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培训教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197
颗粒名称: 六次培训教师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16
页码: 59-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佑生六次培训教师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首次培训班、第二次培训班、第三次培训班、第四次培训班、第五次培训班、第六次培训班等。
关键词: 宁河县 李佑生 教师

内容

作者简介
  李佑生,男,1934年出生,河北省丰南县葛庄人。1958年任宁河县芦台一中教师,1962年任宁河县文教局干部,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中共宁河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曾参与编写《宁河革命史》《宁河县党史大事记》《中国共产党天津市宁河县组织史资料》《宁河政协志》《天津市宁河县军事志》《战斗的岁月》《宁河抗战资料集》等,并为多集《宁河文史资料》撰稿。1995年退休至今。
  我是唐山市丰南县人,青少年时寸期活动于本县、滦县、唐山一带求学、工作,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大半生会与宁河县结缘。1958年夏,我从唐山速成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科毕业,分配来到宁河县,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至今已59年。
  我在宁河县教育系统工作了25年,当过中学教师、师范班教师、在职小学教师文化进修辅导教师、农村中学教师培训辅导教师、县文教局教学研究室和普通教育科干部。下乡搞过“四清”,参加文化大革命,进过“10.4干校”,前后办过河北省天津地区中小学教具展览和天津市教育革命展览,承担过多种教育工作。“百老话沧桑”编辑组动员我写一写,我就讲一讲六次培训教师的工作经历吧!
  首次培训班
  1958年8月下旬,我去宁河县人民委员会教育科报到,经教育科李仲三同志分配我去芦台一中(后来听说教育科科长是殷增起,我未见过)。芦台一中教导主任董希知分配我担任小学教师培训班(简称师训班)甲班班主任,并任师训甲、乙两个班的语文课,我本来是物理学科毕业,改教语文,我表示怵头,董主任鼓励我克服困难,经受锻炼,在那个年代有个口号,“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几乎是没有讲条件、拒绝领导分配的,我就接受下来了。此后陆续认识了校长孟克弱,副校长张如良、蒋艺林、李步云,教导处副主任张桂英。
  在办培训班的之前,我听说宁河县中小学教师随宁河县广大干部一起,于1958年3月开展了整风反右运动,中小学教师中有108人被划为右派分子。为了补充小学教师的不足,县教育科指定宁河县第一中学(即芦台一中)、宁河县第二中学(即芦台二中)、宁河县第三中学(即宁河中学)3所学校当年秋季新升入初三年级的学生中各选拔50人共150人,集中到芦台一中培训一年,于1959年夏,分配到全县各地担任小学教师。培训班由芦台一中领导,即在一中校内附设两个班,班容量各为75人,我任甲班班主任,韩柏义老师任乙班班主任。任课教师是我任语文课,李兆顺任数学课,张德生任政治课,芦向荣任小学语文教法课,武谦任小学数学教法课,张桂英任教育学课,贾存义任物理课,韩柏义任化学课,石瑞生任音乐课,孙万成任体育课,郭辅良任美术课,武景文老师管理生活。
  师训班的学生是我来到宁河县教的第一批学生,印象非常深刻。甲班班长是万国治,乙班班长孟宪群,他们处处以身作则,起到了模范作用。同学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朝气蓬勃,乐观向上,虽然在课下打打闹闹,上课却很守规矩,用心听讲,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可是也有的学生说些怪话,今后我们就要吃一辈子粉笔面儿啦。我只不过比他们大五六岁,知道这个年龄正是充满幻想的阶段,此时要他们接受小学教师这个单一职业,且要干一辈子,是不那么容易的。而且社会上流传着一种顺口溜,“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他们受些影响是不奇怪的。
  我通过正面教育,讲清小学教育是党的一条重要战线,广大农民几辈子没有文化,现在政治上翻身了,经济状况改善了,生活提高了,但是文化依然落后,需要我们去帮助提高。同时,对思想波动较大,甚至几天不来上课的,我都要利用星期日步行家访,苦口婆心动员他们来上学。加上韩柏义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艰苦工作,基本保持了这一批师训班学生的稳定,毕业时,愉快地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到老年,大部分是在小学教师岗位上退休,有的当了市级、县级劳模,有不少人当了公社文教干部(总校长),中学、小学的校长,绝大多数人成了中小学教育的骨干。如芦台一小齐淑珍38年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在识字教学上有了丰富的经验,被评选为市级劳动模范、县政协委员;崔仕武、郝淑兰夫妇在芦台一中后勤工作以至师范教育中都有建树;杜学智、王仁俊、张启俭分别当了大北公社、苗庄公社、廉庄公社总校长(当时称文教干部);杨殿玉、陈贺廷、李云润等都当过一校之长,张启俭还任过宁河中学校长;李兴和还当了芦台一中的物理教师,大多数人成了小学高级教师。
