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农耕生产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143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农耕生产习俗
分类号: F323.8
页数: 16
页码: 386-4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业历史对于宁河人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自古以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宁河人们的主要谋生手段。农业生产包括耕种、林业、牧业、捕鱼和狩猎等,这些生产活动对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宁河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发明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形成了独有的农耕理念、制度、法令,以及农事节日风俗等,并使“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哲学内涵得以充分体现,形成了宁河人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
关键词: 农业历史 宁河 农耕

内容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耕是人们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从大农业来说,农业生产还包括林业、牧业、捕鱼、狩猎等,这些生产活动及其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宁河的农业历史悠久。据考古资料记载,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的田庄坨古墓葬出土的陶罐中即有谷物籽种,潘庄也曾出土汉代贴纸农具残片。说明宁河境内当时已经出现自耕形式的生产关系。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北征凿通泉州渠,沿海及内河漕运迅速发展,促使沿岸农业的发展。宁河人民在从事渔盐、漕运的同时,开垦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建安十二年(207),曹军为北征乌桓储备军需,在今宁河镇建“备粮屯”囤积军粮。以屯田为形式的土地官有制也随之而生。汉以后,战争频繁,不断增加的军费、军粮都有不少取之于当地。宁河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县,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发明了许多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形成独有的农耕理念、制度、法令,以及农事节日风俗等,并使“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哲学内涵得以充分体现,形成了宁河人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
  一、耕地
  过去,宁河人一直奉行“先耕地后播种”的耕种方式。耕地,分为秋耕和春耕两个时间,一般秋耕是主要的。一则秋后种麦子都讲究深耕,犁耕的深度一般都在三四寸,深五六寸。再则,即便是晚秋庄稼收割后的白茬地,人们也要把它耕好,以便来年备用。庄稼人说:只有耕好了,不再被庄稼根、杂草“把着”了,土地才能“歇着”。从科学的角度说,耕地也有利于原来地表柴草的腐烂,提高土壤的肥力,冻杀害虫或虫卵。
  春耕,是头年秋天没来得及耕的庄稼地,春种前一定要耕一下。耕地的方式有几种,主要的、标准的,是套上牲口拉犁深耕。因为把刚收了庄稼的板结踏实的地深翻,需要很大的力气,所以不管是用牛、驴、骡、马,一般都是两头牲口为一“犋”,共同来耕。两头牲口的力气大小不一样,农民们使用一种叫“二犁杆”的农具,使两头牲口可以按五五、四六或三七来分担重力。特别健壮的大牛、大骡子、大马,也有单独一头来耕的,但这样的情况极少。用犁耕地挺要技术,不是人人都能干的,好把式讲究耕得犁沟直,深浅一致,土翻得匀,土块摔得碎,没有几年的深功夫,是很难做到的。
