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当过包工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511
颗粒名称: 我曾当过包工头
分类号: TU7
页数: 17
页码: 1-17
摘要: 本文描述了作者袁绍成曾经当过包工头的经历,以及他在盖房过程中的坚持、学习和帮助他人的事迹。作者在初出茅庐时面临着许多挑战,但通过努力学习和努力工作,他逐渐积累了经验和技能,在盖房方面取得了成功。他坚持公道,在处理事情时始终保持公正和诚实,同时他也善于帮助困难的人,给予他们支持和援助。文章最后提到了"画鱼唱喜歌",这可能是对作者的一种祝福和鼓励。
关键词: 包工头 梦想 用心学艺

内容

作者简介
  袁绍成,男,1932年10月出生,高小文化,天津市宁河区廉庄镇大于村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村从事扫盲工作。参加过潮白河、密云水库、西关引河、卫星河等施工。曾任村民房建筑队长、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等职务。撰写村及民俗民风等文章至今。
  我曾当过包工头
  袁绍成(86岁)
  梦想
  我家祖辈是农民,解放前住矮小土坯房,歪歪斜斜的外面打垛,屋里用木檩支撑,恐怕坍塌了。特别是怕下雨,外边大下,屋内小下;外面不下,屋里还滴答。雨停了就得和泥堵漏,这抹一片,那抹一把,提心吊胆维持房子别塌,塌了没有住的。
  记得是1949年7月,天津地区那年大雨下了40天左右,地里涝了,又发了大水,村庄周围被水围困,出不了村庄,几乎和外界失去了联系。家里做饭都没有干柴草,有的农户家竟然把自己家房上的樽子抽出一些,做饭用。大雨不住地下,黑夜一家人不敢睡着,听着,房子哪有响动,人好往外跑,别埋在屋里。有一天雨不下了,全家人就听着东间屋前有动静,墙垛裂了一道大缝,哗哗掉土,一看事不好,全家就赶紧往外跑,轰隆一声垛子就塌了下来,窗户上过木也掉了下来,将窗户砸了个粉碎,赶紧借梯子上房,用芦苇苫好,恐怕再下雨。大部分的活自己不会干,第二天赶紧找人,请人,求人,找四邻借土坯借盖房可以用的东西,好歹把房子弄好,不修好房子,全家人无处安身呀。那时自己就想,何时自家能盖房,啥时自己会盖房多好啊!
  用心学艺
  1961年,因人口增多,村里需要盖房子的户就纷纷申请地基,大队根据群众的要求,在村南规划发展新街批了地基。获得了地基的户,生产队不管垫地基,各家自己找亲戚朋友,用大筐抬土垫地基,能用铁轱辘车拉土的几乎没有。1962年开春,大队开始操持给各户盖房,我家也分了地基,但一时半会儿排不上,只好慢慢等待。
  那时村里有个老工头,60多岁叫冯长荣,人们称呼他为“荣爷”。荣爷在村中很有威望,村里的人盖房,都向老爷子请教或请他老出马。为了学会盖房,我平时没少向荣爷讨教,巧的是这次盖房,大队从街中心东西分两拨,成立了两个组,街东由荣爷当包工头,街西由赵春树、赵连会领人干活。我正好分在了荣爷这个组,心里特别欢喜,更有机会随时随地的向老人家请教了。荣爷也愿意把盖房的技术传授给有心人,真心希望有人替他分担。看到我很用心,就特别关注我这个怎么干,那个应该怎么干,耐心的一一告诉我,我用脑子记下来。荣爷有空的时候还主动给我讲一些盖房的基本知识,使我懂得了很多。如果想操持盖房,特别是想当包工头,首先要有两宗本事。
