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石油而战的宁河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372
颗粒名称: 为石油而战的宁河人
分类号: K825
页数: 12
页码: 183-1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自己曾经参加四川石油会战时使用过的日记本,回忆起自己在石油勘探工作中度过的岁月。文章描述了当时的工作环境和危险,但石油工人仍然坚持努力工作,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贡献。在文章中,作者还提到了一些参加石油会战的人员,他们的付出和奉献为中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宁河县 人物 李景田

内容

作者简介
  李卫华,男,1947年10月20日出生,中共党员,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人 。1961年至1965年芦台一中上学。1965年3月至11月在646厂、地调一大队402队、215队工作。在徐水参加集训后调646厂电影队。1966年2月至1973年4月参加四川石油会战、湖北枣阳石油部首届磁训班学习,1973年4月至1978年7月在石油部物探局第一指挥部、大港油田石油技校工作。1978年7月至2007年10月在宁河县科委工作。曾任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在《宁河文史资料》《战斗的岁月》《宁河抗战资料集》《七里海文史集》《今晚报》等刊物发表过文章。
  李卫华(70岁)
  一天,我在整理旧物时,发现1973年3月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调处赠给华北入川会战同志的日记本,勾起我为石油而战的岁月记忆,虽说过去40多年了,那段日子像陈年老酒在我的记忆中愈加醇香浓郁。石油招工
  东北石油大会战取得胜利后,1964年1月,石油工人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大庆、玉门、茂名等地汇集津门,拉开大港石油会战的序幕。
  石油部地调指挥部(驻徐水,1964年6月份建简称646厂),从徐水、沧州、唐山、天津等地招收工人。最早到芦台招收工人是在1965年春节后,646厂人事科来2个人,一个叫庞佑义(戴眼镜),另一个原籍是徐水漕河镇的人,他俩住芦台中街六村,镇社门市部西,街北面的芦台旅馆。后来641厂(1964年1月建,大港油田的前身)也来招收工人及工读学生。到1969年11月,先后共5批约100人参加石油工作。他们是:李龙云、李卫华、刘立祥、田祥春、田积春、王保忠、刘克忠、王起富、贾作旺、邹记祥、杜十兰祥、杜兰坡、崔士成、王学如、陈国立、刘贵田、张贺东、张明会、张明义、杨长禄、梁幼强、靳怀祥、赵克勤、肖绍德、谢庆林、徐宝胜、陈瑞喜、董小凯、王克生、邱凤兰(女)张敏娟(女)王佩珍(女)李希阁、高仕霞(女)杨福生、梁洪久、刘洪存、蒋凤岐、周启宽、褚太然、靳祖信、刘新华、王术华、王凤生、吴树森、张明泽、许士平、邢长顺、周宝龙、尹平、李长林、张恩琦、邵元兴、孙玉清、阎淑明、平锦宣、岳守华、陈东开、岳金生、赵若恒、刘堂富,朱守国、姜克恒、晏凤全、于洪文、赵克生。这些人员中,据我所知,张明义曾任大港油田钻井指挥副指挥,靳怀祥曾任辽河油田炼油厂厂长,晏凤全曾任辽河油田钻井机修厂厂长,邢长顺曾任辽河油田钻井机修厂调度员、辽河油田石油研究所技术员。这些人为大港油田,渤海油田,四川油气田,任丘油田,胜利油田等勘探、开发,献出了宝贵的青春。目前只有少部分人因某种原因回到家乡,大部分都在外地安了家,退了休。许多人的子女仍在为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继续奉献。
  海滩勘探
  石油勘探队伍是石油战线上的尖兵。1964年1月,大港石油会战开始了,地震215大队从大庆转战而来,与兄弟队伍一起承担了渤海滩涂的石油勘探任务,即从海堤沿地震测线向大海延伸1至2.5里,放大线布置检波器,打井投放炸药,海堤汽车上的仪器收集炸药爆炸后的地震波,为探明地下构造提供准确的信息。
  当太阳从远处的海水中冉冉升起之时,满载着石油工人的汽车也来到地震测线的端点所在的海堤,工人们跳下车,把电话线及轻一些的设备背在身上,把较重的大线,检波器,炸药及钻井设备放在大笸箩里,只穿裤衩、背心走向淤泥,向海滩宣战。
  起初,工人们脚穿长靴,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第一只脚一用力,脚带靴子一下就插进40公分深的泥内,极费力地拔出,另一只脚和靴子也插了下去,而拔出来的是脚,靴子却留在淤泥里,用手抠出来,反复走上十几步,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干脆,甩掉靴子光脚赤腿,一下获得解放,但血的代价却等待着你。
  记得1965年8月份的某一天,一名上海籍的老师傅,身背30多斤重的导线像往日一样,艰难地推进已有200米了。突然他大喊一声,就扒在淤泥上,我和近处的工友赶过去,见他满头虚汗脸蜡黄,口中喃喃的说
  “我的腿,我的腿!”我和另一位工友急忙把他的腿从泥中拔出,见他的双腿沾满了泥,左腿肚子上渗出很多鲜红的血,我从脚窝中捧出几捧渗出的海水,泼到他的左腿上,淤泥没了。啊!20多公分的大口子,腿肚子由下向上被贝壳划开,白色的肌肉向两侧翻开颤抖着,我和工友立即把他抬进大笸箩,推向岸边,从衣服上撕下一条布包扎一下,等待下午收工后,到岐口医院治疗。
  艰险随时可能发生,但无畏的石油工人,没有怨言,只有“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言壮语。当他们到达了目的地,心中充满胜利的欢喜,回首望着踩在滩涂上串串带血的脚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是那样的整齐,那样的鲜明绚丽!
