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62
颗粒名称: 艰苦创业
分类号: K292.1
页数: 4
页码: 146-149
摘要: 本文讲述了学校在开办初期面临六缺困难,但师生们不等不靠,通过勤工俭学解决办学经费问题。学校先后采取了种地、收割、采集茵陈、组织学生劳动等方法,创收8000多元,解决了办公经费,还添置了一部分教学设备。学校一直不收学生学费,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 宁河县 后勤中学 杨树森

内容

学校开办初的几年,可以说是在“六缺”(缺经费、缺教材、缺设备,缺教师、缺校舍、缺桌椅”)中度过的。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两次拨款用于建房外,从来没有划拨过教育经费。1972年5月,学校账面上只剩3分钱,这对一所有7个教学班,十几名教职员工的完全中学而言,如何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因是社办中学,经费应由公社解决,可公社当时的经济状况也很困难,资金紧张,我们只能走勤工俭学之路。
  1969年公社在西棘坨村北划拨了50亩地给学校作为农场,以解决教学资金问题。师生们一起拉耠子种地,拉砘子轧地,耪地、施肥、耠青……秋天收割时遇上大涝雨,师生们光着脚趟水越沟,千方百计地把高粱穗运到学校,收获了3174斤高粱,用交公粮所得的300多元钱买了篮球、篮球筐和其它教学用品。1970年3月,学校承包了全公社26个大队小喇叭入户工程,在公社广播站张子芳师傅的指导下,从组装到焊接调试都是我和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的,为学校收入了800多元。当年学校将农场的土地还给西棘坨村,另开垦荒地80亩,收获粮食4370斤,交公粮收入460多元,补充了办学经费。
  1971年农历二月,学校组织全校师生采集茵陈。因茵陈季节性很强,“二月茵陈三月蒿,四月五月砍柴烧”,我们就集中安排劳动课,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到田野里采集,每人分配指标,学生自带工具,自行采挖。学校统一晒干后由童继红老师负责联系卖给县药材公司,这项劳动创收300多元。当年,农场还收获粮食4686斤,卖粮收入490多元。1972年5月31日,我担任领队,带领200多名学生和十几名老师到芦台农场四分场耪地,挣劳务费以补充办学经费。当时正值芒种季节,头顶骄阳似火,地上干热风吹得人口干舌燥,一会的功夫,师生们个个汗流浃背,但大家情绪高涨,干劲十足。但因6月2日一名初中男生中暑,勤工俭学劳动提前结束。
  1973年春,公社在距学校十五华里的小顷淀村,划拨260亩盐碱地给学校。从播种到收割全部由老师带领学生完成,既缓解了经费不足的困难,又使学生们在劳动中得到了锻炼。1973年8月28日,学校组织高二的学生,到马连辛扬水站南侧的排灌渠上收割簸箕柳条,这种树条剥去外皮可以加工成许多工艺品,能出口换取外汇。十几华里长干渠上的柳树条,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收割完毕,全部卖给了供销社。
  截至1976年7月,据不完全统计,7年中全校师生开荒种地收获粮食90868斤,创收8000多元,解决了办公经费,还添置了一部分教学设备。多年来学校一直不收学生学费,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树森
责任者
杨树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