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中央抗震救灾表彰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273
颗粒名称: 我参加中央抗震救灾表彰会
分类号: K825
页数: 10
页码: 232-2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孟昭胜参加中央抗震救灾表彰会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会议盛况、震灾救人、抗震救灾等。
关键词: 宁河县 孟昭胜 表彰会

内容

作者简介
  孟昭胜,男,1950年9月26日出生,中共党员,初中文化,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镇冯庄村人。1970年2月至1974年12月在南涧沽公社中学任教。历任东棘坨公社宣传干部、办公室秘书,大北涧沽乡党委委员、组织干部、常务副乡长,任凤乡人大主席,七里海镇调研员(正处级)。曾荣获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县级优秀党务工作者、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县级“开拓老年事业”先进工作者、市县级绿化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2010年12月退休至今。
  1976年9月1日早晨,县委派来一辆小车来东棘坨公社,接我参加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唐山地震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会议。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毫无思想准备。到了县里,参加这个会议的宁河代表105人,由县委书记邢国俊带队赶到天津宾馆集合,中午同全市代表一起乘车去北京参加会议。
  会议盛况
  我们到北京车站后,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及工青妇组织、中共北京市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的负责人和首都群众5000多人的热烈欢迎。车站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站台两侧和前广场上,欢迎人群挥舞鲜花和彩带,跳起舞蹈,军乐队高奏革命歌曲,少年儿童向代表们献了大红花。这次会议来自唐山、天津、北京抗震救灾第一线的3500多名代表。会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等亲切接见了全体代表并一起合影。
  大会在雄伟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主持会议,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作了重要讲话。大会开始,全体起立,为在地震中遇难民众和抗震救灾中英勇牺牲的同志默哀,全场高唱《国际歌》。会上河北省委、天津市委和北京市委负责同志汇报了各自抗震救灾所取得的成绩及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的事迹,会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给毛泽东主席的致敬信,大会结束时,全场高呼口号,齐唱《东方红》。
  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使我深深懂得,只有共产党领导新中国才能战胜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党中央、毛主席一声令下,人民解放军迅速赶往灾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奋不顾身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广大医务人员发扬白求恩精神,不分昼夜、不怕疲劳、全心全意救伤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方人员日夜苦战抢修桥梁、供电和通信线路。公路上标有“抗震救灾,重建国家”标志的各方汽车接连不断,奔跑如梭,日夜兼程,抗震救灾的物资源源不断运进灾区分发到各村队。重伤病员分别及时送往陕西、安徽等各省市治疗,使震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震灾救人
  1976年7月27日,接县委通知,参加28日全县宣传通讯工作会议。我时任东棘坨公社宣传干部,由于距县城较远,27日下午到县第一招待所报到,被安排在北面第三排平房入住。同屋住的有板桥、岳龙、大辛、丰台公社的傅连波、韩国福、李振义、宁保东。那天晚上天气闷热,入睡较晚,到后半夜凌晨3点40分左右的睡梦中,被一阵颠簸的动静惊醒,醒后只见一人由北窗户往外钻,屋里不见他人,就见房顶由西往东齐哧喀嚓、噼里啪啦压了过来。