  一是要会算计。算计什么呢,主要是算计用工用料。过去有句老话叫“土木不可擅动”,就是说盖房是一辈子的大事,也是倾尽全部家资的大事,如果不会计算,多了浪费,少了误事。如有一家主人多少懂得一些盖房的事,脱坯时偏偏自己计算错了,结果缺了一个山尖的坯,多亏借了村里几户打炕的坯才算把房盖成,私下自己直冒冷汗,说这要是借不着,现脱坯不就麻烦了吗!又如盖三间房计划用料,如果用挖一块长9寸,高6寸,宽6寸基子,需用6千到7千块。挖三间房基子需要用8个人。4人挖,4人搬,快干需要一天时间,但需要挖用土地6至7分畦。如果用土坯,就不用挖土地了,有木头过梁,三间正房需用1.2万块坯,没有过梁需用1.5万块。脱坯人工需要30人到40人干一天时间。扎樽子(房把子)需用5人干一天等等,都是老爷子告诉我的。
  二是要样样精通。从打地基开始,铺盘子、垒墙、上梁、苫搭把(砖瓦房要会锁檐、做脊、瓦瓦)包括怎么留水沟眼子、烟火道、窗户量子、门枕石等都要懂。如打地基,挖多深,土晾到什么程度砸夯好;垒墙檐头山尖如何收拢房子结实;樽子怎么上房顶严实等都要懂,这些知识除了听荣爷讲,主要的还要靠自己干,不干就没经验。别小瞧盖土坯房,那时,不搭交手,没有撬板,全凭人在墙上垒墙,就是人蹲在墙上,倒退着一层层垒墙,直到把房盖起来。特别是垒山尖,不但要有真本事,还要有胆量,那高高的山尖,晃晃悠悠的,胆小的别说在上面干活,吓都能吓尿裤子。因为墙垒得越正,山尖越晃,不晃才是垒歪了呢。那年,有一户人家请来了玉田县的建筑队,一听说站在墙上垒墙,二话没说就撩杆子了,说那玩艺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吓尿裤子是小事,风吹吹还可以干,人要掉下来,小命儿可就没啦!
  在我没正式当包工头的这些年时间里,我几乎是谁家找我帮工我都去,而且不是垒山尖就是把檐头,都拣硬活难活干,这也为我操持包工队盖房打下了基础。记得我64岁那年去芦台农场二分场,亲戚家正盖房师傅三缺一,我就对把前檐的师傅说,我跟你搭帮吧。他可能有点不服气,我看在眼里,笑在脸上,垒砖没让他拉下,对调时,我露了一手,把撬板让他撤走,我从高高的一尺多宽的房檐上立身走了过去把他们惊了个眼直,一下子就服我了。初出茅庐
  有一年农闲时,生产队在外村包了5户盖房活,每户3间,共15间。是基子活,但不管挖基子,只管拉基子和扎樽子,其他门窗之类的也都不管。房东自己铺底盘,我们按照东家铺底盘尺寸干活就是了。房高1丈,长度3丈5尺,跨度内径1丈5尺,3间房4个土山,没有过梁,将檩子放好,樽子放上梁就算完活,讲好3间房工钱103块钱。
  晚上队长找我商量,让我领着人去盖房,因为荣爷年纪大了,我在村又是什么活都能干。可出外村盖房我是第一次,会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什么问题,心里没有底。队长坚定地说,我们支持你,放心干吧,再派个副队长协助你,队长说的挺诚恳,我想了想就答应了。
  队里给我28个人,双套马车两辆,天一亮队伍浩浩荡荡就出发。到了外村一看,基子场距离房基地约3百米远,车道被水淹了,副队长一看就发愁了,说这活干不了,忒窝工了。一看副队长打退堂鼓,我就问他,你说你不管了,可咱和人家订合同了,不给人家盖房人家能答应吗?副队长说,反正这活我不接了,要管你去管。各户也央求说,我们用土将道垫好,请放心,不会影响你们走车。副队长还是愁眉苦脸地坐在地上不肯答应。那时我年轻气盛,又想到庄稼人盖房不容易,由于这点原因就不干了,不是有点刁难人吗!我就跟副队长说,你不管我管,有啥事我负责。我和大伙商量,留下6个人扎樽子,其他人连同两辆大车都由副队长先带回家待命。3天后,车道晾干了,第4天人车都到了,我们把樽子也差不离扎完,大伙齐忙动手,6天5户房子就竣工了。房东们都很满意,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这一炮打响,名声大震,此后,全村的盖房以及外村盖房的活计都来找我们了。
