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捕鱼狩猎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150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捕鱼狩猎习俗
分类号: S937
页数: 7
页码: 402-4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七里海地区渔民的历史和捕鱼技术的信息。这些技术和方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为人们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和生计。虽然这些技术和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常见,但它们依然是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 七里海 水灾 农业生产

内容

七里海旧时有民谣称“九河下梢,十年九涝”。在旧社会,连年水患,民不聊生。历代封建王朝,治水时兴时废,洪不能挡,涝不能排,旱不能浇,由于自然水灾频繁发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20世纪50年代初期,遇水灾之年,七里海地区各村村民,以生产小队为单位,大部分农民以捕鱼为业。正式劳力上工就是捕捞工作。两人一条船,下丝粘,打包网、蹾报、下螃蟹倒子等。还有的村,大队组织扎箔、下张网、到冬季打大网等。老弱劳力和家庭妇女在家搓绳打苇箔、织网、补网。过去,虽然大水经常将庄稼淹没,人们口粮不足,但是水也给七里海人带来了丰富的资源,“鱼美、蟹肥、鸭雁满海飞”的一幅水乡景色。久经与洪涝灾害斗争的七里海人民,学会了“靠水吃水,依水治鱼”的一套本领。七里海渔民捕鱼、捉蟹、打鸭雁有一定的绝招。
  一、捕捞工具
  船是七里海渔民捕捞业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基本上可分8种:并子船、滑子船、鸭子嘴、家囡子船、丝网船、撒网船、放鹰船、鸭排子船(即打鸭雁专用船)。其中并子船也称大对漕,使用两条大船尾对尾地固定在一起,前船设桅杆船帆,后船尾设舵,这种船主要是漕运。滑子船,船形似滑车状,两头窄,中间宽,两头翘,它能用船帆跑八面风,俗称“上八尺”、“下八尺”。就是顶风利用船帆的角度,走曲线航行前进。
  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60年代中期,在七里海、青龙湾河、潮白新河与蓟运河内,帆成队,舟成行,船工号子齐歌唱,真是一大景观。各村渔民,清晨起来忙碌于七里海宽阔的水面上,渔舟穿梭,金波荡漾,划起双桨,哼着小曲,下着渔网,敲打着有节奏的轰鱼响器,晚霞归来,鱼、虾、蟹满仓。在这时期,七里海地区年平均水产品产量为2230吨,虾、蟹产量占35%以上。给人民带来了美好的生活。
  渔网是捕鱼的主要工具。治鱼网类有:大网(大网也称“围网”,网的上弦设网牌,下弦设网坠)、稍子、张网(张网比稍子网大,也可称大稍子,稍子网主要是截流口捕鱼)、包网(包网和大网形制一样,但包网眼密如蚊帐布,又称它绝户网)、漏网、瞎爬子、撒网、丝网、摸网、抢网、扒网、提网子、扁网子、滑罩、抬网、搬网、粘钩、虾米提笼儿等。
