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情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22
颗粒名称: 根雕情缘
分类号: K825.7
页数: 17
页码: 47-63
摘要: 本节记述张宗泽是一位民间工艺美术家和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从小就展现出对艺术的兴趣和天赋。他在学生时代就尝试制作各种工艺品和剪纸,还参加过各种文艺活动和展览。他的木工和家具制作手艺也是自己自学和实践的结果。他的第一个根雕作品是在萝卜上雕刻的小品,这启发了他的根雕创作。他曾经去北京西山采根,挖掘树根作为根雕的原材料,为了安全和逃票,他选择了一个安全的路线逃票。他的创作激情高涨,每天除去上班,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根雕创作中。
关键词: 宁河县 根雕 张宗泽

内容

作者简介
  张宗泽,男,民革党员1941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1949年定居于宁河县芦台镇。1959年芦台技校毕业分配汉沽车辆厂工作,1961年在宁河县供销社、商业局办公室工作,1972年在县外贸局工艺品公司任副经理。1985年至1987年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曾荣获天津市技术名星和自学成才奖。1995年至2014年获得中国民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天津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曾任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盆景艺术家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根雕艺委会会长、市民俗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等职。1988年至2011年连选7届宁河县政协委员,1998年被选为天津市第十届政协委员。
  从小爱艺术
  小时候家住内蒙古,每逢年节都要随家人去草地看那达慕盛会和逛庙会。庙会上到处都是各种经营摊位,有的出售着我最喜欢的五颜六色的木刻刀、枪、宝剑和各种戏剧脸谱。因为买不起只好回家自己动手试着制作,利用各种废料一口气做了10余件,周围的小朋友看我把自制的弓箭背在身上,各种脸谱轮换戴在脸上,腰里跨着木制宝剑,手中拿着用竹竿做的扎枪和春秋刀,招摇得意的样子,都投来羡慕的眼光,大人们都夸我手巧。
  在张家口住时,当地逢年过节都要张贴蔚县风格的剪纸(染色的),我受母亲影响,学会了剪些简单的花鸟图案,用来增加节日气氛。50年代初,我家搬来芦台,芦台影剧院请来唐山皮影剧团演出,县城掀起了皮影热,我们二初学校也找到一套皮影样本在同学间传递雕刻,轮到我时仅用一个月就把这套30个人物的皮影剧刻制完成。因为工具简陋,双手磨出好多血泡,但丝毫没有消弱我的兴趣。不料在课堂上向同学卖弄时,被老师发现,当堂没收了全部影人。
  上中学时,正处在总线路、大跃进、人民公社高潮时期,街道高墙上到处写满大字标语,画满大幅宣传画,那时我是县里为数不多的美术骨干,常被抽调参与书写和绘画。“文革”时期书写大字报和画漫画,参加各种展览的制作。1968年秋1969年春调县海河指挥部宣传组,负责工地美化和布置会场,临摹和绘制了多幅大型毛主席画像。
  一次闲逛蔬菜市场,发现一个生长奇特的白萝卜,形态酷似人参,一个主体上长着长短不齐,大小不一的13个分枝。我买后如获至宝,拿回家中反复观察、推敲,突发灵感,迅速把萝卜顶削平,翻过来当底座,然后在枝杈上据其形雕其物,13个枝杈无一漏雕。所雕人物和动物虽然技艺欠佳,但见到此件作品的同事和朋友无不称奇呼妙。