  三个第一次
  我说的这三个第一次,是指我一生难忘的。一是第一次盖土坯房;二是第一次盖穿鞋戴帽房;三是第一次盖浑砖大瓦房。为什么这么分呢,因为我所经历的每个第一次,都见证了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一次盖土坯房,是给自己盖。时间是1963年,那时我还不是包工头,但一般盖房的活计我都可以干了,我家哥们多,30多口子人在一起过,说媳妇盖房的需求也多,等着大队给盖又等不及,雇人盖房又招架不了。因为从垫地基、脱坯、挖基子、拉土、铺盘,起房一直到竣工住上人,要是请人,这笔开支可不小啊。如果包出去,哪里去弄钱,如果自己会干就省了,庄稼人最趁的就是力气呀。我们哥几个商量下定了决心自己盖。秋后生产队农活少了,我们就自己脱坯,挖基子,一个外人也不找。有空闲就干,在天冷前将坯,基子,盖房用的土等都备好,再趁着冬闲,用小拉车一点一点将盖房用的东西拉到家。然后全家动手把墙砌起来,垒到平口时,再找几个人一轰就把房盖起来了,虽然是土房,那时也很了不起,实现了心中的愿望。
  第一次盖穿鞋戴帽房是1973年,是给我弟弟家盖的,这事得多说几句。1970年县砖瓦厂的建立,因为是占用大于村的地,人们就叫大于砖厂,也招了村里部分人去做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砖瓦厂,咋也借点光。于是1971年,村里开始盖鞋厂,就是砖瓦房了,村里没人会盖,是山东来的人盖的,我是负责操办者之一,就趁机会学砖活。1973年,我弟弟想盖穿鞋戴帽的房,当时东棘坨村有亲戚叫张万树,会盖穿鞋戴帽的房,可人家生产队不给假,我就说咱自己盖。做这决定是腊月二十几了,过了大年初一拜完年,正月初二一大早,我们哥几个脱下新衣服就开始铺盘子垒石头码砖,然后把坯墙垒到平口,自己做完砖锁檐,转天请了几个工,一天就完成了上梁,后来又找了几个人把瓦也瓦上了,这当时在村里是个不小的震动。
  大面积的盖穿鞋戴帽房是在1976年大地震后,上级号召重建家园,生产大队和小队都支持,各户脱坯盖房,生产队派工,给解决个人找人工困难的问题。从此,我成了全村最忙的人了。全村90%以上的住房都是我亲自干或指挥盖的。这次建房和震前不一样,各家生活条件都好了,盖房都是硬底,下边两层条石,石头上三五层砖,以上用土坯垒墙,房檐上再用三层砖锁檐,镶大红瓦,也就说人们常说的穿鞋戴帽了。过去年年春季拉土泥房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次盖浑砖大瓦房是1982年的事。那年秋后,国家照顾我们大于村灾后重建,每家给了2500块砖,当时我们建筑队正在村里一家盖房,房主请的木匠工张凤明也在场。休息时闲唠嗑,张凤明就说到想盖房,我就问盖个什么样的啊?他说想盖个前后砖檐的(即前后檐都是砖的,只有房山是土坯的,比穿鞋戴帽更高级一些),我当时就嗨了一声说,你干脆盖个浑砖的得了!他有些犹豫,说怕是砖不够,我给他大概齐的算了一下说,差不多,不够我们爷几个分的砖匀给你。就这样,在我们的撺掇下,他在村里第一家盖起浑砖大瓦房,那个漂亮敞亮啊,在村里引起很大反响,盖砖房的一下子就多了起来。到现在,房子是越盖越宽敞,一拉溜4大间,有的还带后跨,镶砖贴板的那个富丽堂皇劲儿就甭提了,老人们常念叨,都说过去地主老财房子好,哪有咱住的漂亮阔绰啊!