  二、捕捞方法
  七里海渔民根据鱼的特性和习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摸索出不少捕鱼方法,就地取材,方便而实用。有地方特点的捕鱼、虾、蟹方法有:罩鱼、扎箔陷、包网、下篓子、淘鱼、鱼叉、捞笼、冰蹿、蹾报、虾米篓、螃蟹倒子、扎螃蟹楼、照螃蟹等。
  今天,这些捕鱼、捉蟹方法大多都已经成为历史,生活中已很难见到了,这里介绍几种捕鱼、捉蟹方法。
  1.罩鱼
  罩鱼,是七里海人捕鱼的一种绝招,伏天,鲤鱼习惯在自己的“领地”消夏,不知道它们呼吸的气泡冒出水面,遇到风白沫顺流飘动这一迹象,被有经验的渔民察觉了。渔民一人驾小船,一人手擎两米多高的竹罩,准确地把气泡中心罩住,人立即跳入水中去罩中捕鱼,这样每天罩三四个河渠,就能捕一百多公斤鲤鱼。
  2.扎箔陷
  扎箔陷也是七里海人捕鱼的拿手好戏,扎箔陷说白了,就是人们给水里的各种鱼布下的迷魂阵,让水里的鱼有进无出,让鱼从开阔的水域游进迷魂阵。箔(七里海方言读báo音),是用芦苇做原料的一种简单的苇制品。秋后把芦苇收割后,把苇茎晒干,去掉苇皮后打成箔。打箔用一个半人高、长两米左右的木头箔架子。箔架子由两个支架和一根直径十公分左右的粗壮木头组成。用五六公分粗的圆木,做成十公分左右长的木头短截,在一侧边缘打上能穿绳的眼,家乡人叫它“箔锤”,箔锤上缠上细麻绳,每隔二三十公分放一对箔锤,均匀地排列在箔架子上。一般说,打箔要有两个人一起配合着做,效率才高。在箔架子左面站一个人续芦苇,芦苇是早已挑选好的,粗细差不多,芦苇的长度是根据箔的高度确定的,事先把芦苇皮剥光,再用镰刀把芦苇根斜着削成尖。然后,站在箔架子左面的人,将选好的芦苇横放在箔架子上。箔架子右面的人负责将芦苇拧成弯(当地人叫捏箔口),然后成对的箔锤交叉打成扭结,把芦苇勒紧,这样循环往复进行,根据需要确定苇箔的长短。一条苇箔长度够了,就从箔架子的一端开始,将每对箔锤的绳子分别系上扣,然后用剪刀把绳子剪断,重新再系一次扣,防止绳扣松开,这样一个苇箔就打成了。苇箔准备好了,下一步是扎箔陷了,扎箔陷是在七里海广阔水面捕鱼的一种传统技法。这可是真正的技术活。要根据不同的地形、水流方向等排成不同的阵型。还要准备一个专用工具,家乡人叫轧(读zhá音)板,是用硬木片做成的,就是在要扎箔前,在扎箔的地方,用轧板轧出深沟,箔好扎深扎牢固。扎箔,一个陷,用箔百块乃至数百块,劳动量很大,扎陷要有十几或几十个人的队伍,箔头指挥大家布局设陷,箔头要熟悉水的来源,深浅等情况,选择有利地势。扎陷如布阵,好的陷箔,凡鱼不论大小,有进无出,甚至野鸭子落入陷中也难逃脱。每陷一般用箔围成7层门径,叫做7个门,最外边的门宽窄大约有五六寸,进入深层渐渐缩小,大约有二三寸。两陷之间有1条长长的箔伸出1里左右长,俗称廊箔,也叫梢子,是引鱼撞陷的诱导箔。鱼在发现廊箔后,沿廊箔寻找出路的本能,驱使它进入陷门,越陷越深。7个入口俗称7门,7门之陷尚有鱼可以侥幸逃离,若8门、9门就绝无逃路了,网开一面是七里海治鱼人恪守的戒律,不敢扎绝陷。
  扎箔捕鱼的经验,是七里海渔民多年积累的结果,外行人很难弄明白其中的奥秘。扎箔的人根据水情(水的深浅)、风向风力、鱼的生活习性,扎不同阵势的箔,一般春扎“丁”字箔,捕捞鲫鱼群,秋扎“一”字箔,捕捞河杂鱼为主。看风向也很重要,根据四季变换的风向和风力,按照七里海不同的地形,起东风、南风,拉开箔门,让鱼群随水流进入苇箔,刮西风、北风,关紧箔门捕捞回游鱼群。用苇箔捕鱼还有:扎蜜蜂、蹾报、蹾海报等方法。
