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庄旧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181
颗粒名称: 大杨庄旧事
分类号: K825
页数: 13
页码: 18-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关学礼讲述了大杨庄的旧事,其中第一次群众大会的召开,让农民们有了当家作主的意识和勇气。土改分田地的实施,让农民们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改善了生活。此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重视,为村庄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支持。这些旧事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 宁河县 关学礼 大杨庄旧事

内容

作者简介
  关学礼,男,1932年8月21日出生,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大杨村人。1948年至1951年在县公安局治安科工作,1951年回本村参加土改运动,1953年至1956年在赵庄乡工作,1956年至1961年在村任记工员、出纳员、大队会计,196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至1965年任村小队会计、村团支书,1969年至1983年在公社农科站当农业技术员15年,1984年回村务农至今。
  第一次群众大会
  1948年10月18日傍晚,我吃过晚饭一出门,看见由庄西走来一个青年人,身穿灰色上衣,头戴战斗帽,脚穿家做的布鞋,斜背文件包,向东走来,用手一指,对我说小老弟,去那边人群中开会去,当时迟疑一会,开什么会呀?那个人又说我们是八路军召集全村人开大会,快去吧!我内心有些恐惧,因为那时本庄是敌战区很少看见八路军,不懂什么是党的政策。只见那人盯着自己,又不敢不去,因此慢慢的走到街中人群里,只见有一位姑娘,脖子上围着白毛巾,身穿蓝色对襟学生服,脚穿一双蓝球鞋,看上去有20多岁,正在教大家唱歌,歌名叫“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与现在的基本相同。唱完一歌,大家鼓掌叫好之后,还有人要求再唱一首,此人思索一会说,我再给大家唱一首“金钟河杀敌”吧,歌词是歌颂县大队和大武宏的,这首歌有11段歌词,我现在还记着。
  唱完歌天已经黑了,召集的人有100多名,那位男同志便说我叫庚申,教唱歌的叫泽林,我二人是区里派来的给咱村父老乡亲们开个会。下面,由泽林同志讲话,大家欢迎欢迎,她开头安慰说,大家不要怕,八路军是人民子弟兵,专门打敌人的,别听反动派的造谣,打土豪分田地有政策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当前形势大好,东北大军就要打过来啦,沈阳、长春都解放了,大军即将进关,现在我们大家必须搞好生产。接着给大家讲演共产党的主张,要推倒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建设新中国。她的演讲,使大多数人懂得一些道理,也解除一些顾虑,这次大会提高了大多数人对共产党的认识,还有的人见到她的表现,伸出大拇指佩服这位女子,了不起。
  会后进行政权建设,当场选出苦大仇的基本群众当干部。马文良为村长,李浩然为农会主任,李元善为公安局干部,从此大杨庄政权就建立起来了,领导着全村老百姓男耕女编,搞生产,人民情绪高涨,人民生活有所提高。
  这次大会以后,解放区的工作人员继续不断的来村搞宣传工作,我对共产党有了认识,产生了革命的信念。有一天来了公安局侦查科二位同志,开展工作,当时我鼓足勇气找到那位叫云峰的同志,和他说,我想跟你们去工作行吗?他说你叫什么名字,等我向领导汇报此事,听我的信吧。过了几天科长胡文章找我谈话,然后领导再次谈话,由秘书安华同志接收了我,过了几天局长银凤鸣在局务会上,明确我去治安科做内勤。工作近一年时间,身患重病,负伤寒,一个多月卧床不起,后来稍微有些好转,也工作不了,经领导批准回到家中进行治疗休养。
  土改分田地
  1951年大杨村开始土改工作,主要是进行确权发证,同年11月由县区派来杨建起、金连发两人组成的工作队进村,开始先到群众中扎根摸底,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因为是解放初期没经过土改,人们对土改政策还不太理解,思想上存有模糊认识,不懂当时的土地改革政策,土改究竟什么样,怎样改法人们都弄不清。村里人士各有不同想法,大体上可分几种:有的人思想比较进步,认为全国都解放了,当家做主人,国家叫你怎么走,就应该随着走。有的人思想有些守旧,不愿参加社会活动,怕惹人。还有看风使舵,既不担风险,又想得实惠的中间派,这种人占大多数,因此工作队下大力气工作,有步骤有计划的分两步走。