  那时,我们建筑队十七八个人,基本上是立足本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建房,做到农业副业两不误。每年在本村建房二三十套。那时盖房的工钱大体上是,土坯房每间40元;穿鞋戴帽房每间70元;浑砖的每间才130元。到1990年以后讲究内装修了,工钱就不断提高了。
  坚持公道
  建筑队虽然是村民们自己组织起来或生产队临时派工,但能传承老祖宗的美德,那就是坚持公道,不是东家想怎么盖就给怎么盖的。
  我举个70年代初的一个例子啊。那时每个生产队的社员盖房都由本队负责。第三生产队的一户盖房,房子快盖成了时,大家一看不对呀,一拉溜新宅基地,这家是中间,怎么从东西两个方向穿都与街筒不一致呀,大伙就议论得拆掉,东家找队长要求队里给拆,正好老荣爷是包工头,老人家有经验,对队长张继生说,当初给这家盖房子,四邻八户都在现场,全街一条线,怕线绳子有弧度,我用铁丝找的齐儿,大伙儿都在现场,如今房该盖成了,咋出了这闲杂!究竟啥原因还没查清,要拆叫他自己拆,咱们不能管拆!如果队里要是给拆,那就是队里的错,不但管拆还得管重新盖,否则人家就会告你!张继生一听有道理,不但停止了建房而且不管拆房。这家有些心虚,就找别的队,没人给他拆和盖;又找外村,也没人给他盖,最后只好自家拆了,又自己请工盖房,老荣爷子不肯去,说乡里乡亲的,你不讲道德和良心,我不伺候你!很多人也不愿意去。
  费了好大劲,才请来四队的包工头赵春树等七八个人,结果一开始清地基,准备重新铺盘子时就原形毕露了,原来是他偷偷找人私自挪了橛子。也该他露馅,按说他该把原来的橛子拔掉,叫人无迹可查,可他却用斧头把原来的橛子钉在了地基里。结果一清理地基,原来的橛子就露出来了,这时工头赵春树拦住了干活的人说,都别干了,东家你过来,说说这是咋回事!你说实话,我们原谅你;不说实话,我们马上撤!东家也知道自己不对了,马上打躬作揖认错说了原委,大家都很恼火,赵春树给圆了场,批评东家说,你能怨老荣爷子和大伙不愿意给你盖房吗!乡里乡亲的,谁盖房都不易,好了,看在你今天说了实话认了错,大伙就给他个面子,干活吧。
  这件事对我有很大的触动,从那时就坚定了我盖房一定要凭良心,要坚持正义,主持公道,发扬美德,特别是不能缺德,不能干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事。这个决心和做法一直陪伴了我干包工头的全过程。
  帮难助困
  干包工队,用庄稼地的话是苦大累的活,在生产队的时候,除了上午下午挣工分外,早晚都是尽义务,老伴就抱怨我,分一点儿不多挣,人却早晚不见苗。可是话说回来,谁家盖房都不易,特别是有困难的户更不易,有的甚至是攒了一辈子的钱还要拉饥荒。所以在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前提下,能替东家省得一定要省,哪怕是一块砖头,一锨沙子,我都告诉建筑队的人,要像给自己干活那样珍惜。特别是对那些困难户,能帮的尽量多帮一些,如多干一些活,少要点工钱。叫大伙做奉献,自己必须先做到,我虽然是包工头但只挣大工子钱,所有挣的钱,全跟大伙明细账,让大伙都清楚,然后按大、小工平分。所以我主张帮助困难户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
  村里北街的赵有廷,身体患病,孩子们又小,生活很困难,我们就主动援助,派人派工帮助他把房子盖起来,没要一点报酬。还有一户姓冯,男人不在了,一个妇女带着3个孩子过日子,连个院墙都没有,大敞四开的,挺可怜的。我们就去人把院墙垒好,门楼修好,还把大门给安上,分文未取。
  退伍军人赵文采,年老体弱,房屋破陋,大队干部张永良找我说,老袁,你们能不能少要点钱帮他把房盖起来啊。我当场答应了,当时心想大伙要是不愿意呢,就从我的工钱里出,不料和建筑队的老少爷们一说,都同意,说人家也曾当兵入伍保国家来着,咱得帮啊!结果,3间瓦房平地起,外挂里外装修,只象征性地收了400元。说实话,人得感恩,我们帮乡亲们,乡亲们有盖房的活都找我们干,这不也是帮我们吗!
