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回乡务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378
颗粒名称:
回乡务农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204-206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十年动乱”期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文章中提到了作者在大学停止招生后回村务农,以及参加生产队的田间劳动的经历。这些经历让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生活,同时也让她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并最终成为了一名教师。
关键词:
宁河县
人物
于敏
内容
1960年13岁的我考入了芦台一中,初中又上了3年,高三第二学期时即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了,大学停止了招生,1968年秋我回大辛村务农。
刚回家那年织了一冬的席。织席的活儿分秒必争,饭桌子放好了,才舍得放下手里的活儿进餐,含着最后一口饭又坐到席上了。就盼着多织几片席,过春节添上一件新衣服。我们兄弟姐妹8个,除了老妹妹还小,其余7个都是学生。父亲于开济是大队书记,“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时不时还要被红卫兵拉出去批斗。他豁达,在那样的逆境中还能快乐自持,达观以对。干活儿休息时,在地头上练习挨斗,弯着腰摆个“飞机式”逗得社员哈哈大笑,我可是乐不上来。当时我被归类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在村里是被歧视的,大学梦破碎了,工作也没着落,只能“家中大学屋里系,刷锅洗碗又织席”。
春暖花开时节,我参加了生产队的田间劳动。社员们,早出晚归,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良好作风感染教育了我。有一次耪地,大概那块地太僵硬吧,我用力地使锄头落地,可“当啷”一声锄头翻了个个儿,高粱苗儿碰掉了。也就干了一个多小时吧,眼前就冒金星儿,心里难受得很,只好坐地上休息。旁边开全大婶子说:“闺女,你力薄啊。”可我干活儿从来不误工,耪地、拔麦子、插秧、收割……虚心地学,努力地干。到后来社员给我评妇女头等分,我很有成就感,也体验到了农民的艰辛。看到乡亲们不歧视我这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热心帮我、疼我,心里感到很温暧,也有了归属感。当时我和在村的天津知青马桂荣(后来从县医院退休)等经常在地头给社员读报,教大伙唱歌。每逢过年,村里就搭台唱戏,我就和于文芬、于文联(小学教师)一起组织小姐妹们排练节目,乡亲们管我叫“导演”。
春节刚过,大队通知我去潘庄中学进修3个月。一听要上学,我像个小孩子似的欢喜雀跃。正月十五那天我穿着新做的夹鞋,背上简单的行李步行几十里去了潘中。当时的进修班班主任是李佑生老师。跟我一起去学习的还有天津知青王新华。学习结业回村,我当了民办教师。当时村里小学附设初中班,初中班的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由我一个人教,还当班主任。我累并快乐着!在这期间父亲被平反了,我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本书记述了宁河县百老话沧桑,包括了堡垒户的秘密、我当生产队长、抗震救灾的回顾、粮食统购的岁月等意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于敏
相关人物
马桂荣
相关人物
于文芬
相关人物
于文联
相关人物
李佑生
相关人物
王新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