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84
颗粒名称: 加入剧团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4
页码: 206-209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宁河县评剧团演出的经历。作者热爱戏剧,苦练基本功,扮演过不同的角色,也经历了剧团的规模和演出条件的艰辛。作者还回忆了父亲因演出无法回家尽孝的事,深刻认识到剧团的规定和规矩。
关键词: 宁河县 评剧团 窦国山

内容

我是1959年秋季芦台剧团在东北一带演出时加入剧团领导见我喜欢戏剧又挺伶俐,就破格把我留在了剧团。一听说要我在剧团当演员,我欢喜得不得了,每天在老师指导下,苦练基本功,根据剧情的需要扮演戏中小孩、书童、当时挣的是学员工资,每月18元。
  当时宁河县评剧团规模在65人左右,主要男演员有李筱舫、刘福安、李安邦、康志英等,女演员有吴艳霞、陈娟娟等。演古装剧目有李筱舫的《六国封相》《空印合》《杨乃武与小白菜》,马玉珍的《孙记皋卖水》《情探上下车》,吴艳霞的《红霞》《画皮》。还有不少如《闹严府》《吕布》《鸳鸯被》《三节烈》《桃花庵》《凤还巢》《杨八姐游春》《打狗劝夫》。那时候剧团一出去就是一年左右。正月初一到十五是黄金季节,农闲加上过年,没事都到城里看戏,剧团就在家乡给父老乡亲们演。过了正月十五就开始出门啦,向东北方向沿着铁道线的城市由丰南、唐山加上唐山的几个矿、滦县、昌黎、北戴河,一直向东北方向走。那时运输条件非常的艰苦,转台都是演员一起忙着装车卸车,装台卸台,能力强的多干,女演员干轻的或少干,从来不攀比。到了条件好的剧场,有宿舍演员住宿舍没有宿舍剧场就是宿舍,大幕一拉,女演员睡台上,男演员睡台下,两个椅子一对,行李一铺就睡。第二天行李一卷放到后台,不影响演出。有的带小孩的,尽可能找宿舍,实在没有宿舍就住旅馆。条件再差一点的,就得睡水泥板了。
  每天上午是学员练功的时间,中午演出散戏后,学员继续练功,有时晚上散戏还要练一遍功,基本上一天练三次功。我如今69岁了,还能打闪腾挪的,应该感谢那时的刻苦练功。
  过去老人都说“唱戏无孝子”,其实,不是不想尽孝,只是到时候身不由己。记得1959年我们在东北锦州演出,老家来了一封电报给父亲,说我奶奶病危,要我父亲速归,可是接到电报的当天,是我们团到锦州的第一天演出,正是“打炮”的节骨眼儿,剧团有规定,无论到达哪个新地方,头3天的演出非常重要(行话叫打炮),戏要演好的,演员都是一流的,且演出时要分外卖力气。因为头3天演红了,后边的戏就好演了,如果演砸了,后面的戏就没人看了,也没法演了,这不仅关系到剧团的收入,也关系到剧团的名声和以后能不能在此地站得住脚。所以尽管领导为难但很坚决,说3天过后,你可以回家。父亲也明知自己走不了,因为那时司鼓就他一人,没有替手,只好演出完才走,奶奶早已入土为安了,父亲没有见到活面,只能痛心地在奶奶坟头嚎啕大哭。这事也使我深刻认识到剧团原来是个很有规矩的地方。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筱舫
相关人物
刘福安
相关人物
李安邦
相关人物
康志英
相关人物
吴艳霞
相关人物
陈娟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