  三、捉河蟹
  七里海河蟹学名“中华绒鳌蟹”,因生长在七里海水域而得名。是宁河特产,与“银鱼”、“芦苇草”齐名,被称为七里海“三种宝”。螃蟹属两栖甲壳类水生动物,水陆横行,既吃肉——鱼、虾等,又吃素——粮食、草籽等。过去因螃蟹吃粮食,曾成为七里海一“害”。
  螃蟹主要在入海口中繁殖,生长在淡水的河、湖中,成熟螃蟹到海水中繁殖,叫生殖洄游,到淡水中生长叫生长洄游。成熟的螃蟹一定要离开淡水环境到海水环境中去交配产子繁殖后代。到农历七月,群蟹便从潮白新河下游逆流沿潮白新河进入七里海,这时,七里海周边水稻即将成熟,旱地的高粱晒红米。螃蟹到来后,有的奔稻田,还没被农民们察觉,就把稻穗大部分剪掉在水里。有的爬向陆地接近水边的高粱地里,顺着高粱秸秆爬到穗部把高粱码子剪掉,辛苦多半年的农民,眼看到嘴的粮食,被螃蟹糟蹋了。
  螃蟹在七里海,既有鱼、虾吃,又有粮食草籽吃,到农历八月十五,螃蟹养得顶盖肥。螃蟹脱一次壳长一次,而且在脱壳时最肥。八月底,螃蟹又顺着潮白河原路返回大海过冬,到来年再繁殖。所以七里海的螃蟹是“七上,八下”。
  七里海人根据螃蟹的活动规律和习性,研究出许多捉螃蟹的方法。
  1.捯螃蟹
  螃蟹捯子制作是用一根稍粗一点的绳子作纲,长无限,纲绳上每隔约二十厘米系一根15厘米长较细的绳子,另一头系一串煮熟的玉米粒串,每串用线穿上10个玉米粒。捯螃蟹要三人一条船,将船划到下捯子的地方,纲绳系在竹竿上,将竹竿插到水下泥里固定,把系好蟹饵的捯子下到水里,纲绳的另一头系到另一根竹竿上固定。还可接下来向不同的地方延伸,但捯子下不宜紧,要有一定的松度,捯螃蟹时,一个人划船,两个人在船头上操作,一人捯,一人用竹圈圆形的捞笼等候。当捯螃蟹捯子的人用两手边行船边捯时,如果螃蟹用两个强有力的钳子夹住系玉米串的细绳上,正在吃玉米粒,捯子将要出水时,它就松开夹逃走,这时,拿捞笼的人,在水下面早已等候着,螃蟹一松夹正好掉到捞笼里,然后,把螃蟹倒进船上的一个大缸里。这是捯螃蟹的整个过程。
  2.扎螃蟹楼
  螃蟹楼是用苇子编的,先用苇箔扎一箔陷,然后坐楼,楼坐在楼筒子上,最后将箔陷用苇箔盖上,箔陷有扎两个楼的,也有扎四个楼的,当螃蟹进入箔陷后,因箔陷有了盖,箔陷内光暗,这时螃蟹找有光的地方,当它进入楼筒子时,它发现上方亮,就顺着筒子往上爬入楼内。一个楼约盛五公斤螃蟹。螃蟹还有一个习性,凡一刮西北风,它的脐就发痒,痒就得爬行,它一乱爬就会爬进楼,所以在刮西北风时,螃蟹楼基本上会钻满。
  3.照螃蟹
  白天看好照螃蟹的地方,扎一趟苇箔到堤岸边等到天黑时,在堤岸边放一盏提灯,如有螃蟹上岸边路过,第一个螃蟹不能让它逃掉,如果逃掉了,你就将苇箔拔掉走人,一个螃蟹也不会再来了。如果第一个螃蟹抓住了,你就在这里等吧,螃蟹会一个接一个地上岸,你轰它,它都不会走的。除了倒螃蟹、扎楼、照螃蟹之外,还有:掏螃蟹、摸螃蟹、钓螃蟹等。1968年根治海河建防潮闸后,河蟹产量骤减,20世纪70年代基本绝迹。
  四、打鸭、雁
  鸭雁满海飞是七里海又一景致。野鸭基本可分三种:大红腿、麻鸭、小八鸭。大红腿、麻鸭(一般二三斤左右),小八鸭(一斤左右)。
