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芦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83
颗粒名称: 随迁芦台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2
页码: 205-206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从小在芦台剧社长大,受到戏剧和电影的熏陶,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记忆最深的剧目有古装戏《云罗山》《相思树》《牛郎织女》等,现代戏有《刘巧儿》《小女婿》《捉妖记》等。作者热爱戏剧,后来加入剧团,走上了戏剧表演的道路。
关键词: 宁河县 评剧团 窦国山

内容

1949年我出生在唐山开平出生。当时父亲在唐山戏班里,家属住在开平镇。父亲开始是演员,以后改行演奏打击乐。听母亲说,我家是1950年经我师爷介绍来宁河县芦台剧社的,住在芦台现在的沿河路老影院的后院东厢房,那里是芦台最早的戏园子。那时剧社的社长是王心田、李筱舫。主要演员有王曼玲、石月楼、花金香、白玉明、吴艳霞等。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剧目有古装戏《云罗山》《相思树》《牛郎织女》等,现代戏有《刘巧儿》《小女婿》一个戏叫《捉妖记》,听说是剧社演员吴兴修编写,是那时配合反对迷信活动排演的,还有由吴艳霞主演的与国民党斗争的戏叫《红霞》。
  1955年,芦台建了大礼堂,原有的戏园子就改为电影院了。我家仍住在原地,电影院后门直通观众席,为我开了方便之门,没戏就偷偷去看电影,一看就是一天,电影不演了才回家,因为这个没少挨母亲的吓唬。剧社在公私合营时改为了宁河县评剧团,张云祥被派到剧团任团长,陈道华、李树茂任文化教员。我记得陈道华教演员们唱歌认字,张云祥同志在剧团任职不到一年就调走了,随后傅德朋到剧团任书记,李筱芳任团长,李树茂任副团长。我的童年耳闻目睹的除了戏剧就是电影,培养了热爱戏剧的情结,也为我后来加入剧团打下了基础。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窦国山
相关人物
李筱舫
相关人物
王心田
相关人物
王曼玲
相关人物
石月楼
相关人物
花金香
相关人物
白玉明
相关人物
吴艳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