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涂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54
颗粒名称: 童年涂鸦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4
页码: 124-127
摘要: 本文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对绘画的兴趣和在绘画方面的表现。作者在上学期间通过不断练习和尝试,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受到了一些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作者还通过与同龄人和画画的老师交流,不断学习和模仿他人的画作,丰富了自己的绘画经验和技能。
关键词: 宁河县 烙画 张如良

内容

小时候我和其他孩子一样对什么事物都充满兴趣。玩水、玩泥、玩瓦片……有一次大孩子们拿瓦片在砖墙上画道,我们就见样学样地跟着画。画着画着,有个孩子从兜里掏出个“化石猴”(一种清白色的石头),画的道道比瓦片画的清晰,大家很惊讶,这时,又有个孩子拿出一个粉笔根,神气十足地画了起来,画的笔道更加抢眼,立刻把我们都震住了。从此以后,我只要是玩,就在地上墙上乱抹乱画。一次大家在一起画小人,我画的小人居然让大孩子们羡慕了,心里很是得意。我家有一个小钟表,看着那滴答行走的时针和精美的装饰,我突然心血来潮,就拿哥哥的铅笔根在捡来的“大婴孩”烟盒纸上把它画了下来,竟吸引了大人们的目光,给了我许多夸赞。我第一次上学是在芦台第二初级小学校,美术课上常被老师表扬。但有一次画天安门,我得了2分(当时是5分制)小脸有点挂不住,总想把这个分变过来。于是,每天只要有时间就画天安门,最后画了一摞,拿给老师看,老师先说了一声“好!”然后又和蔼地说:“如果没有这个2分,你能画这么多画吗?分就别改了,留着它吧。”
  1956年夏,我家随父亲工作调动,先后在廉庄、板桥、宁河镇、小从庄等地辗转迁移。每到一地我都因画结识了一拨小伙伴。东板桥村有个叫国长利的大哥,经常在墙上、大门板上画古人手握兵器格斗的场景,画的非常生动,没有参照、都是信手拈来。我特别崇拜他,不仅经常模仿他的画,还有意无意地模仿他的动作。我在小从庄时,有个小伙伴,比我大两岁,名字怪怪的,叫“豁着干”。听大人们讲当年他出生的时候恰巧赶上日本鬼子进村。人们当时都懵了,跑吧没法跑,不跑吧,鬼子进屋怎么办?有人急中生智抄起一块红布挂在上门框上,守护着说:“豁着干了!”因此而得乳名。“豁着干”爱画画,常到我家来玩,他会讲《聊斋》,当晚上讲到恐怖情节时,我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但我们在一起时更多的还是绘画,他画的不多,主要是看着我画,有时他作出各种鬼脸,让我画他。
  1958年“大跃进”时期,标语、壁画到处可见。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有个人蹬着高桌在临街的墙上画宣传画,画面上是一个头围白毛巾、顶天立地的青年农民,双臂把一座高山分开,并且推向两边,题目是“喝令三山五岭开路——我来了!”主人公身上那块块饱绽的肌肉、那剑眉倒竖、虎目圆睁的面庞栩栩如生。我惊呆了,就像进入了一个大磁场,被紧紧地吸引住了,久久不肯离去。以后每次放学路过,到这儿就舍不得走。同时,绘画的人也注意到了我,问我多大了,上几年级,爱绘画不,我壮着胆子提出跟他学画,他答应了,并让我画一幅生活用品的写生画。我画了一个三条腿的圆凳子,他看后说还可以,就是凳子的三条腿太正了。后来我再找他,有人说回芦台了,从此与老师失去了联系。我心里很遗憾,因为老师是哪里人,姓名叫什么,我都没有来得及问呢。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如良
责任者
张如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