  大雁的时令性很强。七里海地区流传着“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大雁叫一声,穷人吃一惊”(意思是,大雁南飞天将冷,穷人缺衣少吃更不好过了)等谚语。每年秋天大雁将冷时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春天又从南方飞到北方。那时的七里海有广阔的水面,丰富的食物,吸引大雁在七里海驻足,大雁喜食七里海生长的地梨子。大雁还吃粮食和草籽等。吃饱喝足,喜欢成群结队地玩耍休息。鸭子喜欢吃鱼、虾,也吃粮食,常把将熟的稻子糟蹋。
  20世纪50年代,七里海周边大部分生产队都有打鸭、雁专业队伍(当时人们还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每支打鸭、雁的队伍,10至20人不等,都是精明强干的神枪手。在每支队伍中,要选一名有经验的、德高望重的人当队长,当地人称“枪头”。使用的猎枪,称“大台杆”。每条枪约三米多长,将大台杆固定在枪排子上(就是齐头上翘、平底、帮高不过30厘米的小船)。枪排子平时一人撑着走,围剿鸭雁时人就在水中推着走,每只船上架两条大台杆,一条大台杆打伏在水面上的鸭雁,一条大台杆打刚起飞的鸭雁。
  “鱼在水,雁在空”,这是七里海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思是说,捕鱼猎雁,不会是十拿九准的。凡从事捕鱼猎雁的人们,都要掌握鱼、雁的习性,只有了解它们的习性,才能更多地捕猎到鱼和鸭雁。比如,螃蟹在刮西北风时好行动,而刮其他方向的风,就不爱爬行,这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得出来的结论,刮西北风螃蟹好动也不一定是因它的脐真发痒才乱爬,这只是人们的猜测而已。打雁就不那么容易了。大雁特别精明,白天根本打不了雁,枪排子还未等挨到枪的射程之内时,大雁群早就飞走了,只能夜间去打。如果没有经验,不了解大雁的习性,猎雁也不会成功。
  据说,大雁配偶后,如有一只遇不幸,另一只不再娶不再嫁。这样一来,雁群中就有孤雁的存在,孤雁在雁群里也被歧视,到晚上雁群睡觉时,孤雁要打更放哨,如有动静,它会叫醒大家。因此,打雁之人都知道这一点。雁群到晚上休息的时候,全都把长脖子歪曲在身上,把嘴伸到翅膀底下睡觉,从远处看,雁群就像一道河堤一样,黑压压一片,枪头白天侦察好大雁群居的地点,多大面积,需要多少枪排子提前计划好。夜深人静的时候,枪手们身穿橡胶做的皮裤子,在水里轻轻推着枪排子,一字排开,迎着风缓缓地向大雁群居地前进。
  枪头借水面之光观察,已达到最佳射程时,用暗号通知大家准备上火,在夜间打雁,就怕亮光,雁如见火光就会飞走,因此,事先点燃的懒香,必须装到一个特制的竹筒里,枪手们听到号令,将懒香握在手中,只听枪头一声大喊“开火”!这样,大雁可炸了窝,喂!哇!乱叫忙逃命。就在这时,轰的一声巨响,无论是睡熟的还是刚刚起飞的鸭、雁,都在射程当中,无情的铁砂,打中大雁。枪手们分工打扫战场,有的架起小船追赶受伤的鸭、雁,有的把死伤的鸭、雁扔进小船。如果这一枪打好了,可获成百上千只鸭雁。枪手们将打到的野鸭大雁装满船,快活地划着枪排子神气十足地凯旋。
  春天的雁,秋天的鸭最肥嫩,因此,在七里海地区有“春雁秋鸭”之说。可以说,七里海地区的人们,20世纪50年代,家家的锅里,都熬过百斤左右的大黄钻,炖过大雁肉,蒸过野鸭包,煮过野鸭饺,那是十足的水鲜野味。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