  70年代社会上掀起一阵打家具热,那是木材非常紧缺,我就从木柴堆和包装箱中挑选一些材料。木工手艺无师自通,可能与少年时代自己动手制作木制玩具及老家开木匠铺有关系吧,半年时间,我做了10余件当时流行的家具,地震之后仍有两把刻花椅沿用至今。木工手艺的掌握给自己搞根雕带来使用工具的方便。
  进山寻树根
  1978年初,一次偶然机会去北京西山八大处参观,走在山坡的小路上发现许多被人踩踏后露出地面的枯树根非常奇特,引起我的兴趣,顺手拔了几个,装在提包带回家做盆景。由于枝条早已干枯,搞造型时长枝相继折断,剩下几个短枝的枯树根不舍丢弃,摆在桌上反复审视推敲,突然想起那件白萝卜雕刻小品,从它的构思和雕刻技法上得到启示,经过细微观察,终于发现了隐藏在树根表面机理中的秘密,那些幻化着的许多人物和动物的形态跃然而出,我立刻动刀雕刻下这瞬间的灵感,后经整理、组合、着色、表面上光处理,一件树根作品雕成。这根雕处女作“魑猎图”用了一个月在地震棚中创作成功,激励了我的创作热情。
  为了继续搞下去,首先要解决根材问题,于是我带好提包、小镐,又去西山八大处采根,因为这次有准备,挖根得心应手。日落前已装满两个手提包,走原路返回怕碰上景点工作人员招惹麻烦,就多了个心眼,从后坡下山(其实根本没人管)。后坡没有路,下坡倾角45度,为了安全我急中生智,看准山坡下离我最近的那棵树冲下去,因为两手提着提包无法去抓树干,只好用臂膀和头顶在树干上,站稳后再找好下一棵近距离的树冲过去,就这样一段段往下倒,一直到坡底。由于紧张和劳累,全身被汗水湿透,这时也顾不了这些了,急忙向公交站奔去,不想最后一辆车刚刚驶离,我无奈地望着远去的班车发呆。天慢慢黑下来,周围是荒郊野岭,一种恐怖和不祥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这无助的时刻,一辆去市里送山货的农用拖拉机刚好经过这里,我拦下车和司机说明情况,热心的司机把我扶上车安全地送到市区的旅店,我给他钱他不要,为了表示感谢,我挑了两个较大的树根送给他,他笑着拒绝了,并说今后如需要树根可找他帮忙,并告诉我和他联系的地址。送他离开时,我心里充满感动。
  有了树根,我创作的激情更加高涨,每天除去上班,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根雕创作中。地震棚就是工作室,每天把树根材料去掉泥沙,剥去树皮去掉多余的枝叉,拿在手中或放在桌上,反复推敲,仔细观察,一有灵感立即动手雕刻。有时睡觉前把树根放在枕边,梦境中出现的各种形象,醒来后立即进行雕琢,以便记录下这瞬间的幻景。就这样第二件作品“十二生肖”完成了,第三件作品“枝源”完成了,第四件……到年底已经有20件作品成功问世。
  根雕作品在制作中,因为买不起电动工具,加工过程完全是手工完成,比如需要打眼和镂空的部分,全部如古代钻木取火般一点点钻透。手心常常轧出一个大坑,红肿起泡,疼痛不止,手被划破是常有的事,为了不影响创作,我查阅了古籍药典,自己研制一种止血消炎的偏方,用陈石灰和端午节的韭菜研磨烘干,磨成细粉,用时敷在伤口上,不感染不发炎,很快就会愈合。
  1979年末,我选送10余件作品参加天津市首届民间美展,在人民公园展出期间,引起当时艺术界专家广泛关注及观众的极大兴趣,众人驻足根雕展柜前,争相欣赏,久久不离。我参展的“十二生肖”根雕作品获工艺展一等奖,工艺美术研究所收藏作品2件,在会后成立的工艺美术协会中我当选为理事。《天津日报》以“工艺美术的春天——记我市根雕作者张宗泽”和天津电视台以“业余爱好与成才之路”为题相继报道,使我增强了继续创作的信心。由于我率先根雕创作,拓宽了民间美术新领域,使根雕进入艺术殿堂,对后来根雕艺术在全国的兴起、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81年我的4件根雕作品入选日本神户人工岛博览会,并被全部被收藏,使根雕艺术走向海外。