  经过几个月的奋斗,完成了任务,当大家整齐地站在岐口粮库处,石油部的领导向大家深深的致意,一位姓黄的地质师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们用双脚开辟了一条找油的路,创造了世界石油勘探史上的奇迹!”山区勘探
  1966年2月,在四川石油会战的勘探中,古蔺一带的山陡的出奇,要爬上山,就连山羊也很吃力,而我们石油工人,却要把各种仪器沿地震测线安全地抬上去。抬东西上山讲的是整体配合,号令统一。一是要有合适的工具,二是必用的口诀要熟记。
  工人们砍下当地的楠竹,锯下杉木,做成各式样的滑竿,分别用来抬仪器、设备和钻机,学会当地老乡抬滑竿编的口诀:“前拐左后拐右”“两板夹一缝,踩板莫踩缝”“天上明晃晃,地上水荡荡”“龙抬头,争上游”“一路的平原大坝,甩开两下”……
  为了实战进行演练。工人们分成班组,先是在较平的地方练,后到地形较复杂的地方练。抬后边的被滑竿上的东西遮住视线,只能见自己的双脚,脚一旦配合不好,或因把口诀领悟错了,往往造成仪器倾斜,两人摔倒的后果。最困难的是抬195型的柴油机(打井用),它体积大,分量重(200公斤),4个棒小伙,在不到1米宽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地势,用滑竿抬着,靠8只脚开路,谈何容易。抬前面的一个人喊着口诀前半部,抬后面的要应口诀的下半部,一旦后边的人应不上,或是应不对,前者说什么也不敢前移半步,累了,停下来,但不能放下肩,只能换肩或者是用略比本人肩高的附带的木棍支撑一下滑竿,或是叫跟随的工友替换。要保证柴油机的平稳安全,这8只脚啊,踏向哪里,不论是石缝,树坑,稻田,泥坑,还是沟坎,水渠,都要步步生根。经过一些天的摔打演习,大家摸索出经验,配合密切,行动自如了。
  1967年底,阿尔巴尼亚的石油地震专家到四川考察,来到古蔺地震259队工地,他们看看高山,盯着仪器,走出两个人,把滑竿轻轻的放在肩上,走起路来却步伐不一,前面的人稍一拐弯,两人险些摔倒在地,翻译请工人表演,四五副滑竿到工人们的肩上,左拐右挪轻松自如。一位阿尔巴尼亚的石油地震专家来到“195”型柴油机旁,手指向一侧200米高的山。工人们明白其中含义,4个小伙把柴油机绑在滑竿上,抬上肩,喊着口诀,不到一个小时,就到山顶,一直用望远镜观察的阿尔巴尼亚的石油地震专家心中很是佩服,连挑大拇指:“中国人了不起!”当场决定引进中国的石油勘探设备,请中国的石油地震技术人员到他们的国家找油找气!
