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舍扩建和重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580
颗粒名称: 校舍扩建和重建
分类号: G639.282.1
页数: 3
页码: 172-177
摘要: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河北省立芦台中学校的建设和重建历程。在解放前,学校有教室、宿舍、礼堂和其他房舍共161间,建筑面积为3636.27平方米。1950年被命名为“河北省立芦台中学校”,并在1950年至1957年期间进行了增建,使校舍建筑面积增长到3774平方米。1976年发生了7.8级地震,导致校舍几乎全部坍塌,造成77人死亡。1977年开始重建,新的校舍建在原址上,重建工程于1979年竣工。重建后的校舍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家属宿舍、食堂等,总建筑面积为7484平方米。
关键词: 学校建设 芦台中学 教室

内容

解放前,学校有教室12个34间,宿舍73间,礼堂20间,其他房舍34间,共161间,建筑面积为3636.27平方米。当时本校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中学,1950年被命名为“河北省立芦台中学校”,既有初中班又有高中班。河北省教育厅、天津专署和宁河县人民政府,对芦台中学的建设非常重视,从1950年至1957年,每年学校都有增建项目,使校舍建筑面积达3774平方米,比解放前增长104%。
  新增建筑,主要分布在校舍的东侧。老校舍东侧院墙全部拆除,沿原院墙东侧由南向北修筑了一条甬路,甬路东侧由南往北依次为大礼堂(兼学生饭厅)、3排教室、4排学生宿舍。再东侧新建了围墙,围墙外还留有部分菜地。校门南围墙外至再南端的水沟为操场,面积有19400平方米,水沟连通蓟运河,沟上有一座小石桥,供师生通行,桥下水随潮涨汐落,成为学生逗留的好去处。1960年前后,在礼堂南又新建了一排红砖瓦房教室。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波及宁河县,芦台镇是重灾区。芦台一中的校舍,一是靠蓟运河边,二是砖木结构,白灰青砖墙体,几乎全部坍塌(仅存1960年前后所建红砖房)。在校教师、家属、学生有77人震亡,幸亏7月23日高中毕业班已离校回家。
  1977年初,县政府决定在芦台一中原址重建校舍。1977年1月27日天津市计委(津计震字第3号)文件《关于芦台一中修建项目的批复》,当时决定“芦台一中落地重建750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5300平方米,食堂、教工宿舍等其他建筑2200平方米,原则上不搞学生宿舍。打水井一眼,建水塔一座,资金92.5万元,从抗震救灾修建费中开支”。1977年4月28日宁河县计划委员会文件(宁计字【77】2号)《关于同意汽车运输场、芦台一中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图设计的通知》中指出,同意湖北工业设计院按以下建筑面积进行施工图设计:芦台一中“按7484平方米出施工图,即:教学楼5754平方米,食堂1012平方米,宿舍甲型218平方米,乙型212平方米,丙型202平方米,锅炉房80平方米,50吨水塔,150吨水池及外管线”。
  1977年9月1日,湖北建筑队进校园重建工程动工。由于在震前的校舍旧址上都建有临建房,并已正常上课,为了不影响教学,重建校舍地基前移,校门建在原小石桥的位置,教学楼等主要建筑都建在了学校原南操场上面,将操场移到校园后部的东侧。1979年8月,新建教学楼竣工,新学期开始,在教学楼上课。师生全部搬入教学楼后,逐步拆除临建房,在礼堂西侧从南至北建起一排排学生宿舍和教工家属宿舍,共计3421平方米,学生宿舍在前,教工家属宿舍在后,在家属宿舍西侧靠西墙又建了教工食堂和浴室。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宁河区的老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孟昭林
责任者

相关机构

芦台一中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