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189
颗粒名称: 救灾民
分类号: K292.1
页数: 4
页码: 41-44
摘要: 本文讲述了发生在天津地区的一次分洪事件,当地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无私奉献,帮助受灾人民度过难关。这段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团结和无私奉献精神,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 宁河县 灾民 袁绍成

内容

1963年8月份,我们天津西部地区连降暴雨,洪水排泄不出去,威胁到了天津这个大城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上级决定在静海县分洪,因此遭了水灾。
  那天,村干部去公社开会,回来就召开社员大会宣布,静海受灾了,为了保护全天津市的利益,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一处有难八方支援,县里有安排,要全县人民,人人献出一碗米、一颗菜、一抱柴,支援灾区,接受静海灾民。那时,全村的老百姓都响应号召,腾房子倒屋子的都很积极。我们第二生产队的队长丁福林家,刚盖了新房,就在社员大会上表态,我是共产党员,又是生产队长,就把自己的新房让给灾民住,党员干部一带头,大伙的积极性更高涨了,上级分配的十几户灾民住房问题很快就有了着落,大队干部还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地审核,最后确定了接待灾民的人家。在讨论上级号召每人“一碗米、一颗菜、一抱柴”时,大伙都慷慨表态说,别说一碗米,十碗米也没问题!有人还提议,今年咱们地区粮食大丰收,哪个生产队都大囤满小囤流的,别一碗两碗的,显着咱宁河人也忒小气了,干脆咱社员和生产队兜着灾民吃喝烧得啦!结果还真这样了,生产的粮食灾民管够吃,菜园子的白菜和生产的烧柴有的是,哪家也不在乎生产队扣去了多少。
  一切准备就绪,上级一声令下,全村4个生产队,10多辆大马车,在大队干部的带领下,去了芦台火车站,把静海的灾民接过来了,公社的干部早就在那里等着呢,像杨拨、于怀、任千户等村都去了,很是热闹,虽然不相识,却是格外亲。村里很多人都来帮忙安置,院子扫的干干净净,缸里的水挑得满满的。抱柴生火、张罗做饭的、嘘寒问暖的,就像来了远方的亲戚,有一户女人都感动的落泪了。
  后来,又来了牲畜,也要求村里代养,以备来年春耕使用。照样没问题,按数量分配到各个生产队,拴进饲养棚,也就是庄稼人说的马号里养起来,好草好料精心喂养,队长还嘱咐饲养员,哪怕是自己的牲口喂不上膘,也要把灾民们的牲口养肥,养出一身膘来,来年人家恢复春耕生产干活好有力气。
  接收灾民的事,时间不长,春节前就回去了,据我所知,最晚的春耕前也回静海了,可几十年过去,一些老人们还会常常提起,那时候的人真的都以国家的利益为重,都和国家同甘共苦。我曾经问过在张继生隔壁住的那户人家,有个40多岁的中年人,说到他们的灾情时,眼圈都有点红了,说满地的庄稼,有的已经熟了,一说分洪就全都没啦!心疼归心疼,都一心听党的话,不讲一点条件!我跟大伙说这件事时,大伙都受感动,人家顾大局,咱们不能光顾小家呀!不光我们村,像东棘坨、赵本、宁河等公社的许多村都有静海灾民,都没有在咱宁河县受一点委屈。
  我写完这篇文章时,正巧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孙子袁金宁回家看到了这篇文章,一脸的惊奇和疑惑,悄悄问他爸,我爷爷写的是真的吗?我很感慨,这也许就是人们说的代沟吧。我告诉孙子说,不但是真的,而且就发生在宁河这块土上。我还对儿子儿媳说,知道点老辈子的事不是啥坏事,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老祖宗有些事还是要传承的。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宏宇
责任者
袁绍成
责任者
袁绍成
相关人物
丁福林
相关人物
张继生
相关人物
袁金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