  这一年的小学教师培训期间,正逢社会上大跃进,大炼钢铁,这两个师训班,曾几度连续在炼铁小高炉前奋战24小时不下火线,表现了师生的忘我奋斗精神。那时,师生支援农村生产劳动的任务很多,我们曾多次去汉沽农场,苗枣庄、杨花庄等村从事田间劳动,同学们在劳动中锻炼了思想,健壮了体魄,培养了团结互助精神,加深了与农民间、师生间、同学间的友谊,思想品质得到了提升。
  还有课外活动。那时一中开展课间舞蹈活动,克服思想阻力也没少费力气。这方面女学生阻力小些,男学生阻力很大。认为男女同学间拉手跳舞难为情,特别是普通中学班并没有普遍开展,而师范班却要求一律开展,不好接受。我和韩柏义老师及两个班的学生干部一方面带头做,一方面宣传讲解唱歌舞蹈活动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逐步耐心地工作,两个师范班都能够把课间舞蹈活动坚持下来。
  后来得知,宁河县有着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好传统。1949年4月,在宁河中学(即后来的芦台一中)开办宁河简师,招收40人,为期一年。1950年秋,成立宁河县初级师范(学制3年),招收1个班50人。1951年招收两个班100人,1952年招收3个班150人,1953年招收3个班150人。1952年,在丰台镇办起两个师训班,招收95人,培训一年后,大部分分配任小学教师,小部分转入县师范继续学习。1953年,县政府教育科提请批准,宁河县建立小学教师进修学校,辅导小学教师在职文化进修。1956年秋,天津专署决定,静海师范迁来宁河县宁河镇,利用没收的齐燮元宗族祠堂,即河北省荣军学校宁河分校旧址,办起天津专署管理的宁河县速成师范专科学校,学制一年,毕业生由专署统一分配。
  第二次培训班
  1959年1月,宁河县建制撤销,宁河县并入天津市汉沽区,区人民委员会设在汉沽,从此,全区开教师会我们都是步行去汉沽。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文化水平,汉沽区教育局举办在职小学教师短期培训班。招收两个班学员,约80人,为期一个月(1959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开设语文和数学课,学习中学语文和中学数学,抽调我任语文课,潘庄中学王桂珍任数学课,记得原在汉沽一带工作的王怀平老师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另一个班的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都记不得了。区教育局的郭德文(女,不知她当时任什么职务)同志出面管理这两个班。因为这期培训班招收的学员都在原汉沽区附近工作,时间又短,我没有记住学员姓名。
  第三次培训班
  1961年6月,宁河县恢复建制,从天津市汉沽区析出,县人民委员会仍设在芦台镇。我1962年底调到县文教卫生局,报到时局长是车可夫,副局长有赵鸣琴(分管教育)、王心田(分管文化)、旋希军(分管卫生)。
  为了提高小学教师文化水平,宁河县文教卫生局设小学教师进修学校(为局一个科室),从1962年12月至1964年秋,分片时小学教师巡回授课辅导。当时我任宁河县西半部小学语文课,杨长春任宁河县东半部小学教师进修语文课,安玉芬任宁河西半部小学教师进修数学课,王洪儒任宁河县东半部小学教师进修数学课。进修学校设主任一人,由顾希增担任。在我来之前,进修学校曾有胡延祺、石勋亭等,到我来时,他们已不在这个岗位了。
  那时,每个学期初制订授课计划和授课时间表,发给各公社、各小学。每学期小学教师集中授课4次,约每月1次集中听课,交作业,听作业讲评,也定期组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每到指定的授课时间,该片小学停课1天,教师集中到一个点听课,学校领导带头,全体教师都要听课。每次授课时,宁河县西半部由我和安玉芬老师负责,我俩骑着公家的自行车,驮着行李,巡回到各点授课,当天住在授课点所在学校,第二天奔向下个授课点。宁河县西半部的授课点都在较大的学校,有6个,芦台一小、宁河小学、芦台农场场部小学、东棘坨小学、潘庄小学、任凤小学,跑一圈大约12天左右。宁河县东半部由杨长春、王洪儒二位老师负责,授课点大约是芦台四小、汉沽农场场部小学、苗庄小学、板桥小学、丰台小学、岳龙小学,也是6个授课点。每次授课,我们4位教师,两两一组,同一天出发,同一天返回。不下乡的时间就是学习,备课,搞教材教法研究等。
  那时使用的教材是《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我们和小学教师人手一套。从内容上加深加宽,还结合教材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小学教师学起来非常解渴,既学了文化知识,又有创新的教学方法。这套教材我一直保留到地震时,几度培训教师都使用过。地震后才不知去向,我非常惋惜。
  巡回辅导中,也到路过的学校看一看,过问一下布置作业完成情况,有什么困难,自然也会看到校舍情况等,所见所闻也会带给局领导。例如,那时在南涧沽公社李台子、薄台子小学校舍很差,全是土房不说,课堂上桌凳奇缺,有不少是泥台子上面搪块木板,窗户上无玻璃,只是蒙块塑料布,屋子又矮又黑,当时老百姓形容这里的教室有句顺口溜,“土房子,泥台子,坐着一屋黑孩子”。再看看今天农村小学教室,高大、宽敞、整洁,光线充足,真非当时可比。
