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龙公路村村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90
颗粒名称: 岳龙公路村村通
分类号: K827
页数: 11
页码: 220-230
摘要: 安树生是一名退休干部,曾在岳龙公社和后棘坨乡工作15年。在工作中,他参与了修建岳龙乡村公路的项目。当时岳龙乡没有像样的路,交通不便,农民要求修路的呼声很高。经过乡党委成员的商议,他们决定在一两年内让村村通上柏油路。由于资金不足,他们发动基层集资,寻求县局工程队的帮助,并加强领导力量。在修路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困难和阻力。村级干部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修路与自己无关,有的则认为路线不合理。乡党委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说服动员,并到实地勘察。最终,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修路工程。
关键词: 宁河县 安树生 岳龙公路

内容

作者简介
  安树生,男,1949年4月生,天津市宁河区岳龙镇西魏甸人。1971年5月加入党组织并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民兵连长。1976年10月至1986年4月先后任岳龙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委员、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副乡长等职。1986年至1988年任后棘坨乡党委书记,岳龙乡党委副书记、副乡长,乡长。1991年4月至1998年5月任宁河县外贸局党总支成员、副局长,党委书记、副总经理,2000年9月任县外经日任县外经贸委调研员(正处级)。2006年6月退休至今。
  1976年10月18日,我从村里选调到岳龙公社任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1985年5月调到后棘坨乡工作,1986年12月又调回岳龙庄乡,先后在家乡工作15年。在这期间分管过农业,乡镇企业等工作,在诸多工作中,我记忆犹新的是修建岳龙乡村公路这件事。
  大胆设想
  当时岳龙乡有21个自然村,3033户,12336口人,47000亩耕地,面积57平方公里。除了丰台至李麻的县级公路从本乡北部穿行外,全乡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够上规格的只有东、西两条大寨路,还是“文革”时期原公社党委书记张玉俊组织民工修筑的。农村改革以后,那时“农民要致富,必须先修路”,是最响亮的口号,修路的呼声很高。但乡村自己修公路,上级的补助只占总投入的30%左右,其余资金从哪里来,干部群众思想是否统一,引起我们的思考。
  1984年4月,傅连波同志调任岳龙乡党委书记。他征求班子成员的意见,广泛听取群众反映,很快集中了多数人的意见,提出了“在一两年内让村村通上柏油路”的设想,当时是全县最早提出修建乡村公路的乡镇。当时傅连波决心很大,事先与县交通局联系,局长王继先表示赞成,但真干起来难度就大了。
  为了统一思想,把设想变成现实,当年7月8日,召开了乡党委专题会议。乡长韩国福,党委成员、武装部长李忠堂,副乡长周志民和我出席了会议(当时我任党委成员、副乡长)。会上,党委书记傅连波在分析了全乡的交通状况时指出,东大寨路从曹道口到国仕营全长7公里,西大寨路从岳龙庄到西魏甸5公里,而且西大寨路是乡域连接板桥乡的南部通道。4米多宽的土路每到雨季,道路泥泞车辆难行。农民收获的药材、棉花、蔬菜运不出去,家家都为出门上路发愁,这是我们的责任啊!他还说,老书记孙德玲对此有过动议,群众又有急切要求,说啥也要把愿望变成现实。听他这么一说我们很受触动,接着商议了具体问题。如资金不足,可以发动基层集资;技术不足,可以求助县局工程队;领导力量不足,党委分工兼职,自我加压等。这样越议大家的信心越足,一致表示“为群众造福的事,脱层皮也得干!”会后,我们到实地勘察,使修路做到了心中有数。
  说服动员
  实事求是地说,在修路问题上,村级干部的认识不是一致的。有的村干部考虑本村的利益多一点。如于潮、岳龙、李麻、麻坨4个村,因丰李公路早已通过他们的村庄,修不修路与己无关,“不受益,不拿钱”的思想占主导;新修公路的路线,是将两条大寨路直达东魏甸、西魏甸,是南北走向、东西贯通,形成环形路。这两条线的沿路村庄积极响应,情绪高涨;离线路偏远的屈庄子、曾庄子、小良、东港、岳会、褚庄子等村认为路到不了家门口,比较消极。鉴于上述情况,党委4次召开村干部会议,讲清“全乡一盘棋,修路靠大家”。明确亮出“村村通公路,直通大队部”的承诺。我们还入村入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进行耐心地说服动员。如对已通路的于潮、岳龙村干部讲清“你们是早受益者,更应该体会修路的好处”,“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对离两条大寨路远的村庄,我们表态积极争取把路修到村中。这样反复思想教育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特别是那些曾持“不受益,不拿钱”村干部和群众都表态说,乡里号召修路,不管收益不受益,要多少钱,我们给多少钱!
