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作物的主要播种方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145
颗粒名称: 二、农作物的主要播种方式
分类号: F323.2
页数: 2
页码: 388-389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宁河县的农作物播种方式,包括耧播、点播和沟播等形式。介绍了耧播的技术要求和历史演变,以及现代播种机的发展。同时,还提到了混合播种的形式和点播的应用。
关键词: 宁河县 耧播 混合播种

内容

宁河人的农作物播种方式主要有耧播和点播等几种形式。
  耧播,就是用耧来播种,宁河人把这种活儿叫“耩地”。解放前后,宁河人耩地所使用的耧都是“尺二耧”,也就是说,播出的两条垄的行距是一尺二寸(40厘米),背垄一般是一尺二寸。有牲口的人家,用牲口拉耧;没有牲口的人家,就用两三个人拴绳来拉耧。耩地时,都是一人扶耧(宁河人俗称拿耧)一人“帮耧”(牵牲口)。不论是什么庄稼,都是用这种“尺二耢”。若是耧斗里只放种子,叫“白耧儿耩”;但多数时候,人们并不白耧儿耩,都是把晒干、弄碎的大粪跟种子和在一起来耩,这在没有化肥的年代,可以保证极少的一点儿粪肥施在庄稼的根部,发挥最大的肥效。耩地很要技术,“拿耧”的人,手要巧妙地不断左右抖动,确保种子下得均匀,不致缺苗断垄;二要控制播种的深浅一致,不至畸深畸浅;三要尽量掌握垄直不弯曲和畦垄背垄的距离基本一致。所以“拿耧”的人称为“把式”,那多是年龄较大、侍弄庄稼较为精细认真的优秀农民。
  过去耧播耩地时,后边一定要有一头毛驴或一个人拉着砘子顺着垄沟把土块轧碎,把垄沟轧贴实以保墒,防备风干,这个活儿叫“砘地”。春播时,北方天旱,砘地是保障出苗必不可少的一项必要措施。
  20世纪50年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到了生产实践当中,对小麦提出了“小垄密植”的技术指导思路,当时出现过“9寸耧”,但时间不长又有了6寸行距的播种机。
  除了耧播“耩”麦子之外,有些水利条件较好肥力足的地块儿,为了加大播种量,还有用耠子冲沟子、以手撒种的,这可以加宽麦垅的宽度,增加播种量,增加麦苗的株数,大大地提高产量;有些较小的地块儿,用耠子不便,也有以镐提沟子撒种的;更有甚者,有的人家竟用大铁锨敛出五六寸宽的平沟撒种,那麦垄就更宽更密了,水肥再跟得上,产量就会更高。
  20世纪60年代,小麦播种机开始出现,先是畜力4行机和机引6行机,以后又有了8行的、10行的等等,行距也大大缩短,一般都是6寸(20厘米)。
  20世纪90年代中期,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开始推广,小型玉米免耕播种机很快在广大农村推广开来。到21世纪初叶,短短10年时间,玉米免耕机播面积就达到了80%左右。
  除了耧播、沟播、机播之外,在边边角角的零星地块儿,用耧不方便的地方,还有点播的播种方式。人们就用镐锛坑儿,逐坑点籽儿,用这种方式种的多是玉米和豆类等杂粮。
  播种的作物,有的是单一的,例如麦子、高粱、玉米等,这是基本的种植形式;也有两种作物混种的,例如高粱地里带黄豆,高粱地里带黑豆,玉米地里带绿豆,玉米地里带豇豆,玉米地里带菜豆,棉花地里带菜豆,棉花地里带芝麻,谷子地的边垄掺带两垄高粱等等。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