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捉河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153
颗粒名称: 三、捉河蟹
分类号: S942.1
页数: 3
页码: 405-4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的螃蟹,包括其生长环境、生活习性和捕捉方法。其中,捯螃蟹、扎螃蟹楼、照螃蟹都是常见的捕捉方法。七里海的螃蟹在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养得最肥,而且在脱壳时最肥。但由于海河建防潮闸后,螃蟹产量骤减,已经基本绝迹。
关键词: 七里海 螃蟹 生长环境

内容

七里海河蟹学名“中华绒鳌蟹”,因生长在七里海水域而得名。是宁河特产,与“银鱼”、“芦苇草”齐名,被称为七里海“三种宝”。螃蟹属两栖甲壳类水生动物,水陆横行,既吃肉——鱼、虾等,又吃素——粮食、草籽等。过去因螃蟹吃粮食,曾成为七里海一“害”。
  螃蟹主要在入海口中繁殖,生长在淡水的河、湖中,成熟螃蟹到海水中繁殖,叫生殖洄游,到淡水中生长叫生长洄游。成熟的螃蟹一定要离开淡水环境到海水环境中去交配产子繁殖后代。到农历七月,群蟹便从潮白新河下游逆流沿潮白新河进入七里海,这时,七里海周边水稻即将成熟,旱地的高粱晒红米。螃蟹到来后,有的奔稻田,还没被农民们察觉,就把稻穗大部分剪掉在水里。有的爬向陆地接近水边的高粱地里,顺着高粱秸秆爬到穗部把高粱码子剪掉,辛苦多半年的农民,眼看到嘴的粮食,被螃蟹糟蹋了。
  螃蟹在七里海,既有鱼、虾吃,又有粮食草籽吃,到农历八月十五,螃蟹养得顶盖肥。螃蟹脱一次壳长一次,而且在脱壳时最肥。八月底,螃蟹又顺着潮白河原路返回大海过冬,到来年再繁殖。所以七里海的螃蟹是“七上,八下”。
  七里海人根据螃蟹的活动规律和习性,研究出许多捉螃蟹的方法。
  1.捯螃蟹
  螃蟹捯子制作是用一根稍粗一点的绳子作纲,长无限,纲绳上每隔约二十厘米系一根15厘米长较细的绳子,另一头系一串煮熟的玉米粒串,每串用线穿上10个玉米粒。捯螃蟹要三人一条船,将船划到下捯子的地方,纲绳系在竹竿上,将竹竿插到水下泥里固定,把系好蟹饵的捯子下到水里,纲绳的另一头系到另一根竹竿上固定。还可接下来向不同的地方延伸,但捯子下不宜紧,要有一定的松度,捯螃蟹时,一个人划船,两个人在船头上操作,一人捯,一人用竹圈圆形的捞笼等候。当捯螃蟹捯子的人用两手边行船边捯时,如果螃蟹用两个强有力的钳子夹住系玉米串的细绳上,正在吃玉米粒,捯子将要出水时,它就松开夹逃走,这时,拿捞笼的人,在水下面早已等候着,螃蟹一松夹正好掉到捞笼里,然后,把螃蟹倒进船上的一个大缸里。这是捯螃蟹的整个过程。
  2.扎螃蟹楼
  螃蟹楼是用苇子编的,先用苇箔扎一箔陷,然后坐楼,楼坐在楼筒子上,最后将箔陷用苇箔盖上,箔陷有扎两个楼的,也有扎四个楼的,当螃蟹进入箔陷后,因箔陷有了盖,箔陷内光暗,这时螃蟹找有光的地方,当它进入楼筒子时,它发现上方亮,就顺着筒子往上爬入楼内。一个楼约盛五公斤螃蟹。螃蟹还有一个习性,凡一刮西北风,它的脐就发痒,痒就得爬行,它一乱爬就会爬进楼,所以在刮西北风时,螃蟹楼基本上会钻满。
  3.照螃蟹
  白天看好照螃蟹的地方,扎一趟苇箔到堤岸边等到天黑时,在堤岸边放一盏提灯,如有螃蟹上岸边路过,第一个螃蟹不能让它逃掉,如果逃掉了,你就将苇箔拔掉走人,一个螃蟹也不会再来了。如果第一个螃蟹抓住了,你就在这里等吧,螃蟹会一个接一个地上岸,你轰它,它都不会走的。除了倒螃蟹、扎楼、照螃蟹之外,还有:掏螃蟹、摸螃蟹、钓螃蟹等。1968年根治海河建防潮闸后,河蟹产量骤减,20世纪70年代基本绝迹。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