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收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149
颗粒名称: 六、收获
分类号: F323.2
页数: 3
页码: 399-4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小麦收割之前,钢场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碾轧和浇水,使地面变得平整和硬实。在小麦成熟到70-80%时,也就是所谓的“蜡熟期”,开始收割。传统的小麦收割方式是手工将小麦拔出来并捆成“麦头”,然后将麦头运到场地进行打谷。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使用联合收割机等机器收割小麦已经变得更加高效。在秋季,玉米、高粱和稻谷等庄稼也会被收割,而打谷的过程也在近年来逐渐实现机械化。
关键词: 宁河县 钢场 小麦收割

内容

1.钢场
  钢场,就是把准备打场用的一块地方,通过碾轧,使之平实变硬,这是农家夏秋两季必做的一项收获前的准备工作。
  地多的人家,都是选自家的一块离家近又紧挨道路车辆进出方便的地头做场,而一般人家则多是在自家的宅院中。
  钢场,首先要把场地浅浅地刨开,把土块儿捣碎,用铁耙搂平,有的人家特讲究,还会拉着放倒的板凳把地面刮得更平,然后泼上水,铺上一层滑秸,再用碌碡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地碾轧,直至潮湿的地面平整、光滑、结实、梆硬了为止。轧过之后,把滑秸挑走,扫净,晾晒几天,干透了,就是一块可心、好用的麦场或秋场了。场在村外的,还会在场边儿盖一间看场用的土坯墙的小屋子。
  2.麦收
  宁河早年主要种植冬小麦。经过春季的浇灌、锄耪与期盼,到了芒种节,麦子变黄了,就该收获了,到了这个时节,麦子成熟得特别快,人们常说:“麦熟一晌。”人们凭多年的生产经验,都知道收麦子恰到好处的时间是“七成熟,八成得”,也就是现代农业科技人员所提倡的“蜡熟期”,这个火候收获的麦子,产量最高,磨出的面粉质量也最好。
  传统上,宁河人收麦都是“拔麦”。一手揽住一把麦子的上部,另一手握着麦棵的中部,用力拔下,抬脚摔去麦根的泥土,再擗成两束,把麦穗部分拧在一起,打成“腰儿”,放在地上,然后把再拔的麦子一把一把地放在腰儿上,当拔到足够一捆的时候捆上,这捆好的麦捆儿叫“麦头”。一般的,拔麦都是两个人为一组,一个人在前边“打腰儿”,另一个人在后边“拾腰儿(打捆儿)”。因为过去的麦子都是用“尺二耧”耩的,行距大,密度小;又浇不上水,都是靠天收,所以,稀稀拉拉,一般也就一尺多高,细细的秆儿,顶端“举”着一只长约一寸左右的小穗儿。这样的麦子,两个人一组,一天能拔四五亩,甚至七八亩。
  拔完之后,有车的人家用车拉,没车的人家用小车推或毛驴驮,运到场里。
  下一道工序是铡麦头,人们用铡刀从麦头的“腰儿”下边铡断,麦根儿堆在场边,是烧火做饭的好柴禾,麦头散开摊在场里晾晒。经过一两天烈日的曝晒,便可以轧场了。
  晒得干透的麦穗儿,经过用碌碡一圈儿一圈儿反复地碾轧,麦粒儿就脱落了。其间还要用木杈不断地翻挑,以期全部碾得到。当麦秆儿轧得光滑起亮成了“滑秸”,麦粒儿就全下来了,这时,把滑秸挑走垛成垛保存,场上只剩下麦糠和麦粒儿,就要堆起来把场扫净,由有经验的“把势”来扬场。这时由一人用木锨给他布簸箕,“把势”就用力地将簸箕中的麦粒和麦糠一起扬出去,麦粒儿落在了远处,而麦糠则借助风力落在了近处,粮和糠便自然分明,但扬场很要功夫,不会扬的根本弄不了。扬场之后,再经过大扫帚轻轻地漫一漫,麦粒儿便干干净净,可以起堆了。也有用扇车“过”场的,用扇车不要什么技术,只要用力均匀,转速始终如一,便可让麦粒从下边流出,让麦糠飞向扇车的口外。
  人民公社化之后,各生产队的机井逐年增多,水利条件大为改善,化肥也跟上来了,于是,小麦的播种密度逐年加大,先改成了9寸耧,后来又用播种机播种,行距成了6寸,行距小了,播种量大了,麦子的长势却越来越好,行密、秸壮、秆粗、株高、穗大,再用手拔已不可能,谁都承受不了了,于是,普遍改成了割麦。但打麦场上,仍是轧场、扬场或过扇车,家家都得等着会计点名、专人过秤,按“人七劳三”的计算方法来分麦子。
  20世纪70年代,有不少生产队购买了打麦机,便不再轧场和扬场、过扇车了。20世纪90年代起,小麦联合收割机逐渐普及开来,割麦的机器包揽了,于是,人们只须带上口袋,开上机动三轮田边上等着装车运粮就行了。麦子的产量越来越高了,劳动强度却越来越小了,这是科技进步、时代演变的结果。
  3.秋收
  秋天到了,庄稼便先后成熟。最先成熟的是玉米、高粱、稻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宁河农家水稻多,割下的稻谷运回场上,家家都是一垛一垛的。这时人们就要在场上打稻脱谷了,早年是用人力脱谷农具脱谷,到了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机械化脱谷,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高粱熟了,锛倒后,用“爪镰”把穗儿“搴”下来。有的并不锛,而是一手把高粱穗儿拽过来,一手用“爪镰”或“钐镰”把高粱穗儿搴下来,高粱秸风干后再锛。高粱穗运到场里,晾晒干了,或摔打,或碾轧,把高粱粒儿脱下来。
  豆子,不管是黄豆、黑豆、绿豆、小豆还是豇豆,割下来,运回场上,晒干之后,都是用杈拍,震开荚果,脱出籽粒。
  玉米成熟后,先锛倒,再把一个个玉米棒子掰下来,装车运回家,到了晚上,一家人再聚在一起,把棒子的外皮剥下来。有的人家,嫌回家再剥太麻烦,就在地里先剥后掰,但这样收玉米在地里用的时间要多得多。
  棉花的棉絮开放了,人们都是在腰间挎个包袱去采摘。从入秋到秋末,要采摘五六次,直到入冬打了棉柴,冬季还要在家中从棉柴上采摘残余的棉花呢。
  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在快乐中,忙碌着,劳累着,享受着。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孙万义
责任者
薄连岭
责任者
谷秋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