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农作物的田间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148
颗粒名称: 五、农作物的田间管理
分类号: F323.2
页数: 5
页码: 395-39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农作物种植后的管理措施,包括间苗、定苗、耪地、浇水、排水等。间苗是为了保证作物密度合理,方法包括去除部分小苗和用手一棵一棵拔去不需要的苗。耪地可以松土、除草,有利于保持土壤墒情和加快水分蒸发,是农作物生长中重要的管理措施之一。浇水和排水是确保农作物生长的致命要素,需要通过各种工具和设备进行管理。其中,水车是用来浇水的重要工具之一,包括铁斗式水车和比较轻便的水车等。
关键词: 宁河县 作物管理 间苗

内容

无论什么作物,种植之后,管理就成了收成好坏的关键。
  1.间苗与定苗
  有些作物,出苗之后,全部保留下来,一直培植其到成熟,例如小麦、大麦、荞麦等。有的作物,太密了会影响生长,不利于出大穗获丰收,所以,出苗后不久,就得间苗,以达到合理恰当的密度,例如:高粱、谷子、黍子、玉米、棉花、线麻、蔬菜……间苗之后的苗就是培植对象了,也就是“定”了苗了。
  间苗的方法,主要是耪去部分小苗,只留下需要的部分。比如高粱、玉米、棉花间苗、定苗,都是留单棵儿,棵与棵之间的距离在一尺左右,有句俗语说是“一步三棵苗”,就是人们约定俗成的间苗、留苗的标准(一步,指两脚各迈一下,即5尺的样子)。还有的作物,既不喜欢过密,又不能过稀,于是,间苗时只能用手一棵一棵地将不用的苗拔去,这样间苗,去弱留壮,间出的苗分布均匀,更有利于作物的丰收,例如线麻、蔬菜等。只是这种间苗法过于费事、费时,只适合种得不太多的小地块儿。
  2.耪地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耪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措施。耪地的作用,一是松土,二是锄去杂草。干旱时,耪地有利于保持墒情;沥涝时,破开地表,又利于加快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所以农谚说,耪地可使“草死苗活地发暄”。人们从多年的亲历经验中相信,耪地肯定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耪地。有一句谚语说:“谷耪八遍没皮,麦耪八遍没‘渠’(指麦粒上的纵沟)”,是夸张地说:谷子多耪几遍长势会特好,籽粒饱满,就好像连皮儿都没有了似的;麦子多耪几遍,籽粒饱满鼓胀得连麦粒上的沟渠儿都好像没有了。所以,一般的高粱、谷子、玉米等大庄稼耪了头遍间苗定苗之后,还要再耪第二遍或第三遍。
  从春到夏,耪地是庄稼人一年中的主要活计之一。其中最累的是耪头遍间苗、定苗,人要手持小薅锄,弯腰干活儿,苗要留得准确、科学,又要把杂草刮去,虽可一手拄个小板凳,但毕竟总在弯着腰,耪一段时间,都要直起腰来缓缓腰背的疼痛。一天下来,真的是劳乏异常。耪第二遍第三遍时,虽然不用长时间地弯腰了,但是,都是数伏的天气,正值一年当中最热的时节,人在很深的庄稼地里干活,上有日头晒着,下有热土蒸着,人人都会汗流浃背,光着的上身往往还会被庄稼叶子划得一道子一道子的,真的是太累太苦了。唐朝人李绅在《悯农》诗中不是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吗?真是对农民辛苦劳作最准确的描述和对农民疾苦最深情的体察了。
  耪地,特别是耪头遍、二遍定苗清垄的时候,时间要求特别强,晚一天不如早一天,所以人们都特别着急,为了延长劳作时间,都是天蒙蒙亮就下地,连早饭也舍不得回家吃,都是由家庭妇女把早饭送到田间去,只为吃了早饭立即接着干。妇女们心疼耪地人的辛苦,都尽量把饭做得好一些,让出大力、受辛苦的亲人们心理上感受到一丝慰藉,略微减轻一点儿劳乏。日上三竿的时候,一眼望去,满地是青嫩禾苗的田间地头,放下锄头吃早饭的人们一处处,一伙伙,有的是小夫妻,小媳妇由衷地说着夸赞男人的话:“没想到你耪得这么快……”两个人说说笑笑,劳累中又透着幸福;有的是中年妇人,看着辛苦的丈夫和刚刚成年的儿子,心疼地安慰着:“别太着急,累得慌了就歇歇儿……”男人们虽劳乏而又觉得欣慰。
  3.浇水与排水
  农作物的生长,水是一项致命的要素。在农业生产落后、机械提水还形不成规模的过去,人们只能依靠“老天爷”的赐予,但是很难天遂人愿,一般还是旱涝频仍。
  为了生活,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收成,人们想尽了一切可行的办法,与旱涝天灾进行了抗争,于是,旱时浇水,涝时排水,就成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人们又一项主要管理措施。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农家独立或合伙打了一些水井,作物缺水了,便可以汲水浇地。