  细致思想工作,打开心头之锁。李麻村干部李厚得、李忠祥说,我们村虽然早就通了公路,现在乡里为老百姓办好事,党委说咋办,我们就咋办!他们的表态带动了其他村队,一个“按比例出资方案”很快形成。已通县级公路的村按50%出资;在“日”字路范围的村按100%出资;离“日”字路较远,需要单独延伸修的几个村庄按120%出资。其余修筑部分由乡镇企业出资支持,这样很快全乡筹资30多万元。
  艰苦建设
  首先,成立以党委书记傅连波为总指挥,乡长韩国福、武装部长李忠堂为副总指挥的工程指挥部,成员有我和周志民、王永岐。下设工程组和后勤组,工程组由王永岐任组长,曾祥潮任副组长,并配备多名施工员。后勤组由周志民任组长,成员有郭树洲、李树凡等。第一期工程(西大寨路)由副乡长周志民负责,指挥部设在岳龙中学;第二期工程(东大寨路)后勤组由我负责,指挥部设在东魏中学。
  有了组织机构,还要有一支能吃苦打胜仗的施工队伍。开工之前,我们下发通知,像招收工人那样选拔修路民工,并多次召开民兵连长会议,动员民兵报名。然后组织体检、面试和品德审核,从全乡挑选180多名身强力壮的青年民兵,组成了施工队伍,以村编班,明确班长,强化管理。向施工人员进行“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办好事”的教育,激发他们“多干活、讲实干、作贡献”的奉献精神。这样,有120多名民兵从开工到结束,一支坚持在修路工地。
  领导带头是无声命令。副总指挥李忠堂在施工中,早出晚归、任劳任怨。腿上生了疮坚持不下火线,老婆孩子生病也没请一天假。他手里常拿着小本子,随时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记录各种数据,很快由“外行变成内行”,有效地发挥了“质量检查严,高效不窝工”的指挥作用。副乡长王永岐患有肩周肌肉萎缩症,又是低血糖,可他把心思全部放在施工上。施工员牛明义、张贺亮、李笃俊、张少富、王元章、李士凯,张庆义等,都是干在苦处,积极配合县工程队的技术人员,当好参谋助手,发挥了骨干作用。
  八方支援
  修建乡村公路,县交通局给了我们有力的支持。交通领导王继先、桓秀荷曾多次现场指挥,为我们出主意,想办法;工程队长李振海、书记徐天阁,带领王显玉、王海江、梁臣浩、王希海、杨国安、林柱山、李建民、张振会、王仁杰、冯云章、李启仲等工程人员与我乡施工队员打成一片,顶烈日战风雨,坚持质量,一丝不苟;路政科长李维奇,在用料的安排、供应上都为我们精打细算,提供了不少帮助,有力推动了工程的快速进展。
  这里说一件“熟不讲理”的事吧。当第一期(西大寨路)竣工之后,我们按照工程计划,自1986年3月7日起,实施第二期工程(东大寨路)施工。并将原计划的环形路改为“日”字路。所谓“日”字路,就是计划从大良村直通西港村,在中间划一条横线,把东西两条大寨路连通起来,改变原定从大良修到曾庄子不连西港村的计划。而这个修订方案没有得到批准,交通局理由是从大良通到曾庄子就不通西港,既不违背村村通公路的原则,又节省国家物料和资金。我们坚持的理由是,如不经小良村修通曾庄子而从西港转通曾庄子,小良村到曾庄子之间就出现了断头路。这一段不修成,中7村的群众出行困难仍未解决。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集体上访”。1986年3月13日,我们5位乡领导清晨7点多就赶到交通局,堵住局长门口,继续申明理由,不答应就不走。先是副局长桓秀荷接待,最后局长王继先从市里回来笑着说:“我算看透了,乡里修公路比你们家的事还上心啊!我们没法不答应。但你们也得答应我们一个条件,那就是小良通曾庄子的费用,由乡里担负,我们负责技术,否则我们违反原则没法向县委和全县人民交代呀!”就这样在交通局领导的理解支持下,最终修成了“日”字路,在全乡构成了一个“四面连通,中轴贯通”的路网格局。
  路通民富
  原来交通不便,农民的农产品不能迅速运出销售,群众发愁。公路修成后,情况大改变。姜甸子村是个养鸡专业村,县供销社与他们签有收购合同,因土路坎坷运输途中每次的磕窝、挤碎损失都在20%左右,通车后减到2%左右,供销社一年可减少损失上万元。该村社员吴金彩是个养鸡专业户,过去每逢雨季就发愁鸡饲料拉不进来,鸡蛋运不出去。路通了他逢人就说,我再也不用发愁啦。小阎村是个药材专业村,又是药材“收购点”。县药材公司定期到村收购生地、桔梗等,邻村都去交售,过去走土路雇人找车很犯难。公路通了,群众骑自行车带上排子车又省劲又快捷,群众都说修路的钱没白花。
  过去乡里砖厂每到雨季就车辆不通,产品拉不出,燃料运不进来,每年遇雨停产损失数万元。公路修成后,风雨无阻日夜通行,增加了企业效益,也方便了群众出行。岳龙中学教职工及学生达300余人,过去下雨阴天步行到校,师生不仅受罪还多有迟到发生,影响教学质量。公路通了师生不为雨雪天气发愁,乡镇企业职工上下班,村民走访亲友,婚丧嫁娶,生病住院都十分方便,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1986年9月,乡党委借“老人节(重阳节)”机会,组织全乡100名老党员、老干部,并租用大轿车请老人们观光,让他们感受村村公路通车的喜悦。一路老人们谈论不断,交口称赞,真是公路修通,干群心通。
  经过两年奋战,我们完成了26多公里公路的修筑任务,在全县率先修成了乡村公路,是全市最早实现乡级公路全通的乡镇,市县交通部门都做过专门报道,傅连波还在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作过典型发言。乡村公路建成后,许多干部群众提议要建一座修路纪念碑,被我们谢绝,也成了鼓舞我们为老百姓继续干实事的动力。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安树生
责任者
安树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