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科研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569
颗粒名称: 承担科研项目
分类号: F303.3
页数: 5
页码: 147-151
摘要: 该文介绍了宁河县农业科技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成就。自1990年起,县乡领导对农业科技工作给予重视和支持,并承担了多项农业科技项目。经过多年努力,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多项奖励和荣誉。该县的先进做法也得到了其他地区的关注和学习。文章最后表达了对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的信心和期望。
关键词: 农业科技 发展 成就

内容

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引起农业部、天津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注。1990年天津市市长聂璧初来我县视察科技兴农工作,由我向聂市长在苗庄汇报了宁河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他们对我们的工作予以肯定,一些重要农业科技项目都把我们列入计划,让我们承担。我们县乡领导对农业科技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1990年9月17日我县召开了历史以来的首次大型科技兴农工作会议,陈洪林县长作重要讲话,部署科技兴农工作。在县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拿出资金对农业生产及科技工作予以支持。每年都组织县乡所有领导去视察农业试验示范田,并进行讲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工作的开展。1992年农业部推广总站张站长也来我县视察农技推广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1986年我县被农业部列为“七五”期间优质稻生产基地,1991年被农业部列入“八五”期间优质棉生产基地,1997年被国家计委、农业部确定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承担的主要农业项目:1990至1992年天津市50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工程(宁河15万亩),1991年天津市6万亩棉花优质高产示范工程,其中1万亩亩产皮棉200斤,1992年天津市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1997年市水稻育秧调试剂研究与推广。在1990年县第一次科技兴农工作会议上提出1991年至1993年水稻3202工程(3年推广旱育稀植水稻20万亩,增产2千万公斤)、稻麦接种工程、玉米吨田工程、万亩高产地膜棉等农业四项工程,还有优种的引进与推广,蝗虫、稻水象甲等病虫害防治,蔬菜515工程(5年推广15万亩)等农业技术项目。
  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技术干部的努力,农业科技工作获得丰硕成果。每项都通过了市有关专家组的专项验收,并分别获得部、市科技成果进步奖和荣誉奖,县农林局农技中心及许多技术干部受到表彰。县农技中心,1992年被全国推广总站评为先进集体,1994年被市政府命名为科技兴农先进集体,1995年被农业部、国家科委、人事部、林业部、农业开发办、财政部等6部委命名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
  为了推广我们的先进做法,市农林系统曾多次在我县召开现场会,由我们向大会介绍经验。北方水稻协作会议曾两次在我县召开技术研讨会,观摩我们的水稻生产。一些外省市县农技人员,如河北的柏各庄农场、芦台农场、汉沽农场、津南区、塘沽区、武清县、蓟县、宝坻都曾分别来我县参观水稻旱育稀植节水栽培、棉花高产栽培等。
  80年代以后我县水稻种植的品种有中丹2号、6702、中系8215、金珠1号、中华9号、中作321、9017及市水稻所的津稻1187,这些品种不仅稳产高产、抗性强,而且品质优良。为保证水稻良种供应,天津市在我县建立了水稻原种场,我县也建了第一良种场培育水稻原种。后来又在东棘坨开荒建立了第二良种场,在史庄子租用土地建第三良种场,全部生产一级种子供全县水稻种植,实现了全县水稻生产的优种化。
  我所经历的80至90年代,全县农业生产是以粮棉作物为主,农业技术也主要是面向粮食和棉花的种植管理。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每一个村庄,每一块土地。为了推广新技术,包片驻乡,常年活动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风里来雨里去,冒严寒顶酷暑,雨天一身泥,夏天一身汗,正如有人说“农业技术人员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一问才知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为宁河农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和贡献。随着改革开放,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种植结构的多元化,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原来的农业技术已跟不上新农业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创新,农业技术工作才有活力。我相信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一定会比我们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宁河区的老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孙连祥
责任者
聂璧初
相关人物
陈洪林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柏各庄农场
相关机构
芦台农场
相关机构
汉沽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苗庄镇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津南区
相关地名
塘沽区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蓟县
相关地名
宝坻都
相关地名
史庄子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