  为了提高创作水平,我带着部分作品去北京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中国文艺研究院拜访专家教授,有常伍侠先生、张丁教授、刘开渠雕塑大师,特别是中国文艺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间美术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树村先生,他看了我的根雕作品说,看了你的作品我很兴奋,让我也很吃惊,一个业余人员能搞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真是了不起。又说,根雕创始人,你是津门第一家。在天津,我请教了冯骥才老师,他看完作品大加赞赏,说你就是“芦台张”,并对我今后的根雕创作思路及技法提出宝贵意见。
  挖掘根材源
  8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掀起了根雕热,高潮时数以万计退休工人、老干部,特别是广大农民,为了致富更是踊跃参与,一度山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让人痛心,作为根雕艺术的先行者,有义务、有责任,引导根雕作者改变理念,走上正确的取材渠道。我身体力行作表率,另辟蹊径,充分利用加工板材的下脚料、废料、树瘤、树疤、板块切片、板皮年轮等材料,创作出不同的题材和形态各异的艺术造型。我创作的浮雕,中外人物头像、壁挂,文房用具等作品,达到欣赏与实用相结合。这些新材料、新风格的作品一问世,备受各省参展作者的格外关注和青睐,这些作品不但为同行创作提供了捷径,还为坚持环保和变废为宝作出了贡献。
  为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我利用出差机会到山区采集树根,到老乡家的柴垛,猪牛羊圈周围,房前屋后寻觅那些劈不开,烧不透,弃之不舍,留着无用的根材,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1984年去张家口出差,在郊区的公路边捡到一个不起眼的黄荆根,带回家里进行整理和裁截后,竟然是一件最为精灵的作品,起名为“图腾”,它是一件头长双角,身下长着一只小尾巴极像异首人身的怪异动物。最不可思议的是远在法国某岛岩洞里保留的崖画中也有一幅和这件作品非常相似的图案,这个岩洞是由3个少年探险时发现的,在1985年出版的化石杂志和后来出版的图腾杂志中都刊登了这幅崖画,后来我曾把作品照片和“图腾”杂志图寄给法国使馆文化参赞思恩先生,他很高兴表示要来天津芦台考察,但因回国述职而没成行。
  1991年的一天,我在天津宝鸡道花鸟市场看到一位老者手中拿着一个树根,正与买家讨价还价,在他们交易没有谈成时我抓住机会,高价购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树根。经构思和整理,创作出一件秃鹰造型,起名为“一览众山小”。肥厚的咀吻,光光的秃顶,一个自然疤节构成的眼睛,凸起的胸膛,脖领外及扭曲的天然褶皱,站在山崖上被风吹起的一撮羽毛,合乎结构的躯体,翘起的尾巴,羽毛丰满的大腿,非常完美的原始造型,使其基本没动刀雕凿,就成了根雕作品中的一件绝品。
  1993年去东光硬木家具厂出差,在下脚料中发现两块锯下的板皮,酷似两个沙皮狗的头像,我仔细的保存起来。在那里结识了河北涿鹿送木料的刘师傅,他答应帮我收集类似的板皮和树根,第二年秋他打来电话,说他那有许多树根和板皮材料让我去取。我非常激动,租了辆大发车,带了礼物,和老伴早晨6点出发,沿途经北京、野三坡,到了刘师傅家已是下午3点多了,看到他院里存放的树瘤,板皮和树根比他在电话中讲的要少很多,不够一车,刘师傅觉得过意不去,就自愿做向导到附近老乡家寻找根料。
  当走到第三户时,一对老夫妇热情地把我们领到柴垛前让我挑选,我打量这堆劈柴,突然眼前一亮,看见一块较大的崖柏根在垛底,刘师傅把它抱出来放在院中,我再仔细打量,这是一块具有人形的上等根材,它有梳理规整的发髻,天然纹理构成的五官,根下部的分杈,就像迈动的双腿,整体上合乎人体的标准比例,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品。在回家的路上我兴奋地对老伴说:“这块根料恐怕在老乡家存放多年,就等着主人去发现它,让它重见天日,派上用场,这就是常说的缘分啊!”
