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的国家情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401
颗粒名称: 丈夫的国家情怀
分类号: K825
页数: 9
页码: 1-9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个丈夫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出家国情怀的故事。他传递情报、破坏敌人交通等活动,在抗日战争中立下大功和小功,并保护了家人。在解放战争中,他积极肯干,辗转于各个战场,负伤4次。他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军人的勇敢和奉献精神。
关键词: 宁河县 抗日战争 国家情怀

内容

作者简介
  赵奎文,女,1923年出生于河北省芦台农场花牛村。童年时在爷爷教的私塾上学,1941年嫁到宁河县宁河镇林庄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支前做军鞋,1947年丈夫参军之后,全力支持丈夫工作,1952年去河南新政医院护理丈夫,1952年丈夫回乡后,全力支持丈夫在村工作,2014年5月病逝。
  一晃,丈夫已经去世34年了,但他的家国情怀,一直使我难忘,并激励着家人像他那样工作和生活。
  走向抗日战场
  丈夫张连会1924年出生于宁河县宁河镇林庄村。幼年时他接受过私塾教育,有一点文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官匪欺压百姓,民不聊生,加上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我们老百姓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42年,冀东抗日形势日趋严峻,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丈夫就秘密为区小队传递情报,参加破坏敌人交通等活动。记得是一年冬天的晚上,对门的李大伯来我家串门,向我的公公告诉说,日本鬼子可凶残啦,今天下午在村东的黄花岗子杀了5个无辜的老百姓,咱中国人没有活路哇!李大伯的话让公公一夜难眠民。第二天吃过早饭后,他就心情沉重地说,日本鬼子没有人性啊,昨天杀了人,说不准那天又来杀人,这个家也不安全啊!因为丈夫连会是老张家一根独苗,不能让他有任何闪失,公公作出决定,先让他去哈尔滨开剃头房的姨家表兄处躲一躲。不料,时间不长,丈夫托人捎来一个陈旧的布包,里面装着一小袋玉米渣子,还有一个小金属盒子,里面装着一些零钱,特别是还有一封家书,丈夫的字体歪歪斜斜,但很大很扎眼,他写道:“这里也有日本鬼子,而且更凶残,他们把中国人装进麻袋和木箱子里扔进松花江。我这样躲着不是个法呀,我得和他们斗争啊!别担心我,动乱年代,全家多保重!”那年丈夫才21岁就走向了抗日的战场。
  两年后,大概是1945年日本鬼子刚刚投降,焦急盼望中的我收到了丈夫辗转捎来的信件,我捧着他的信眼泪止不住地流,家书抵万金啊!丈夫在信中告诉我,他立过大功一次,还有多次小功。地方政府为此还奖励了三石粮食呢。那时,我不但悬着的心放下了,更为丈夫的英勇杀敌、保家卫国自豪,我这些年提心吊胆的坚守没有白费啊!
  参加解放战争
  1947年,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丈夫说服家人,带头报名参军。与家人分别的那天晚上。公公看着儿子似乎有许多话要说,但又不知怎么向儿子说,一腔难舍与担心的话没能说出来,因为老人家知道军人上了战场上意味着什么,他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啊!80多岁的婆婆在炕上掉眼泪,丈夫强忍着自己的感情,抱起了自己的孩子,然后把孩子放到我的怀里,拎起小布包,里面是我为他准备的一件夹袄和一双布底鞋,走出屋门,我看着孩子,又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没有出屋。他在院子里转了一圈,轻轻地拍拍窗户就离开了家。
  到了部队,他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64军192师576团。在部队他积极肯干,1947年到1951年间辗转于东北、华北,西北的各个战场,与敌人打过多少次仗他自己没讲过,后来从县档案局他的档案中得知,他参加过10次战斗,负伤4次。他作战很勇敢,受到过部队奖励。从他寄来的信件中和他后来讲述中有很多故事。如“冲锋号声中穿着棉衣趟冰河”“战斗后在山石上吃‘热快餐’”“山岗上与敌人的拼命厮杀”“口渴不吃树上碰头果子”等等。
  1949年是我人生最艰难、最难忘的时候的一年,90多岁的婆婆和公公相继去世。二老病重期间,我到处为老人寻医求药,饭吃不下,觉睡不着,在熬过数月之后,给丈夫写了求助信,一段时间后,我接到了丈夫的回信,信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还清楚的记得:“二老病危,心痛至极,但战势紧张,孝老和报国不能两全,望代我尽孝吧!”我悄悄放起丈夫的信,默默地做着我应该做的事。
  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一,我突然接到丈夫在前线作战的立功喜报,上面写着他的名子,下面写的是他战斗立功的时间正是公公去世的那天。看着丈夫的立功喜报,心中想我所做的一切毕竟是为了自己的小家,而丈夫是为了国家。后来得知他在这年的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又当了党小组长。