  大约在清末民初,出现了一种铁制的水车,它由一大一小两个铁制的齿轮、铁架和一串长方形铁斗组成。大齿轮平装在铁架上,跟大齿轮相咬合的较小的立齿轮,连着同轴的环形铁架,环形铁架上绕着一串长1尺、宽5寸、深5寸的铁斗子。大齿轮上安有一根长木,木端拴牲口牵引,或由两三个人来推动,齿轮的转动带动铁斗将一斗斗清水提上来,倒入下面接水的铁簸箕里,井水便可哗哗地流入龙沟浇地润田了,因为水车的提水是连续不停地提水,所以浇地的能力大大提高,水车已能解决大田浇水的问题了,这是浇水的一大进步。
  20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比较轻便的水车,它是由一个铁架、两个不大的齿轮、一根3寸铁管和一根带橡皮皮钱儿的铁链组成的。铁管儿深入井水,绕齿轮的铁链穿过铁管儿,当上部平装的齿轮被牵动后,铁链从水管中上提,井水便被连续不断地提上来了。这种新型的水车,比铁斗式水车省力,一个人都可以轻松地推动它浇地。
  当水泵出现之后,水车便逐渐被淘汰了。
  水泵的提水能力远远高于水车,它的动力不再是人力和畜力,而是燃煤、柴油和电力。20世纪50年代后期,先有了一种“锅驼机”(燃煤的蒸汽机)来带动水泵抽水浇地。不久,当农村通电之后,水泵提水便用电作动力了。有些不通电的地块儿,使用柴油机作动力。
  跟浇地抗旱相反,宁河县境还有大量的低洼地,“九河下梢,十年九涝”,一遇雨水大时,排水就成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件大事,而过去低洼地的涝灾竟比旱灾的发生比例还大。为了利于排水,人们在决定禾垄走向时,都是正对着便于排水的方向,例如西高东低的地块儿,就种东西垄,北高南低的地块儿,就种南北垄。凡低洼地,两户人家之间,人们都会各自舍出一条地,在两家中间挖出一条上口宽约三尺的湟沟,用以排水,这样,一家一家的地块就成了一块一块的台田,雨水大时,首先就会流入湟沟,再由湟沟排入临近的河道中,庄稼就不会被淹了,虽然湟沟占用了一些土地,但却保证了庄稼不致受涝灾之苦,使收成有了一定的保障。
  有的家庭人口多,土地少,不舍得占地挖固定的湟沟,所以雨大时,只得临时在庄稼地里挖沟排水以泄洪。
  4.积肥与施肥
  早年间中国没有化学肥料,种庄稼所用的粪肥只有人粪尿、猪圈的圈肥、牲口棚的槽厩粪、河坑中的黑泥、夏秋季节临时耪草压成的绿肥和用柴草压成的黄肥等有机肥料。
  积肥:人们都知道粪肥的增产作用,有一句俗语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所以千百年来家家都十分注意积攒粪肥。人粪尿分别存储,人粪晒干后作底肥,随种子一起下地。人尿会担到菜地,作为追肥。人们养猪、养羊,除了育肥后食用或变卖生财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攒粪”,猪圈的圈肥,羊圈的羊粪,还有牲口棚的“槽厩粪”,都是作底肥肥田的上好肥料。正是为了取得猪圈的圈肥、羊圈的羊粪和牲口棚的“槽厩粪”,家家每年都会从野外的田地中运回家很多黄土,堆在村边或宅院的一角,准备一年中垫圈用。
  追肥:庄稼的生长过程中,施用追肥,增产作用很大,所以家家都不会疏忽。特别是玉米,因为播种时正值麦收后的大忙时节,大多没工夫晒粪,所以多是“白耧儿”耩上的,施用追肥尤其显得必要。追肥多是猪圈的圈肥和炕坯的“混合”肥。人们都是在麦收前后,一边起猪圈,一边儿把火炕拆掉,将炕坯跟圈肥混放在一起,两相叠加,让泥泥水水的圈肥把炕坯泅湿,然后再“捣粪”,把炕坯跟圈肥混合捣碎后,运往田间,给庄稼追肥。
  菜地家家都不多,所以追肥相对就容易。不管是圈肥还是人粪尿,随时就可以担到菜地去了。但种烟草(大叶烟)、栽白菜,人们也会施用圈肥、炕坯作底肥或追肥。特别是烟草,据说,施用了炕坯肥料的烟草,抽起来劲儿特别大,都是一些烟瘾过大的人们自己精心培植的“精品”。
  用作追肥的,除了圈肥、炕坯,还有羊粪、槽厩粪等粗肥。也有用黑豆、花生麻衬、棉籽儿麻衬,甚至芝麻油渣等细肥作追肥的,这些细肥作追肥,用量小,肥效高,只是用得起的人家并不多。
  5.整枝、掐尖儿与擗叶子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有的还需要整枝掐尖儿,比如棉花。当棉株长到一尺左右,先要将植株下部的干叶子捋去,叫“捋脚叶”,再长高,还要掐顶尖儿,不让棉株疯长。接下来,还要掰掉不能结果的疯杈儿。棉花生虫的几率也是相当高的,其中最常见的是棉蚜虫、红蜘蛛和棉蛉虫,所以人们要多次为棉花打农药,以杀虫保苗,在棉花的生长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人们的多方精心照管。
  还有瓜类,例如西瓜、甜瓜、菜瓜、黄瓜、倭瓜、西葫芦、金瓜等,都要适当地“拿疯杈儿”,有的也要打顶尖儿。
  特别是高粱,它跟其他大庄稼不同,当它秀穗、扬花后晒粒儿的阶段,人们都要把中部往下的高粱叶子擗下来。老农说,给高粱擗叶子主要是为了防风、抗倒伏,因为高粱叶子太密,一遇大风吹倒,就会大大减产。高粱叶子还是上好的牲口饲料,这也是给牲口备的一份“细粮”。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