  1995年单位在院墙外建一排房,竣工后施工队把用的烧火做饭剩余劈柴拉走,他们的马车走到大门口时,我刚好下班,见车里装的板皮中有两块有凸起的疤瘤,我立上前,请他们把这两块板皮给我留下,并告诉他们我不会白拿。因为常见面,其中一位师傅说你想要就拉走吧,反正也没用。我暗自庆幸,立即在街边小摊上买了两条烟送给他们,然后迫不及待地用自行车把板皮驮回家,创作了两件作品。一件古罗马斗奴领袖斯巴达克斯,利用板皮上天然的两部分树瘤,分别体现头发和胡须,空白处做了将军头盔。一件蒙古领袖成吉思汗,板皮的上端松瘤棕黑色如头戴貂皮帽,凸显大汗的威严,特别是板皮下方有两个天然的疤节,酷似日月,正好印证了蒙古人民对成吉思汗的称赞,他的功绩与日月同辉。
  “钻石婚”这件作品是利用一个硕大的红松瘤创作完成的。它表现一个老翁和一个老妇相濡以沫,亲密耳语交流的瞬间。这块材料是在县城边蓟运河畔一家农舍的柴堆里发现的,它的主人早已把他遗弃在那里存放多年,树瘤一半表面光滑一半虫蛀,剥去那面虫蛀的表皮,底部有许多流畅与漩涡,很有规律的线条机理,酷似女人的长发,再加之表面凸凹起伏的形态,构成老翁与老妇脸部的结构造型,特别是老翁高挺的鼻子,嘴上明显的两道胡须,卷花的长发,均体现了塑造人物的特征。
  指导工艺厂
  1972年天津外贸恢复传统工艺品的出口业务,当时天津地区把宁河东丰台的木版年画列入挖掘项目,在丰台公社建工艺厂。当时我在县商业局办公室工作,领导委派我到丰台工艺厂作技术指导,做好画工培训、商品验质把关、样品设计等项工作。我愉快地接受任务,陆续在丰台公社北村、西村和岳龙公社于潮村建起3个画厂,并协助画厂师傅设计画稿,由原来的10个品种增加到60余种,年画外销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生产最兴旺时,年订货3万余张创汇10余万元,在当时是可观的副业收入。
  我调入县外贸局后,可以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丰台工艺厂。70年代末,年画市场逐渐萧条,生产面临困境,如何让工艺厂生存下来,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民间艺术功底,开动脑筋,研究国外市场需求,亲手设计制作了一批传统的民间玩具,包括阿福、兔爷、动物等系列。20几件泥玩具拿到天津外贸工艺品公司,他们看后很兴奋,立即把样品带到广交会天津展厅,受到外商的青睐,使丰台工艺厂扩大了生产规模,连续3年经济效益逐年增长。
  未雨绸缪,泥玩具市场若有变化还能搞些什么,我不断的开拓思路,我创作的根雕作品中有佛像作品。一次我把自己的部分根雕作品拿到市外贸工艺品公司,主管业务的同志们看后倍加赞赏,并耐心解释说,根雕作品每件形态不同不宜批量生产,因此外贸暂时不能经营,将来作为礼品可组织少量出口,但是他们看到作品中雕刻的各种佛像和菩萨后眼前一亮,说你雕刻的佛像菩萨非常好,随后便认真地跟我介绍,市公司现在经营的仿旧彩木雕佛像出口业务和外销市场特别好,有时供不应求,这类货源主要由河北曲阳提供,因生产点离天津较远,市公司想在天津四郊五县建点生产,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立即答应,接下任务,带回样品,我只用10天就把复制样品雕好,送市公司验收合格,拿到订单,在县领在县外贸局建雕刻车间,在丰台工艺厂建雕刻厂。我传授雕刻技艺,第一批订单按期完成,很快投入了批量生产。而后我带队去河北曲阳雕刻厂学习石刻艺术,请来北京师傅传授牙骨镶嵌艺术,丰台工艺厂每年收入可观,雕刻厂成为乡镇利税大户。
  艺术成就
  为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1985至1987年我在天津美院工艺系进修2年,为根雕、木雕作品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创作的80余件根雕作品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1990年我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澳大利亚,在活动期间,对根雕等作品进行展示和现场表演,博得澳洲朋友的高度赞扬,为国家和天津争得了荣誉(在展馆会标上我特意写上天津宁河)。为把民间工艺传承下去,多年来我在本市和外省市培养根雕创作学生30余名。
  近40年创作,包括根雕、木雕、民间玩具、木版年画、宫灯彩灯、模型磨具、刻字匾额、仿生植物等各类作品500余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多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各类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刊登,各类典籍多有收录。作品除一般奖项外,获全国和省级金奖10余次。1993年获天津市技术明星奖和自学成才奖,1995年获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1995年当选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盆景学会副会长,天津民俗协会
  副会长,1997年被聘为中国根雕艺委会副会长、全国学术总评委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天津市根雕艺委会会长,2008年和2014年分别被中国民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和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宗泽
责任者
张宗泽
相关人物
常伍侠
相关人物
张丁
相关人物
刘开渠
相关人物
王树村
相关人物
冯骥才
相关人物
黄荆根
相关人物
成吉思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