  除了用犁来深耕外,还有一种形式,是用耠子来耠地,宁河人俗称叫“串地”,这属于浅耕。耠子是用一头牲口来牵引,所以它不可能耕得太深,而且技术标准也很难跟耕地相比。
  有些贫穷人家,自己养不起牲口,又没有亲戚、朋友家可借,耕地、“串地”都办不到,只有用人力来“耕地”——也就是用大镐来刨地了。这种人工刨地的“耕地”方式,是从原始社会传下来的,一直到今天,机械耕地的手段已相当先进,但一些零星的小地块儿,人们还是用“刨地”来“耕”的。
  1949年后,耕作机械的发展变化很快。1953年,开始推广使用七寸步犁,1956年,推广使用单轮双铧犁和双轮双铧犁,这些新式的犁同旧式的犁相比,具有轻便省力、功效高、翻土碎、性能好、能深翻等优点,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深受农民的欢迎。所以,到1958年,新式畜力犁、单轮双铧犁等已经基本在全县普遍使用了。之后,拖拉机的逐步推广,特别是中小型拖拉机的出现,代替了畜力,提高了功效,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
  过去人们坚决信奉耕地的增产效果,所以总是先耕后种。这种耕地的传统直到20世纪末期,1990年前后,旋耕机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2001年,又出现了小麦免耕播种机,使耕作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耕地的形式逐步演变为犁耕、旋耕并存,再发展到了旋耕代替犁耕、深松、以至免耕的新格局。由信奉深耕到实施免耕,这个重大的、根本性的变化是在短短的一二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这充分反映了农业科学研究的巨大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都是直接在前一茬的基础上播种,比如收了玉米,就在原玉米地上播小麦;收了麦子,就在麦茬地里播玉米,再没有人深耕了,真是既省工省时又便当,而麦子和玉米,居然照样年年丰收,且一年比一年产量高。当然这也有水、肥、土、种、管全面跟上的众多因素。
  二、农作物的主要播种方式
  宁河人的农作物播种方式主要有耧播和点播等几种形式。
  耧播,就是用耧来播种,宁河人把这种活儿叫“耩地”。解放前后,宁河人耩地所使用的耧都是“尺二耧”,也就是说,播出的两条垄的行距是一尺二寸(40厘米),背垄一般是一尺二寸。有牲口的人家,用牲口拉耧;没有牲口的人家,就用两三个人拴绳来拉耧。耩地时,都是一人扶耧(宁河人俗称拿耧)一人“帮耧”(牵牲口)。不论是什么庄稼,都是用这种“尺二耢”。若是耧斗里只放种子,叫“白耧儿耩”;但多数时候,人们并不白耧儿耩,都是把晒干、弄碎的大粪跟种子和在一起来耩,这在没有化肥的年代,可以保证极少的一点儿粪肥施在庄稼的根部,发挥最大的肥效。耩地很要技术,“拿耧”的人,手要巧妙地不断左右抖动,确保种子下得均匀,不致缺苗断垄;二要控制播种的深浅一致,不至畸深畸浅;三要尽量掌握垄直不弯曲和畦垄背垄的距离基本一致。所以“拿耧”的人称为“把式”,那多是年龄较大、侍弄庄稼较为精细认真的优秀农民。
  过去耧播耩地时,后边一定要有一头毛驴或一个人拉着砘子顺着垄沟把土块轧碎,把垄沟轧贴实以保墒,防备风干,这个活儿叫“砘地”。春播时,北方天旱,砘地是保障出苗必不可少的一项必要措施。
  20世纪50年代,农业科学技术运用到了生产实践当中,对小麦提出了“小垄密植”的技术指导思路,当时出现过“9寸耧”,但时间不长又有了6寸行距的播种机。
  除了耧播“耩”麦子之外,有些水利条件较好肥力足的地块儿,为了加大播种量,还有用耠子冲沟子、以手撒种的,这可以加宽麦垅的宽度,增加播种量,增加麦苗的株数,大大地提高产量;有些较小的地块儿,用耠子不便,也有以镐提沟子撒种的;更有甚者,有的人家竟用大铁锨敛出五六寸宽的平沟撒种,那麦垄就更宽更密了,水肥再跟得上,产量就会更高。
  20世纪60年代,小麦播种机开始出现,先是畜力4行机和机引6行机,以后又有了8行的、10行的等等,行距也大大缩短,一般都是6寸(20厘米)。
  20世纪90年代中期,玉米免耕播种技术开始推广,小型玉米免耕播种机很快在广大农村推广开来。到21世纪初叶,短短10年时间,玉米免耕机播面积就达到了80%左右。