  还没来得及反应,一刹那想往铺底钻,还是抓着衣服夺门而出,腿也不听使唤,失去重心,也不知是怎么出来的。等站稳一看,原来的大院已经不存在了,这时才意识到是地震,一片寂静,让人喘不过气来。短时间内就是一片求救的呻吟,不容多想,出来的几个人不约而同的投入抢救人的行动,先由附近刨出了一位接兵的解放军指导员,其两条腿已被砸折不能动,我们拽出一个床铺搭着送往县委。没有路,艰难的行走,途中增加了帮手,我又转回原处抢救被埋的人。我年轻有精力,不停的扒、拽(没有工具),两只胳膊、手有划的、有扎的,顾不得疼痛,也没时间环顾周围的环境,连被救人的身份、年龄都没时间过问,只是不停的拽檩子、扒椽子、拣砖瓦片,救下几人后,天已经发亮,最后救下的是范其玉(后任县农委主任)老伴周文英母子二人,被压在一间屋的旮旯,没穿衣服,找来一块布帘,捅了进去,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娘俩救了下来。我们几人有分有合的就这样穿插进行,在附近听不到求救声又到南院查找一番,救下6名幸存者。后来听说那位接兵的失血过多已死亡,其他幸存者有招待所的服务人员,有知青,还有来宁河办事的。
  天越来越亮了,就见一队解放军指战员一路小跑赶来了,他们肩上扛着工具,手里拿着铣镐,有的还打着绷带,那时我眼眶湿润了,一股暖流忘记了疲劳,松下一口气来。招待所距县委较近,当我们听不到求救声了,又赶到县委,县委书记邢国俊等几位领导正在空场对外通讯联络(已中断),并指挥抢险救灾,县委副书记张克俊对我们关切的简单询问一下,让我们回家返回单位。已近中午,这时我才想起居住芦台县城八村的大姑孟广茹家,距招待所不足1000米。到姑家一看房屋倒塌,大姑的左腿压折,不知家里和我所蹲点的王洪村情况如何,没时间逗留和照料,恨不得长上翅膀飞到家里和单位。
  到了河边桥梁已断,好不容易挤上渡船过了河,沿着蓟运河西堤往家徒步行走。一路上遇到由唐山方向赶来的,也有出差在外的家乡人。进入南涧沽只见河堤上接二连三的摆着震亡的尸体,一部分人聚集到河堤上,听人们说是村西部上来黑水了,才上了河堤。进了村子,惊呆了,头脑胀大了,全村没有几处立着的房子,家里3间正房已平,庆幸我父亲孟广增居住的两间厢房未倒,我父亲一人先刨出埋在西屋的我妻子和两个孩子,孩子的眼睛都被泥土糊住,又救出埋在东屋的两个妹妹,二妹子的头部、腰部及骨盆都受到严重损伤(后转到安徽省治疗),他们还没有安置好,我就到了本村二姑孟广荣家,距我家不足300米,她家更惨,没有立着的房子,表嫂和一个孩子尸体掩盖着,我二姑砸在哪也不知,喊也没有回应。由于惦记着蹲点的王洪村,没来得及找我二姑的尸首,就全托付给老父亲,因为我没有兄弟,当时心里像长了小草,又徒步40来里地赶到单位。到了东棘坨公社天还没黑,第二天就投入单位的救灾工作。
  抗震救灾
  我回到东棘坨公社,还时有余震,公社党委根据县委部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抗震救灾工作上。该公社为轻灾区,房屋倒塌为数不多,震亡几人,但危房较多,靠东部村庄震灾较重。包村蹲点人员作了重新调整,我跟随党委书记王洪顺由王洪村又驻进靠东部的后大安村并兼管前大安村,同我一起包村蹲点的还有农科站技术员刘顺起(后调入农业局),主要工作是保障群众生命的安全,使财产少受损失,调整好村队班子,农业生产不受影响。同时我还有跑面的工作,这次下村都入住新搭建的简易房,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我们自己起火做饭。主要做群众搭建简易房的工作,动员入住简易房,争分夺秒与村党支部书记王作祥等几位村干部一起入户动员,摸清群众财产损失及危房情况。全村80多户,搭建简易房100余间,对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保护有了保障。
  后大安村在解放前为我党较早的堡垒村。建国后历次入村工作组保持了我党优良传统,干群关系融洽,便于开展各项工作。我们白天与社员一起参加劳动,顺便做好思想工作,早晚建家园,白天下田园。我还要挤时间到部分村队跑面,东棘坨公社面积较大,方圆30多里,有26个村,不时到躲军淀、张老仁村、八里庄、大顷店及胡晋庄,有时骑着自行车一转就是几十里地,到各村队搞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向党委、县农委汇报。一年中没在机关住一夜,有时在机关开会到深夜还要跟着王洪顺同志摸着黑回村,几乎每晚都要同村干部一起研究工作,安排第二天活动,这就是那时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那时没有假期,没有上下班说法,王洪顺除参加会议常年在村居住,也不休假,只是在春节放假前把行李带回机关住上三两天。在王洪顺同志的影响下,震后我长时间没回家,我父亲放心不下(我7岁就失去了母亲)由家骑自行车30多里地到单位看我,由于我在乡下,电话找也不方便,办公室秘书张国华(后任党委书记)给买了午饭,饭后也没见到我,就回家了。想起来我很是后悔,在地震繁忙的日子里,家里搭建简易房,仅请两天假回家,重伤的妹子(5岁失去母亲)去安徽治疗,车站转送我都没时间去看望。
  这一年,后大安村农业获丰收,超额完成国家粮食收购任务,转年我也被评为出席县农业学大寨先进个人。
  后来得知我们村不足700人,震亡88人,相邻郝台村800余人,震亡240人。我深知我所做的工作,是任何一个党员和有良知的公民都会这样做的,这是党的宗旨所在。组织上安排我参加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会议,我觉得愧对这个荣誉,在我县抗震救灾活动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他们都默默不闻的辛勤工作,教育影响着我的人生和成长。通过他们的努力,特别是看到城乡今天的发展变化,更让我耳目一新。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孟昭胜
责任者
孟昭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