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校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529
颗粒名称: 知名校友
分类号: G625.5
页数: 5
页码: 43-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芦台一小从创建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我了解到的有几位知名校友。
关键词: 芦台一小 知名校友 人物

内容

芦台一小从创建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我了解到的有几位知名校友。
  于敏,芦台镇人,生于1926年。他家曾在芦台北街路北爬街子路口以东一户租住,后来一度在芦台西大桥以西正街路南杨家房屋(当时已成为公房)租住。幼年就读于芦台镇完全小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后考入天津耀华中学、北京大学深造。进入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从事核物理研究,为1964年原子弹成功爆炸和1967年氢弹的成功爆炸竭尽心力,做}n重大贡献。1999年9月18日,于敏院士以“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身份,接受江泽民主席亲手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年1月9日,以“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身份,接受习近平总书记亲手颁发的获奖证书。2014年4月27日,他为母校芦台一小学生题词:“努力学习,莫负大好时光”,使师生受到极大鼓舞。
  张高峰,1918年生于芦台镇。芦台镇完全小学(即后来的芦台一小),毕业后转到天津河北中学就读。在1937年的抗日烽火中,参加平津流亡学生组织的抗战宣传队,随军在战地服务。1942年,被派到河南任战地记者,沿途看到灾民流浪,触目惊心,写出《饥饿的河南》,发表于1943年2月1日的《大公报》题目改为《豫灾实录》,因此文揭露了国民党黑暗统治真相,《大公报》被勒令停刊3日,张高峰也因此被拘押数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大公报》记者,1946年7月,调到沈阳任东北特派员。1978年调到天津市政协从事文史资料的编辑出版工作。
  张瞳,原名张之俊,1923年冬生于芦台镇,芦台镇完全小学读书后接着在宁河中学(即后来的芦台一中)读到初中二年级。他自幼喜爱戏剧和演出。1944年在大哥张高峰鼓励下,考入上海剧专,1949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47年中他演出了大量的名剧。在抗美援朝时,他参加祖国慰问团为志愿军演出。他还参加《茶馆》、《编辑部的故事》、《三国演义》等十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并获多项奖。
  蓝鸿第,1929年生于芦台镇,在芦台镇完全小学和宁河中学(现芦台一中)毕业后,1952年考入南京大学气象系,
  1957年毕业分配到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从事农业气象研究工作。撰写出版多本学术书籍,为我国气象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李仲耘,1918年出生于芦台镇,自幼喜好书法绘画,就读于芦台镇完全小学和宁河中学(现芦台一中)后,1946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先后任北京制片厂美术股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美术师、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国书画研究院顾问。
  苏本一,1926年出生于芦台镇,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先后在芦台镇完全小学和宁河中学(现芦台一中)就读后,先后考入天津市汇文中学和北京辅仁大学,1945年参加革命后转入部队工作,1953年调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工作,首创广播报和广播电视杂志。1984年调到北京,任《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总编辑兼社长。
  而今,我离开芦台一小已经64年了,每当回忆起那个时候,就充满少年的欢快。我庆幸自己能够在这所有着光荣传统的学校度过那段童年的时光,得以健康的成长,为日后打好基础,也使我能够在老年的回忆中感受到岁月的温馨。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宁河区的老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润身
责任者
李佑生
责任者
于敏
相关人物
张高峰
相关人物
张瞳
相关人物
蓝鸿第
相关人物
李仲耘
相关人物
苏本一
相关人物
习近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芦台镇完全小学
相关机构
宁河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