦台一中高中毕业后下乡的日子。我们下乡青年集合地点是芦台二中操场。
  到集合地点,我接过了为我前来送行的同学手里的行李,爬上了等在那里的一辆解放牌大卡车,随后一条大铁链牢牢地拦在了车帮的两边。近两个小时,汽车停在了造甲城公社,随后被安排到傅台大队,晚上住到一队社员傅志刚家里。
  初到农村,我们这些年轻人遇到的第一难题就是生存!先说吃饭,我们将分得的口粮高粱玉米连皮带壳一起磨碎吃;腌好的一大缸芥菜爬满了带着很长尾巴的蛆虫;最难的是,做饭时有了锅上边的,没有锅下边的——柴禾!
  野地里的荒草,到了冬天才有,拾柴禾时,我们知青点的4位女生凌晨2点起床,贴了一锅饽饽,借来一辆小排子车,带上磨好的镰刀,绳子,干粮,天还没亮就出发了。走了约一二十里地,看到一点就收割一点,再找,再挥镰,码好,打捆,装车,再边走边找,我们像小游戏里贪吃的蛇!忘记了饿,忘记了回家。天黑下来了,天上没有星星,伸手不见五指!野地里空无一人,我们拉起车,突然车轱辘陷进了一个草坑里,任你用尽浑身解数它竟纹丝不动!忽然我们像泄了气的皮球瘫软下来,肚子开始咕噜噜的叫,饽饽已然冻成了大冰圪垯,哪里还啃得动?我们4人被笼罩在巨大的夜幕之中,恐惧使我们最小的一位女生凄厉地哭泣起来……约莫晚上八九点钟了,突然远处有手电光在闪,继而又传来自行车的轱辘声,我们缩成一团,坏人?忽然有人喊我们的名字,……是村里人来接我们了!我记得其中有一人是傅佩海!大家拥抱着喜极而泣!
  傅台村250户人家,1000余人。村东头有猪场、羊圈,村西头有小学校。知青有28人,我是老高中生,其余是初中生和社会青年。第二天我被派去公社学习“糖化饲料”,回来后便被派到猪场、羊圈上班,另一位是大队村妇女主任林萍姐。
  在猪场,有几十头猪,其中一头比小牛还大,林萍告诉我,它是‘种猪’700多斤重,还有一头是‘母猪’,400多斤重,它俩是所有猪的爸爸妈妈!旁边的羊圈,最多时100多只羊。喂完猪,我俩就出去放羊,那真是一种享受!蓝天下,雪白的羊群,芳草青青,羊儿在吃草,令人心旷神怡!林萍姐纳鞋底子,我则躺在向阳的土坡上看书,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那感觉,仿佛到了天堂,现在想起来还特别留恋。
  我在村里,经常为村民服务,如抄批判稿,为社员写信,写春联,为故去的老人入殓后“题柩”,与知青一起学裁剪、缝纫,做棉活,还向“赤脚医生”学中医,学号脉等等。
  当教师
  1969年,与我一起放羊的林萍姐出嫁到冯台村,我恋恋不舍。同时村小学毕业班也毕业了,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或下地干活或赋闲在家,他们失学了。一位白胡子老者,拄着拐杖来到大队门前,跺着脚强烈要求村里开办初中班,以解孩子们上学之急!
  傅台村,以傅氏家族为主,最大与最小辈相差七辈。这位白胡子老者是文化人,他崇尚读书,孙子已经小学毕业,学习优秀,他执着的态度及他的高辈分,影响了大队干部。于是村初中班终于开学了,我被推选为民办教师走上了“三尺讲台”。
  那是1972届的12名学生,我是全科老师。村西头三间一明两暗的那间东房摆上了12张课桌,我们开始上课。一年后73届也开始入学,这时邻村的大王台与傅台成立了联办中学,我又和73届学生并入大王台中学。3年后,造甲城公社成立社办高中,我又与74届学生一起进驻造甲中学主教高中语文。从此我认真地教,同学们认真地学,公社也曾组织教师们观摩我的课堂教学。
  从1969年到1975年,近7年的教师生涯,使我和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有同学说,我们从杨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有的家长说,把孩子交给杨老师我们放心了。一句句褒扬,令我激动不已,心灵得到了慰藉。我曾下定决心,不再梦想读大学了,和同学们在一起,直到永远!