  这一阶段,在下乡巡回教学的过程中,我和广大小学教师有了广泛的接触,建立了友谊。接触较多的是授课点所在学校的领导,如芦台一小支部书记郭润琴、校长邵月珍、教导主任赵淑英(当时芦台一小由县局直属,其领导干部位置与各公社文教干部平列),宁河小学校长孙家珍、教导主任李桂墀,芦台农场文教干部任立振、场部小学校长张佩纶、教导主任王礼珍,东棘坨公社文教干部董殿儒、东棘坨小学校长杨承恩,潘庄公社文教干部齐伯章、潘庄小学教导主任王德起,任凤公社文教干部韩克满、任凤小学校长郝占阁、大八亩坨小学校长李荣昌等。宁河县东半部各授课点所在学校负责人我虽说不清,但知道汉沽农场文教干部时有时无,无时由农场某所较大的小学校长代理,且变动频繁,如记得有阎庄小学校长孙仲恺、农场文教组干部张尔学,后来较长时间明确了文教干部是王宰全。
  第四次培训班
  这次培训时间是1971年春到1971年底,在潘庄中学举办,招收学员90人,分为甲乙两个班,学员为在职农村小学教师、村知识青年、下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毕业后回村任小学教师。培训班由潘庄中学革委会领导。
  那时潘庄中学校长李仲三刚调往芦台,校革委会副主任李凤兰、李凤祥主持工作。两个培训班各设班主任一人,甲班是我,乙班是霍宗臣,还有任课教师王祖培等。学员有齐兆礼、王孝宗、王启芬、董立和、孟宪荣、刘维智、王洪刚、李春祥等。
  第五次培训班
  这次培训时间是1972年1月到1972年6月,地点在潘庄农场新村,宁河县文教局在潘庄农场成立宁河县中等职业学校。这一年中等职业学校只有一个专业,办的是农村中学教师培训班,招收的是1971年冬毕业的部分高中毕业生(当时是春季始业)。所谓部分高中毕业生是指芦台一中、宁河中学、丰台中学1971届的各30名高中毕业生,共90人,分成政文、数学、理化3个班,每班30人。
  中专学校校长是金占福,转业军人王连惠是农村中学教师培训班的负责人。语文老师是张桂英(芦台一中教导处副主任)和我,数学教师是马静珍(丰台中学教师)、宋长庚(丰台中学教师)、宁世汉(宁河中学教师),物理教师是周德奎(芦台二中教师)、王芝(宁河中学教师),化学教师是王学渊(芦台二中教师),政治教师是刘贵山(宁河中学教师),还有教师张宝泽等,其他人不记得了。县中专虽坐落在潘庄农场,却不归农场管理,接受县文教局领导。记得的学生有孙淑华(女)、冯志忠、王志合、王之利、韩景增、王立华(女)、常德勤(女)、张玉江、@、李双良等。
  当时,农村中等教育发展很快,不但各公社都有中学,较大的村也有中学,中等的村在小学办戴帽中学班,中学教师无论数量、质量缺口都很大,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在潘庄农场成立了宁河县中等教育专业学校,首先办起农村中学教师培训班。
  潘庄农场地处潘庄西部,1964年,天津专署农业局在此成立了青年农场,招收天津市知识青年。1966年,河北省教育厅计划在此成立河北劳动大学,建立了河北劳动大学筹备处,青年农场就成了河北劳动大学附属农场,以后河北劳动大学流产。1969年前,潘庄农场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由天津专署管理,各阶段行政均由宁河县政府(当时是宁河县革命委员会)管理。1969年至1972年,生产经营曾一度也由宁河县负责管理,所以宁河县能够在此设立中等专业学校,办农村教师培训班。
  1972年6月,毕业生分配到全县农村中学任教,抽调来的教师也各回原单位。
  第六次培训班
  这一次教师培训,我参加的时间很短,只4个月左右,培训机构称宁河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972年8月,县教育局恢复了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设在一中,教研室主任金占福,副主任张国全,教研室主任兼管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进修学校也设在一中,接受文教局领导。教学形式仍仿照1962至1964年的模式,下乡巡回定点,给各公社小学教师授课。我和一中张桂英主任等教语文,周德奎、宁世汉等教数学,我和周德奎老师搭配,跑廉庄、宁河、丰台、岳龙、大辛、赵本等公社,每月巡回下乡10多天。
  到1972年初冬,天津专署文教局准备举办天津专区中小学教具展览,每县一个展室,宁河县文教局抽调我筹备教具展览,搜集内容并撰写讲解词,连筹备带展出约半年多,前半期工作地点在芦台二中老窑,后半期在廊坊。1973年7月,宁河县从河北省划归天津市领导,教具展览停止,但是接着天津市教育局准备举办天津市教育革命展览,我又投入了这次准备和展出工作。从此时起,再未接触教师培训工作。
  从结束教师培训工作至今,已40多年,耳闻我区中小学教师进修工作有了飞快发展,有了专门的机构、人员,不再局限于面授一种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进步,可以不受空间阻隔和不同单位的局限,在室内即可直接接受影像授课、实验演示,直观和形象皆远胜于以往,且能听到名师讲授,文化进修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佑生
责任者
李佑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