  石油会战
  1965年3月19日,我参加石油工作,先到徐水646厂报到,分到塘沽646厂的地调一大队402测量队,住在造船厂一间空房子里,队长叫张胜中(浙江人)。402队当时的任务是建测量用的钢标,为地震勘探提供方位(坐标)。
  我们从大连购进5座三角复合标,利用约3个月的时间,沿渤海滩防汛大堤,在赵家堡、后塘堡、冯家堡、北塘南建了4座30多米高的复合钢标,后来调我到地震215队住黄骅县岐口粮库,我们每天随海水的退潮,身背器材赤脚踏进海滩1至2公里,沿途放好大线、电话线,安放好检波器,打井放进炸药爆炸,产生地动,用地震仪收集地下的反射波,摸清地下构造,提供石油储存信息。到当年深秋,天气凉了,地震队伍从南北大港的沙井子、太平村、窦庄子、大苏庄、万家码头、岐口、上古林等地汇集河北徐水县纺纱厂进行冬季整训,根据当时石油部提出“上山下海战平原”的战略口号,就是到四川山区,天津塘沽的浅海到深海及任丘、大城一带找油找气。
  1966年2月6日,我随上山的队伍,打着四川石油会战的红旗,从保定上火车。8日达四川隆昌,乘专车到泸州市党校,过二天在泸县一号信箱(福集原煤矿)驻扎下来,组成一个大队(称石油地震4大队)含13个小队(201、202、203、209、210、221、231、244、248、249、251、255、259队)一个大队部一个测量队,当时的领导班子有:马正礼、武振明、王业胜、朱绍新,地质师是骆莹脱。当时的口号是“拿下泸州古隆起(古隆起最高点为阳高寺),一切为了七十亿(天然气储量为立方米)”,又在川东北,川东南扩大了战果。那时我为各小队的石油工人巡回放映电影,到过纳溪、江安、长宁、古蔺、安岳、岳池、广安、遂宁、合川、南充等地。
  1965年四川石油会战中,石油管理局的领导学习大庆会战精神,指挥千军万马,日夜奋战,开发出威远大气田。当年11月邓小平副总理到此视察,看到会战搞得红红火火,就对有关人员说,这里地处农村,远离城市,干脆就叫“红村”吧!从此四川石油会战总部就叫“红村”。
  1966年6月22日凌晨1点多,四川合江唐河I油井发生井喷,强大的气流冲破钻台上的防爆灯,顿时一片火海,5米宽,30米高的井架,被烧倒,柴油机被烧成铁砣。当时的32111钻井队30多人和家属奋力抢险,与烈火展开殊死搏斗,打开防喷闸门,气流把井旁山坡上岩石熔化成七八尺宽,20多米长的一条沟,这个钻井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使我们很受感动,该队的队长还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接见。
  1970年军代表李仲瑶推荐我到湖北枣阳琚湾,参加石油部举办的首届法国地震仪原理及操作学习班,1971年毕业。回四川的途中,我在长江大桥留影,上写“我为祖国献石油”。到1973年4月,华北油气显示前景看好。我们又在石油部张文彬副部长的带领下回到华北,在静海唐官屯火车站下车,住静海唐官屯党校。一部分人分到物探局第二指挥部(开封)我和一部分人留在唐官屯物探局第一指挥部。1975年支援大港油田,先到水电厂,后到石油技术学校,1978年调回宁河。
  我在石油战线14年的经历没齿难忘,摸爬滚打勘探石油的过程,为我回到家乡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百老话沧桑(第三集)》

本书记述了宁河县百老话沧桑,包括了堡垒户的秘密、我当生产队长、抗震救灾的回顾、粮食统购的岁月等意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景田
相关人物
李卫华
相关人物
李卫
相关人物
庞佑义
相关人物
李龙云
相关人物
刘立祥
相关人物
田祥春
相关人物
田积春
相关人物
王保忠
相关人物
刘克忠
相关人物
王起富
相关人物
贾作旺
相关人物
邹记祥
相关人物
杜兰坡
相关人物
崔士成
相关人物
王学如
相关人物
陈国立
相关人物
刘贵田
相关人物
张贺东
相关人物
张明会
相关人物
张明义
相关人物
杨长禄
相关人物
梁幼强
相关人物
靳怀祥
相关人物
赵克勤
相关人物
肖绍德
相关人物
谢庆林
相关人物
徐宝胜
相关人物
陈瑞喜
相关人物
董小凯
相关人物
王克生
相关人物
邱凤兰
相关人物
张敏娟
相关人物
王佩珍
相关人物
李希阁
相关人物
高仕霞
相关人物
杨福生
相关人物
梁洪久
相关人物
刘洪存
相关人物
蒋凤岐
相关人物
周启宽
相关人物
褚太然
相关人物
靳祖信
相关人物
刘新华
相关人物
王术华
相关人物
王凤生
相关人物
吴树森
相关人物
张明泽
相关人物
许士平
相关人物
邢长顺
相关人物
周宝龙
相关人物
尹平
相关人物
李长林
相关人物
张恩琦
相关人物
邵元兴
相关人物
孙玉清
相关人物
阎淑明
相关人物
平锦宣
相关人物
岳守华
相关人物
陈东开
相关人物
岳金生
相关人物
赵若恒
相关人物
刘堂富
相关人物
朱守国
相关人物
姜克恒
相关人物
晏凤全
相关人物
于洪文
相关人物
赵克生
相关人物
张胜中
相关人物
沙井子
相关人物
窦庄子
相关人物
马正礼
相关人物
武振明
相关人物
王业胜
相关人物
朱绍新
相关人物
骆莹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毛主席
相关人物
李仲瑶
相关人物
张文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