  画鱼唱喜歌
  农民盖房是一辈子大事,都求个平安吉祥,画阴阳鱼就是心情表达(就是八卦图)。记得60年代初,我经常尽义务给乡亲们画阴阳鱼,一下子到了“四清”,有人给提了意见,说我宣传迷信,更没有想到文化大革命挨了批判,差点被当成牛鬼蛇神给扫喽,多亏人缘好,但也有一段时间不敢瞎画了。改革开放后政治空气宽松了,才又敢给大伙帮忙了。
  还有唱喜歌。别小看这个例儿,可是庄稼人盖房最讲究也喜庆的事,不论是盖土坯房还是砖瓦房,上梁都是重要环节,也是最热闹的时候。上梁时唱喜歌是必不可免的,包工头或队里没有会唱喜歌的人,那就栽面了。我在村里唱戏时扮过刘巧儿他爸刘彦贵的角,唱喜歌还是比较拿手,还会根据东家的实际情况现编词。喜歌有很多,如“怀抱金斗步步高,我代喜东把梁浇。抬头看,举目观,紫气东来起云端,祥云飘来一溜烟,原来到了三位仙。增福仙、增寿仙、还有刘海撒金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成了群……”又如“逢吉日,道吉祥,亲戚朋友来浇梁。一杯酒,浇龙头,后代儿孙做王侯;二杯酒,浇龙腰,后代儿孙做阁老;三杯酒,浇龙尾,儿孙做官长流水……”还有“师傅瓦刀七寸长,盖了前房盖后房,前房盖的阁老府,后房盖的是祖贤堂。东厢房盖的是金银库,西厢房盖的是万年仓。檩是好檩,梁是好梁,生在何处,长在何方,生在南阳贵州,长在卧龙山岗。树根扎在九江大海,树梢能遮空中太阳。老东家将木料运到家中,送到楠木作坊,众师傅妙手弹线,老师傅一锛子砍了个九凤朝阳,摇头摆尾往上行,正赶上老东家来挂红……”后来也有编新词的如“良辰到,迎吉祥,我家喜东盖新房。新房好,幸福长,盖房感谢共产党……
  我干包工头前前后后20多年,有两个没有想到,一是没想到我能亲手盖浑砖大瓦房。小时候盖土坯房就是梦想,不料穿鞋戴帽房、前后砖檐房、浑砖大瓦房,越盖越好。你看现在的农村,一溜四间大瓦房还挂后跨,大院套,大门楼,亮亮堂堂,款款绰绰啊。有的人家连炕都不打了,买了沙发席梦思床,直接和城市人接轨啦!二是没想到自己住楼房。盖了半辈子房,老伴去世后,老老的跟儿子到县城住上了楼房,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芝麻开花节节高吗!我这辈子非常的知足,所以大儿子接了我的班后,我常去儿子他们的建房工地看看。常叮嘱他,乡里乡亲的,活要干好,心要善良,别剜着心眼儿总想赚钱,多留点念想比留钱好啊!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百老话沧桑(第五集)》

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宁河区的老人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与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袁绍成
责任者
袁绍成
相关人物
冯长荣
相关人物
赵春树
相关人物
赵连会
相关人物
张万树
相关人物
张凤明
相关人物
张继生
相关人物
赵有廷
相关人物
赵文采
相关人物
张永良
相关人物
刘巧儿
相关人物
刘彦贵
相关人物
梁生
相关人物
钱好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