  那时,丈夫的身体已是伤痕累累,但他又奔赴了抗美援朝战场。后来,他给我讲述了在这次战争中发生的故事:“阵地上死伤的战士像秋收田野里捆着的谷个子,躺得遍地都是,炮弹在空中像花朵般绽放,烟云里血肉横飞……”。丈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受着战斗的考验。他赴朝7个月后的一天,美国鬼子的飞机向他所在连的阵地上投掷了无数颗炸弹,整个连队只剩下他和一名战友。丈夫的腿被炸伤,腹部炸开了口子,战友去消灭敌人,给他留下两颗手榴弹,直到战斗结束才把他救起。部队很快将他送回国内河南省新政医院疗伤。我接到他的来信,赴河南新政医院看望并照顾他,他被部队定为三等乙级残废军人。
  改变家乡面貌
  1952年丈夫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回到了家乡。当时农村土地改革基本结束,他决心要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开始当村民兵连长,积极组织基干民兵参加各项活动。195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完成上级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当时全村6名党员,他积极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在群众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使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当时村里土地盐碱,加上没有相应的水利设施,一下雨就涝,庄稼产量低,可以说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
  他召开党员大会,率先提出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构想,组织社员群众变冬闲为冬忙,打冻土开沟渠,开展劳动竞赛,男女同工同酬,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那些年月在田野里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经过数年的苦战,全村1200多亩土地实现了条田化,经他多方筹集资金与邻村联手共建了第一座有规模的排灌站——林庄排灌站,修筑灌溉主渠道3条,挖排水河6条,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保障体系,确保了粮食的稳产高产,彻底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那时村里有5户孤老户,他们没有自养能力,丈夫很牵挂他们。李点老两口一辈子没儿女,又无近亲。一年夏季连雨天,他家的破房子倒了,无力再盖,丈夫把村里的库房腾出1间,让老两口搬进去。史家老奶奶大半辈子守寡,靠寄宿别人家过日子,丈夫把自己家6口人的住房挤一挤,让史家奶奶搬到自己家住。平日里,村上老人们的家里是他经常去的地方,总是及时为他们送去干柴和粮食。下雨老人们的房子漏不漏,冬天他们灶下的火旺不旺,炕头的火盆暖不暖,他都要过问,发现有困难就及时解决。为让这些老人日子过得好一些,他把每年底政府发放给他的24元残废金拿出几块,分给老人们买过年所需。看到老人们生活好了,他比老人们还高兴。
  1963年开展的“四清”运动,丈夫也“上楼”接受“四清”工作组的调查,通过多方调查,认为他经济上干净,村账目清楚,公共财产没有流失。当时的“四清”运动工作组组长张连升在工作总结大会上说:“张连会同志是一个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从此丈夫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四清”运动结束后,张连升回到了天津,他们还有书信来往,在1976年大地震时,张连升专程来村里看望丈夫,带来很多生活用品,使我们全家深受感动。
  1980年丈夫因在战场上受过的伤,加之关节炎、风湿病、肠胃炎等疾病,工作上是心有余力不足,从村党支部的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不忘把精心培养的年轻干部扶上马送一程,他转任村支部委员、治保主任,维护全村的安全稳定。1983年6月12日他走完了一生最后的历程,终年59岁。
  丈夫一直告诉我,他在部队就是一名普通战士,在整理丈夫遗物时我才知道,他是个战斗英雄,看着他精心保存的多枚军功章,我再一次忍不住流下思念的眼泪。
  追寻丈夫的一生,感觉他的脚步好像仍在前进的路上登攀。我时常告诫孩子们,一定要像父亲那样对党忠诚,对祖国忠诚,对人民忠诚!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百老话沧桑(第四集)》

本书内容描述了几位人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经历和贡献。其中包括赵奎文参与抗日战场和解放战争,改变家乡面貌;李桂珍利用高粱秆做橱柜,感叹“天上的星星出全了”;陈洪霞在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担任不同职务;田华作为赤脚医生工作三十年,忘我工作,难忘乡情;张宗泽从小热爱艺术,进行根雕创作;陈大能在百货公司工作,见证其历史发展;张志忠参与地方武装工作,经历河道会战和河西会战;张国华回忆青纱帐、饮水塘和茶壶套等岁月;张如良从童年涂鸦开始,逐渐学习烙画;杨树森在后勤中学工作了许多年,见证了学校的发展;高树勋求学、回母校并育英才;张大勇在“三八”女子打井队工作,参与抗震救灾。冯继祥受父辈影响从事戏剧创作;窦国山在县剧团中发挥作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术明
责任者
赵奎文
责任者
赵奎文
相关人物
张连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