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文艺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97
颗粒名称: 参加文艺队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232-235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参加农村文艺宣传队的故事。作者报名参加选拔赛并被选中,经过培训后回到村里组织了大队文艺宣传队,队员们积极排练节目,包括语录歌、老两口学毛选、兄妹开荒等。
关键词: 宁河县 张文臣 文艺队

内容

初中毕业后我在村务农,一天听大队广播喊:“今天上午县文化馆来人到我村选拔文艺宣传员,有爱好的可到大队报名。”我就一路小跑到大队办公室去报名,好家伙,全村竟有23人报名。选拔赛开始时,我第一个进行了试唱,唱的是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一个评委说我唱得不错,另一个评委问了我的爱好,并记下了我的名字。23人中,我和傅连波俩人被选中。听说县里还要培训,我就天天盼。半个月过后,终于有信儿了,我和傅连波到了县文化馆进行了培训。结束时,县文化馆领导给我们开了会,要求我们回村组织好农村文艺宣活动。
  回村后,我们向大队领导进行了汇报,随后就成立了大队文艺宣传队,队长是刘臣,副队长由我和傅连波担任,队员是在群众中筛选的有张启省、张云芝、刘范田、张军岐、陈振孚、张文安、张文栓8名男队员和张文存和张翠文、王淑芝、傅印霞、张作焕、刘克芬6名女队员,后来文艺宣传队发展到20多名队员。通过大队支持和个人资助购置了演出道具、乐器等必需品,如二胡、手鼓、笛子、竹板、大鼓、铜锣等。文艺宣传队组建后,进行紧锣密鼓的排练,节目内容主要是语录歌、老两口学毛选、兄妹开荒等,还有快板、三句半、舞蹈等。节目主编由傅连波负责,我负责排练指导。第一次演出是在本村小学院内。那个晚上,当社员们知道我们要演出,男女老少早早吃完晚饭就等在那里,8点演出开始,演出了两个半小时,社员们对节目赞不绝口,我们全体队员倍受鼓舞
  1968年6月1日,接公社通知,要我们文艺队7月5日去县城汇演,县里要求参演节目要自编自导自演。队员们得知这个消息,既兴奋又有压力,我们首先对以前演出的节目进行筛选,并以本村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将村民张玉珍面对日本鬼子进村扫荡进行斗争的感人事迹编排了小话剧《惨案》,根据本村崔大娘的经历改编成小话剧《崔大娘家史》,作为汇报演出的主要节目。我们演出的15个节目都受到了评审组的好评,《崔大娘家史》《惨案》两个节目获得特别奖。
  1970年秋,我们去大港工地现场慰问演出,公社施工指挥部周志民接待了我们,为我们安排食宿。演出是晚上开始的,舞台搭在工棚旁。民工们一排排整齐地坐在台前的地上。领队刘臣代表我们宣传队讲话,接着工程指挥部领导致辞。而后开始演出,第一个节目是《长征》,接着表演唱《送公粮》、舞蹈《北京的金山上》、小话剧《惨案》《崔大娘家史》等都是掌声不断。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给大家加唱了一段京东大鼓《送女儿上大学》,再次把演出气氛推向高潮。就这样,从1970年8月到1976年5月,我们除在本公社演出外,还到兄弟公社、芦台农场、廊坊、静海、香河等地演出了200多场。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术明
责任者
张文臣
责任者
张启省
相关人物
张云芝
相关人物
刘范田
相关人物
张军岐
相关人物
陈振孚
相关人物
张文安
相关人物
张文栓
相关人物
张文存
相关人物
张翠文
相关人物
王淑芝
相关人物
傅印霞
相关人物
张作焕
相关人物
刘克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