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出全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07
颗粒名称: “天上的星星出全了”
分类号: K292.1
页数: 4
页码: 14-17
摘要: 本文讲述独立村村民对文化知识的渴望非常高,丈夫努力教学,妻子帮忙看管学生,村里干部和村民也提供了各种帮助和关爱。在离开独立村时,村民们依依不舍,用马车送行近3里路。感动的场景让作者一家难以忘怀。
关键词: 宁河县 岳家祥 文化知识

内容

独立村村民基本上都是穷苦人,没有文化。解放后生产队连个记账记工的都没有。全村人对文化知识的渴望是可想而知的,迫切希望孩子们有文化,家长送孩子上学的热情非常高。丈夫每天从早忙到晚,点起油灯备课批改作业直至深夜。他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有的学生小贪玩,乘着课间跑回家,丈夫就挤时间把他找到,领回教室,有时忙不过来,我也帮着看管学生。礼拜六下午,他常要去芦台或大北涧沽公社开会、取书等等,我就帮他组织学生上自习、写作业或复习功课。随着时间的延续,孩子们有了文化,能够读报、写信、算算术,村里的干部群众都非常感激我们夫妇俩。
  村书记邵福生和村民们常到我家里问寒问暖,送些瓜果蔬菜,提供各种帮助。有一个叫杨华的村民,在困难时期还常把食堂的饭票接济我们。学校在村外,教室的边上有一座坟墓,村干部担心我胆小害怕,在我们搬到独立学校之前,就与墓主家商量好,铲掉上半部分,变成自然土堆,每年清明也不填坟,只在远远的地方祭奠,为的是不让我们知道教室边上有坟墓。这是我家离开村后很多年才知道的,到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有说不出的温暖。
  周末丈夫去芦台开会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我就找来村里女孩作伴。村里的马号与学校隔着一条小路,生产队的饲养员马会岭老师傅在夜里给牲口添草料时,经常来到教室附近“打更”。他总是自言自语地念叨:“天上的星星出全了”“天快亮了”,意思是告诉我,你们安心的睡吧,我在外边给你们“巡逻”呢。
  为了方便生活,在学校还没有建好之前,村民张宝顺又让我们住进了他家的西厢房。那时的窗户没有玻璃,是用纸糊的。有一次窗户潲雨,张宝顺就把盛有半袋子小米的麻袋倒在了地上,并喊着“老师娘子你别害怕,”说着就冒着雨把麻袋挡在窗户上用木头叉子支好。你可知道那时的室内地面是土的,接触了土的小米要怎样的处理才能食用啊!
  我儿子两三个月的时候,学校建好了,我们就搬到了学校办公室居住,烧柴是个大问题,我就借了镰刀去割柴草用来做饭。到了地里我先找了一块软草的地方,把割下厚厚的草铺上一层,铺上尿布,再把我儿子放在上面,让3岁女儿看着。村的石俊兰看到了,把我儿子抱走,闺女也被带到了她家,并帮我割草,还让我们娘仨在她家吃饭。更没想到的是过了几天,石俊兰家给送来一牛车干草,解决了我家做饭用柴问题。
  1959年,因为工作需要,丈夫调到大北涧沽中心小学工作。我们要离开的消息一传开,村干部和学生家长纷纷到家里看望,有送米的、有送豆子、窝瓜的,还有一家送来了一罐子鸡蛋。临走的那一天,村里用大马车拉着我们全家行李物品,送行的干部和村民男女老少还有学生近百人,有学生说:“岳老师您调走了我们真舍不得啊!”丈夫说:“好好学习,老师等着你的好消息。”有的拉着我的手说:“师娘,别走了,就这住着,这就是你们的家。”我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只好说:“你们老师没人照顾,哪行啊!”我们几次劝大家回去,他们还是依依不舍跟着马车送行,已经送出近3里路了,还是在一个村干部的劝说下,大家才行礼握手告别。每每忆离开独立村,乡亲们送行的情景时,总是勾起我和家人的感动。儿子说:“这样的场景我只在电视剧中见到过,没想到60年前,我们家离开独立村的真实场景就这样啊!”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岳志新
责任者
李桂珍
责任者
岳家祥
相关人物
邵福生
相关人物
杨华
相关人物
马会岭
相关人物
张宝顺
相关人物
石俊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