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员当村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257
颗粒名称: 复员当村医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189-1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一位退伍军人回到家乡后,响应毛主席“六二六”号召,放弃复员安置工作,成为村医,并在全公社率先办起村合作医疗的故事。他和其他赤脚医生一样,不分白天黑夜、风里雨里为乡亲们治病,虽然待遇不高,但是毫无怨言,只想一心为病人服务。最终,他们的卫生室被评为模范卫生室,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县级模范乡医。这是一段关于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
关键词: 宁河县 村医 王树春

内容

1968年春我服役期满,家里父亲年迈,母亲多病,4个兄弟又小,他们的安家结婚无人操办,家庭有实际困难,我便向上级申请复员回家。那年国家兵役复员的政策是各回原籍,我便回到了家乡东棘坨村。
  到家后,在等待分配时,毛主席“六二六”指示发表了,号召把医药卫生重点办到农村去。在全国产生强烈的影响,各级领导(那时还叫革命委员会)积极落实。公社党委书记王洪顺在公社万人大会上传达了这一指示,各村立即行动,因为这是对老百姓非常有益的事。大队支部书记李树平找我谈话,希望我能当村医,把村里的合作医疗办起来。他说村需要我这样的人,乡亲们也盼着我能当村医,那时叫赤脚医生,不离村,挣工分。我那时24岁,正是热血青年,那个年代的人也特别有奉献精神,听说是父老乡亲们的需要,为人民服务高于一切呀,我一点犹豫都没有就答应了,表示坚决服从党支部的安排,放弃了复员军人安置工作的机会,出出任村医,在全公社率先办起村合作医疗。因为我有军医资格,分配在县卫生医疗部门是比较容易的,现在有人说我那时傻,亏大发了,可我不后悔,因为我这几十年为乡亲们治了太多的病,尽了我一名共产党员和医生的责任,用我母亲的话说我也积了德啊!
  当时村经济情况比较困难,只靠米面加工厂收入维持社员医疗。当时村里向在街中心居住的党员阚继保借了一间土房,用白灰粉刷了一下做卫生室,大队筹措了一些资金,书记亲自抓,叫我写了进药计划,由我去潘庄药材商店进药,村里的合作医疗工作,就这样开展起来了。我负责全盘,主任医生管治疗,找了个女社员杨玉凤任会计管财务。全村社员看病每人5分钱,医生走街串巷,入户治病。老百姓别提多高兴了,大家说,过去缺医少药看病难,如今炕头就能把病看,省钱又方便,感谢共产党呀!
  那时,公社卫生院是我们的上级,负责领导各村的合作医疗室,组织赤脚医生上站学习上级卫生部门的一系列指示,培训防病治病保健知识,组织统一进药等事宜,特别是要求我们树立责任意识,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中间也出了一点问题,我们村是全公社最大的村,那时有1600多人,村里又不富裕,一个病号只收5分钱,一年多就支持不了了,报销停了一段时间,可看病没有停,大夫搭工不搭钱。没多久,村里在大队部的西边为村卫生室盖了一间较大的房子,改变了合作医疗收费制度,恢复了社员合作医疗。这回不是每人收5分钱,改为病号担负一半,村里担负一半,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六七年,直到村里实行大包干了,生产队没有了才没了合作医疗。
  后来,村合作医疗室有3个人,由各队抽调组成,有张云生、李振才和我。一律随本生产队社员挣工分,不分白天黑夜,风里雨里,蹚泥跋水的,老百姓说我们那才真正是赤脚医生呢。我和张云生负责防病治病,李振才管账目。我3人都挣各自队里的最高工分,一样拼命干,待遇却不一样,如李振才随一生产队分,张云生随四队工分,我随三队工分。一年下来,张云生每天可分1元钱,我和李振才每天工值却只有5角钱。3人工作一样,分配却不一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毫无怨言,只是想一心为病人服务,我们卫生室被评为模范卫生室,县级先进合作医疗,我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县级模范乡医。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树春
责任者
王树春
相关人物
王洪顺
相关人物
李树平
相关人物
阚继保
相关人物
杨玉凤
相关人物
张云生
相关人物
李振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