  从1968年插队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师生情谊愈见浓厚,联系不断,学生们非常优秀,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有赵国生、宁千英、傅志敏、于文琴、傅合礼、傅百庆、王茂春、任百长、傅志功、傅江庆、王焕芹、王海生、李运晋、李会芹、傅延庆、杨焕峰、傅兰荣、傅藕庆、于文芳等。50年来,我也一直在寻找的白胡子老者,终于机会来了。2017年7月,我邀来了当年的72、73、74届部分学生来塘沽聚会,72届学生傅江庆,现任傅台村村长,他告诉我,白胡子老者就是我们班同学傅永广、傅永清的爷爷——傅德喜老人,如今虽已作古,终于了却了我的一一桩心事。
  当工人
  1975年2月20日,是我人生中第二个难忘的日子,从广阔天地的造甲城背着行李,乘火车来到了位于渤海湾边的天津碱厂当了工人。
  “楼塔林立,机器轰鸣,秩序井然”……一座生气勃勃的大型现代化国营企业展现在我面前。我由一名学生到农民、到教师,而今一个华丽转身,成了工人阶级的一员!进厂后,天津碱厂安排我们学徒3年,学徒工资每月是26元,我把工资全部交给了母亲,母亲高兴,我更高兴!
  进厂的第一堂课是“安全教育”和“厂史教育”,原来我们高中化学课中,“侯氏碱法”的发明者侯德榜就是这个厂的工程师!这使我无比激动,我所崇拜的科学巨匠,创业伟人就在我身边。天津碱厂的创始人是我国的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他带领侯德榜等一批科学家,创造和开拓了我国的化学工业。在1914年和1917年,先后在塘沽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永利南京硫酸錏厂,从此奠定了以盐为本,以酸、碱为两翼的中国近代化工的基石,毛主席曾为他题词:“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天津碱厂的悠久历史及其灿烂的企业文化,令我由衷地钦佩,参观之后,更是令我大开眼界。其生产驰名中外的“红三角”牌纯碱及其他多种副产品,创办有“教育中心”“医院”“托儿所”“幼儿园”“报社”等。进入天津碱厂,我被分到联合制碱的空分车间,担任空气分离塔的操作工。此车间引进的日本的大型设备空分塔,其工序是将空气压缩降温成液态空气,再根据液态空气中氧气、氮气、氢气及惰性气体的沸点的不同,将它们分别蒸发,以获取各种不同气体,作为空分塔的主操作工,工艺复杂,操作难度较大,我努力学习,再被派往武汉钢铁厂、黑龙江浩良河化肥厂实习时,更是夜以继日的向师傅们学习并获得好评。回厂后,为自己真正的成为产业工人阶级的一员而高兴!
  为提高自己,我报名并考上了中央电视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后转干并连升两级工资,被分配到基建处工作。在发奋工作期间参加了厂里很多大型基建工程。如纯碱60万吨扩建工程,35砘炉改造工程等,成为助理工程师。工作之余协助党委和工会做好宣传工作,后来调入《红三角》报社,担任首席编辑记者,被聘为政工师。
  编纂厂志
  1990年,我参加了《天津碱厂志》的编纂工作。于1992年《天津碱厂志》完稿并出版,约90万字,上下75年的辉煌尽收其中,此前也有前辈多人写过“书”或“电视剧”,此后在厂党委和宣传部的支持下,我续写了一些尚未发掘出来的资料,大约二三十万字,发表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在市区级地方政协文史资料中也显有发表。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中华大地的关键时刻,天津碱厂的开拓者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举丧,不受奠仪”!他们南下四川,利用自贡的井盐,在四川的五通桥建厂。侯德榜又到条件较好的香港,多次进行化学实验,终于发明了震惊中外的《侯氏碱法》!