  第一步,广泛宣传党的政策。讲土地改革重大意义,抓重点找骨干,团结中间人,争取后劲变先进,打击少数。召集不同层次的群众大会,然后分组讨论,找目标选代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酝酿选出农民代表29人,其中妇女11人,贫农17人,中农12人。
  每个阶段的群众大会以后都是分组讨论,并穿插骨干启发和引导发言,散会后各组骨干都要向工作组汇报。由工作组汇总情况和工作进程,每两天必须向河北片工作队长曹景芝汇报一次,然后带回领导意见,回村传达执行。骨干们白天集中学习毛主席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结合本村实际如何定各户成份,逐户摸底调查。具体精神是按解放前3年内有无剥削量大小而定,地主富农的划线以本户有无人员参加劳动来区分,然后再找无地或少地的人和户,并且算账给人家,以扛长活打短工的被剥削量来定雇农或贫农户。采取方法是找两头剩中间,也就是地主,富农划出来,贫雇农也找出来了,中间剩下的户就是中农了。成份确定后,进行大会宣布,张榜上墙,再进行分组讨论至无争议才落实定案。落实后,村在职干部,凡是定成高成份者,即时清除出去。如民兵指导员高崇文、财粮干部高晓峰二人划定地主成份,当时撤职清出。
  第二步,确权发证。按上级指示精神,集中精力学习刘少奇写的“农村土地改革”一书,结合本村实际,该没收的立即执行,该征收的和主动交出的土地共同接收,然后按政策分类分配到户,全村共没收地主房屋43间,分给20户所有,并颁发房屋土地所有证,权属永归个人所有,永远不变,其他人不得侵犯。
  当时的土地政策是,对没收、征集和各户主动交出的土地,没收的分给贫雇农户,征集的补贴给少地贫农户。凡是划为地主的,土地全部没收,富农土地留给一部分下余的征收过来,部分中农户土地较多的主动交出一部分,集中起来,然后分类分给雇农户,余下土地适当的补给土地少的贫农户。具体执行由农协会的4个股中人员组成两个组:一组由李浩然负责评议及调解工作,二组由我负责勘察、丈量、划界落实到户,最后填证发放到户。
  土地按肥沃程度,划分成好中下三类。为了解决交粮、纳税平衡问题,由农协会组成评议定产,做法是以中等地为标准,也就是立标折亩。好地加成,次地减成,中等地每亩地为一个标准亩,好次以定产而征,每户算出总标准亩,到征收纳税时,以标准亩来征,按国家征收政策执行,每年秋季征收时,每户人口与标准亩相比,每一口人免征一个标准亩,然后超出免征点的再按百分比交粮纳税上交。
  经过3个多月的土改运动之后,广大贫下中农群众政治觉悟提高一大步,自己有了土地,干劲振奋起来,家家户户都努力搞生产,经营土地,精耕细作,进行农田建设,提高地力,因地制宜安排作物种植,几年都获得了好收成,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每逢过节时,村里群众,自发的组织起秧歌队,排演节目,唱大戏庆丰收等活动,到处呈现出欢乐气氛,人民的精神方面焕然一新,说心里话,咱们的幸福日子都是共产党给的。
  土改后,村政权及各部门的建立:村长金连发、财粮王志奎。党小组组长张明金,农会主任李浩然。公安员李元普,民兵连长王立栋。妇女主任刘起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支书关学礼。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杨庄地处蓟运河河套,地势低洼,历年受河水淹泡造成减产或无收,村民只能外出打工或靠芦苇编织维持生活。5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号召农民入社,走互助道路,组织起来,实施了“六建四进户”工程。
  建筑河堤,防河水泛滥。1956年赵庄乡15个村联合成立了“火焰社”,沿着蓟运河边筑了一条35华里的堤埝,由于埝低,还不能挡住河水泛滥。到1957年以村为核算单位,河堤段由南到北有10华里,我村负责加固培土增高,当时一队队长王树森,决心很大,他表示要把全村的2000多亩地管理好,摘掉贫困帽子,叫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他的带领下,筑堤3次,使堤顶宽7米,堤高3米多,坡脚有10米之多,水位上涨到顶点,大杨河堤段是万无一失。
