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秆做橱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06
颗粒名称: 高粱秆做橱柜
分类号: K292.1
页数: 4
页码: 11-14
摘要: 本文讲述建国初期,农村办学条件简陋,但丈夫的教学工作认真,克服各种困难。作者因拉肚子面临生命危险,被村民及时救助,得到了村民的关心和帮助。作者用高粱秸秆当作木板,和泥用手抹平,晾干后糊上报纸,前面再粘上报纸当帘子,发明了碗橱。虽然条件艰苦,但丈夫仍然认真教书,分别给4个年级的学生上课。
关键词: 宁河县 高粱秆 岳家祥

内容

建国初期,农村办学条件极其简陋,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想象不到的。开始,丈夫到独立村去教书,村里找了两间厢房当学校,招了20多个学生上课。房子只有一个很小的窗户和一个破木板门,白天也是黑洞洞的,只好天天开着门采光。没有黑板,他就找几块小木板钉成当黑板讲课。虽然艰苦,但丈夫的教学工作却非常认真,时间不长,学生们就学会了写字、算算术,学生家长都很高兴,来上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小厢房就挤不下了,村干部就操持建新的学校。
  最初,我和女儿随丈夫到独立村,住在一位姓苗的村民家的厢房,生活条件比学校的条件更艰苦,吃的粮食和做饭用的柴草都很少。刚到了村没几个月,村里的人还不太熟悉,就发生一件救我一命的事。
  1955年5月13日儿子出生,丈夫没在家,临盆时幸好被邻居发现,我记不清是谁了。就是这位好心人把村里李维全的媳妇找来给我接生,我儿子岳志新顺利出生。第二天,我起来想烧水,一把柴禾都没有。我就找个褂子蒙着头到打麦场上拣来不多的芦苇叶子和高粱穰子回来,用水壶烧水。可能是没有烧开,喝了以后就拉肚子,大便的颜色都是黑的,肚子疼得站不起来,几乎昏迷。这时,刘景齐的老伴来我家串门,看见我病成这样就哭了,连连说:“老师娘子你这是怎么了。”我对她说:“我不行了,我要走了……”她劝住我说:“老师娘子你等着,我去找药。”说着拔腿就跑,回到家她安排刘景齐连夜赶路,到芦台赶火车到外地,从他的亲戚家寻找到药。第二天赶回来,刘景齐老伴给我熬好药,赶热给端来让我服下。结果一剂药我的病就好了,是刘景齐一家人救了我和儿子的命。村民知道我的情况后,都伸出援助之手,有给米的、有送面的、有拿来鸡蛋的,还有送柴草的,困境得到了缓解。
  不到一年的时间,在村子偏北的地方,村里盖了三四间房,其中一间作为办公室,其余作为教室。虽然,教室里连讲桌都没有,但教学条件有所改善,我和丈夫都很高兴。这一间房的办公室,既是丈夫办公备课的地方,又是我们全家4口人生活的唯一居室。屋里有一铺土炕,灶台就在教室的后边,每天趁着学生没在学校抓紧做饭,以免影响学生上课。我家那时没有一件家具,只有一只手提箱子。办公室里连放碗和筷子的地方都没有,我就找来6块大青砖和一大把剥好的高粱秸秆,靠着墙边垒了一个土碗架。用高粱秸秆当作木板,和泥用手抹平,晾干后糊上报纸,前面再粘上报纸当帘子,一个碗橱就可以使用了。房子的后边是一望无际的芦苇塘,尤其是夏天一到晚上蚊虫满天飞一抓一把。上课的学生没有桌椅,只是在地上搭有一排排矮矮的土台子,放上柳树锯开的木板,就是桌子。学生自己带小板凳、木墩或坐砖头。4个年级的学生分别坐在一间教室的指定地方,我丈夫分别给几个年级的孩子上课。讲的内容都不一样,讲一年级的课,一年级的孩子听,二年级的孩子写作业,教室里就是这么混杂着上课。那时候就是这个条件,我丈夫就是这么坚持着认真教书,这种复式教学现在几乎不见了。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岳志新
责任者
李桂珍
责任者
岳家祥
相关人物
李维全
相关人物
岳志新
相关人物
刘景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