  在商洛的档案馆里,范旭东亲自创办的著名的《海王旬刊》上,我发现了范旭东的手稿,有30万字之多,非常珍贵。2014年,在天津碱厂建厂一百周年之际,在厂党委的组织安排下,终于编纂成《范旭东手稿》,此书28万字,为我国后人研究其思想的精髓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下海经商
  1997年我与天津碱厂签了《离岗退养合同》后,就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在深圳最繁华的路段有一座亚洲最大的电子商城——华强北电子市场,走进华强北,电子产品琳琅满目,它是做电子产品的最好的参考,也是经营电子产品的风向标。
  我们天津的轻工业和电子产品向来就很发达,天津的“安防”也刚刚起步,安防之一的电子监控,英文缩写是“CCTV”(与中国中央电视台缩写一样)当时尤以美国、日本、以色列较为发达些。在深城安顿好以后,以天津为依托,建立了办事机构。万事开头难,耳边又想起刘欢的“从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
  我一边干,一边学,不分昼夜,学技术,学财务,学营销,学心理学,学动手能力,学哈佛商规,重要的是学做好人,我相信,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一座高峰!电子监控就像古人传说的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此处一监控,没有逃得脱的罪恶,干这一行感觉新鲜,有意思。
  我的人生的第三个起点,是从一个50岁的半老太婆开始。客户中有人称呼我“阿婆”,我爽快的答应着,乘公交年轻人为我这个“阿婆”让座,我也只好落座,从此,一位50岁的年轻“阿婆”的身影出入于客户中间,出入于大小展会,出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出现在监控的工地上。
  在展会上我寻觅最新产品,提供给天津以作研发,联络新客户并推销自家产品,对不同的经销商按不同的需求给予合适的价格,对工程商帮他提供最佳安装方案。
  经过十几年的打拼,产品已经销往港澳及全国各地,同时国外客户也认准我们天津的产品物美价廉并销往北美及南美等地。
  期间发生了湖南常德的张君抢劫银行并杀人的大案,其逃亡之后,从广州的白云机场的监控中发现,张君已来到广东,广东公安立即布控,最终罪犯逃往四川被抓获,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时广东省公安厅要求各银行,凡是没有监控的要立即安装,为此,我的生意还火了一把。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一晃我已成古稀之人。夜深人静时我常常想,国家繁荣,家乡富裕了,儿女长大了,一生该了无牵挂了。可是,随着年龄的整长,浓浓的乡愁像挥不断理还乱的情丝,在脑海里萦绕。婉延逶迤的蓟运河,烟波浩渺的七里海,生我养我的芦台镇,芦苇摇曳,稻谷飘香的田野,还有那些教我在学海里遨游的芦台一小和芦台一中的老师以及我教过的造甲城的学生们……这都是我永远的牵挂啊!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宁河区的老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素琴
责任者
杨素琴
相关人物
于敏
相关人物
张占礼
相关人物
冯克毓
相关人物
冯克俭
相关人物
王照
相关人物
崔福临
相关人物
郭伟民
相关人物
王秀芬
相关人物
董笑燕
相关人物
王月
相关人物
孟克
相关人物
杨会春
相关人物
齐桂珍
相关人物
赵连辉
相关人物
王春科
相关人物
杨再会
相关人物
冯宝坤
相关人物
张少林
相关人物
靳世平
相关人物
王春雨
相关人物
周光宠
相关人物
刘广和
相关人物
董凤瑞
相关人物
周素敏
相关人物
陈桂云
相关人物
王金城
相关人物
张印山
相关人物
刘连荣
相关人物
傅志刚
相关人物
傅佩海
相关人物
林萍
相关人物
赵国生
相关人物
宁千英
相关人物
傅志敏
相关人物
于文琴
相关人物
傅合礼
相关人物
傅百庆
相关人物
王茂春
相关人物
任百长
相关人物
傅志功
相关人物
傅江庆
相关人物
王焕芹
相关人物
王海生
相关人物
李运晋
相关人物
李会芹
相关人物
傅延庆
相关人物
杨焕峰
相关人物
傅兰荣
相关人物
傅藕庆
相关人物
于文芳
相关人物
傅永广
相关人物
傅永清
相关人物
傅德喜
相关人物
侯德榜
相关人物
范旭东
相关人物
刘欢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芦台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