  建扬水站,保旱浇涝排。全村地势是北高南低,庄北有一片叫北堼上的地块,比庄南高有1米多,庄南地洼,特别是下一带有500多亩是个大洼盆。一到夏季雨后,便成汪洋,大面积的水都流入洼盆,水深达2尺多,如不及时排出,庄稼很快就被水泡死。大队长王树森,召集各生产队长开会研究怎样彻底解决排涝问题,靠小型机泵不能解决问题,如降雨量超100毫米,排水须用10天时间,即便水排出庄稼仍然涝死。于是他大胆提出各队集资,大队操办,建一座1000口径机泵,开机24小时,就能排出150毫米的雨,经过多次开会研究,终于在1967年,投资近100万元,动土187500方,用一年时间建成机泵与排水沟渠配套的扬水站,保证了2000多亩地旱能浇、涝能排。
  建设条田,沥淋盐碱。从1958年以来,村对土地改造就有规划,逐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形成块成方,田成条,抬高地面,松土沥盐碱,充分发挥地力。条田规格:宽24米,长200米,排水沟深1.5米,口宽4米,全村共有258块条田,地面垫高0.25米,动土412800方,上水毛渠258条,每米土方3万多,动土154800方,共动土567600方。经多年施工,广大群众以愚公移山精神,把这片不规则,高低不平的盐碱荒洼地,改造成纵横规格的高标准良田。
  建设马路,方便出行。大杨庄址是洼处,历年来人们盖房,为防水淹高垫房基,街中形成大沟,高洼不平,车辆无法通行。第一次是在1957年开始拉土填大沟,由各小队抽调9套大车,拉庄北的一座王家坟的万方土,用1个多月填好了街中大沟。但是下过雨后,仍然是人走粘鞋,车行粘轮。1958年从芦台火车站和造纸厂拉来100多车炉灰铺路面,但起风街上炉灰飞扬。1979年,经村支书张要生、村长阎贵忠的操办,把街中主道铺上油漆。1994年经邱士平,王志营操持,在原有路面上,打了一层水泥路面,接着又修一条通往贸易开发区4里长水泥公路,村内10个胡同也打上水泥路面,从此人们出来进去都方便了。
  办电建设,方便生活。我们村办电是从1961年至1962年完成的。当时大队书记金连发、大队长王树森,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先拉来一台50kv变压器。随后联系的电线,高压架杆机车,其它小件电料及电工均是宁河电力局给解决的。在定接线手续和线路走向,电力部门批准手续一系列问题,用了一个月。施工时,先架过河高杆,是8米长木杆连接3节,两岸河宽300米,用4柱立起架线,全程线路1000多米长,引到村西头接上变压器。接电那天,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喜气洋洋,那时是赵庄公社第一个通电的村,家家户户按上电灯,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走向电器化。
  打深水井,改善饮水。大杨人,从历史以来,吃的是河水,细菌多,容易生病,传染病经常发生。因有了电,广大社员一致要求改善饮水问题。大队经研究,采纳了群众意见,1963年,由大队长王树森等人跑料,托人找县打井队商议打一眼深井,到1963年秋季,打井钻机转动了,钻到150米深时,钻杆脱落,此眼井报废,在相距十几米处,又开新井,终于打到300米深,井料优良,井管全是进口无缝钢管,砂层除筛眼钢管处包100目铜布围包,井管下完出水很好,经化验鉴定水质为一等。因为村大户多,每天都在排长队接水,虽然有好水,挑一担水也不方便。在1964年大队决定,埋设地下水管,在村中和村东设两个接水点,因村东头相距太远,压力不够,水流太慢。本村木工王立勋,张占训二人,打造成一个10米大高凳,架起容20吨水的铁罐,加满水后,3个接水点顺利运行,到1985年夏季开工安上自来水管,达到自来水入户。
  四入户。一是电灯照明入户。二是前边说的自来水龙头入户。三是小喇叭入户,每天能听到新闻。四是电话入户。大队对各项都设专门人员负责管理,电力照明由电工金贵树负责维修和抄表收费。自来水由管水员张振山负责开井和各户的维修、查表收费。小喇叭由常贵凤按时播音、不收费。电话由电话局直接到户。广大社员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

知识出处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百老话沧桑(第二集)》

本书主要涉及一些人物和事件,包括驾机叛逃事件的真相,大杨庄旧事中的第一次群众大会和土改分田地,以及关于"五七大学"的始末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个人回忆,如王海臣回忆自己当"四清"工作队员的经历,姜文英的教师生涯,以及姜桂芝在地震中受伤后的治疗和工作经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关学礼
责任者
关学礼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