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艰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74
颗粒名称: 不畏艰辛
分类号: TD265.1
页数: 4
页码: 181-184
摘要: 本文讲述了女子打井队在工作中面对重体力活和铁器,经常被刮伤或蹭伤。然而,她们不怕流血,乐于奉献,坚持工作。其中有几起事故,包括靳春香头部被划伤、胶管砸伤、手指骨折、井架子倒塌等,但她们仍然坚持工作,体现了女子打井队员们的可贵精神。
关键词: 宁河县 张大勇 女子打井队

内容

打井工作是重体力活儿,整天面对铁器,被刮一下,蹭一下儿,对她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但有几次事故却使她们终身难忘,因为这几次事故体现了队友之情,军民之情,更体现了女子打井队员们那种不怕流血,乐于奉献的可贵精神。
  1975年12月在董庄公社董庄大队打井,一天,当钻杆钻到河卵石层时,井架子上的钢丝绳拧成了花儿。队员靳春香和队长毕春华、师傅张春贵三人同时上到三角井架子上,几次转动叼着钢丝绳的大钩,试图放松拧成花儿的钢丝绳,但都没成功。谁知当靳春香再次搬动大钩时,大钩突然转起来,带动的钢丝绳把她的头部划了一条又深又长的大口子,血流不止。队友们把她就近送到董庄公社卫生院缝了五六针。队长让她回家休息,她说什么也不肯,硬坚持接着上班儿。还有一次是在板桥公社的大麦沽大队打井时,泥浆高压循环胶管突然从井架上拖落下来,正好砸在查看泥浆的靳春香头上,瞬间胶管和人一起滚到了泥浆坑里。当队友们把满身泥血模糊的她送到板桥公社卫生院后,经过清洗,头上的大口子又被缝了四五针。她还是坚持不离开工地,没休息一天。
  1976年9月初,女子打井队机组由大北公社大北大队转移到潘庄公社东塘坨大队打井。9月9日下午,队友们正齐心协力地竖立钻机架子,突然广播中传来毛主席逝世的噩耗,负责捯链的郑桂芬一分神把手挤轧在捯链中,造成中指骨折却全然不顾。队友们哭作一团,化悲痛为力量,仅利用10天时间,打成了一眼200多米深井。这是女子打井队成立以来所打的第25眼井,是当年大地震后打的第一眼井,是在吊唁毛主席逝世期间打的最快的一眼井,至今提起当时场景,大家还感叹不已。
  1977年4月,在潘庄公社东塘坨大队打井时,一天夜班的刘汉芝不慎被卷入卷扬机,当班的同事把她救出后,见她伤势严重(医院诊断8根肋骨骨折),就撕碎自己的衣服给她包扎。那是4月夜间,春寒料峭,听到刘汉芝受伤的音信,在驻村睡觉的马久玲抱上自己的被子跑向工地给她裹上。有人担心她没法过夜,马久玲说:“我需要,她更需要啊!”
  1978年3月底,女子打井队进驻董庄公社震新大队打井。在安装机械,树立井架子时,由于地面松软,拉线没拉住,13米多高的井架子突然倒塌,当时在井架子上安装泥浆管道的唐洪珍、郑会兰被重重的甩下来。唐洪珍被甩在了钻杆上,造成腰部骨折;郑会兰脚脖子严重扭伤。事故发生后,大队干部都闻讯跑来了,临近的8号兵营派来一辆大卡车、一名卫生员和几名战士护送伤者去医院,使伤者得到及时治疗。这一军民合力争分夺秒救伤员的事迹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洪军
责任者
张大勇
责任者
毕春华
相关人物
张春贵
相关人物
郑会兰
相关人物
唐洪珍
相关人物
郑桂芬
相关人物
靳春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