  除了耧播、沟播、机播之外,在边边角角的零星地块儿,用耧不方便的地方,还有点播的播种方式。人们就用镐锛坑儿,逐坑点籽儿,用这种方式种的多是玉米和豆类等杂粮。
  播种的作物,有的是单一的,例如麦子、高粱、玉米等,这是基本的种植形式;也有两种作物混种的,例如高粱地里带黄豆,高粱地里带黑豆,玉米地里带绿豆,玉米地里带豇豆,玉米地里带菜豆,棉花地里带菜豆,棉花地里带芝麻,谷子地的边垄掺带两垄高粱等等。
  三、主要传统农具
  犁:耕地的农具。铁木犁,是中国人使用了几千年的传统犁地农具。它的结构是,一根直径二三寸长4尺的木棍,跟一段长2尺宽厚各2寸的方木,呈45度角相交,再连接一根弯弓形的方铁或圆木,组成犁架,在锐角处,安装一只犁铧和一张犁盆,牲口牵引点在弯弓形的最前端。
  20世纪60年代,更加科学合理的畜力7寸步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铁木犁,成了农村畜力犁的主体。其间也出现过双轮双铧犁,但没有推广起来。
  耠子:耕地、松土的农具。耠子的基本框架是木制的,它有两根扶手,两根辕子,以木格形式组合在一起,最下是独脚,上安犁铧,人扶扶手,牲口在辕子里拉动“串地”(耠地)。
  耧:播种用的农具。木制,有两个扶手,两个耧脚,耧脚上安装着铸铁的“种脚”,前伸两个辕子(套牲口用)。以木格组合成一体,扶手和辕子之间,有木板围成的耧斗,耧斗的后侧面有孔,孔下用两支木管儿,分别直通两个耧脚。
  耙:松土的农具。其结构是,用厚1寸、宽5寸的木板,制成“人”字形的耙身(但“人”下有两根横木,更像个近似于英文的A字,但比A多一横),在“人”字上按直立方向垂直安装上一根一根的“耙齿”,耙齿用熟铁打制,上宽下窄,上厚下薄,露出耙身约二寸。耙地时,牲口在前边牵引,耙齿向下,人站在耙上,增加压力,以使每个耙齿都能插入土中,发挥划破地皮、划碎坷垃的作用。耙多在春天使用,它一般是把刚刚化冻的、年前已经秋耕又被冰雪覆盖过的地块“耙”松、“耙”舒服,待种春苗。讲究的农家,耕地后也有再耙一遍才用擦子擦的,为的是不再有大坷垃,地更平整,更利于保墒。
  铁锨、铁锹:铲土、除土的农具。过去宁河县家家必备的铲地、除土的农具都是铁锨,那是由铁匠们手工打制的,锨板儿宽大而厚实,呈长方形而有弧度,分量沉重,但人们却使用了它几千年。民国以来,特别是1949年以后,才逐渐被钢板轧制而成的薄而轻、尖锐而锋利的铁锹所取代,近代也有平头儿的铁锨,也是由薄钢板用机器轧制而成的,钢板的铁锹和铁锨,轻巧透灵,用起来顺手,这是铲土、除土农具的一次重大进步。
  镐:刨地、提沟子的农具。镐是铁匠打制的,呈梯形,上窄下宽,上厚下薄,上端是结实的“镐袢”,以安镐柄。为了使用的锋利、不卷刃,打制大镐、小镐时都讲究在镐刃部分“夹钢”,这样打制的镐才透灵,好用。
  三齿镐、四齿镐:也是刨地的农具。铁头木柄,镐头多为钢板打制,坚韧钢劲,轻便好用。也用来刨花生等,不易伤果儿。
  锄:锄地(中耕、松土)的农具。宁河人使用的锄有两种,一种是大锄,由锄板儿、锄钩、锄杠三部分组成。锄板要薄、轻、坚挺、锋利;另一种是短把儿锄,小巧轻便,使用起来顺手,主要用于高粱、玉米耪头遍间苗、定苗。用大锄耪地,首先是除草,其次是松土保墒,或加快水分的蒸发——天旱时用大锄耪地,可以保墒,老农说:“锄板儿底下有水”;天涝时耪地可以加快地里水分的蒸发,因为破坏了久泡的磁泥地表,掀开的土块儿很快就干了。
  铁耙:铁耙是平地的农具。在一根长1尺2寸(40厘米)、直径一寸多的圆木上,安装一排耙齿,再安上一根木柄,就成了铁耙。铁耙一般是用来敲碎土块儿和整平土地的,多用于较小的地块儿,如菜畦,它的用途极广,至今仍是农家必备的农具。
  砘子:耩地时跟在耧后填压地垄的农具。砘子儿是两个直径七八寸、中间有孔的石轮子,中间安上一根木轴,两轮的间距也是1尺2寸,正好压在耧播后的地垄上。木轴两端各有一根突出的铁轴,轴上各套一个铁环,环上拴绳套,用牲口或一个人牵引砘地。
  碌碡:打场脱粒的农具。碌碡是用较大块的石头雕凿而成的长二尺、直径一尺左右的石磙子,两端的圆心处,安装一块铁打的“碌碡脐儿”,“碌碡脐儿”中心是个凹槽儿。另做一个刚好框住碌碡的木框,木框上正对碌碡脐儿安装两个铁轴,轴端尖圆。用碌碡轧场,给成熟收割后的麦子、谷子、高粱、黍子等脱粒,套牲口,或用人拉。
  禾杈、木杈和铁杈:都是挑柴草的农具。
  禾杈:木柄,铁头两杈,挑麦捆装车的农具。
  木杈:由人工刻意培植成的一把粗的柳木制成,天生的三根杈,多用于场上翻场,挑柴草垛、柴禾垛等。
  铁杈:功能跟木杈相同,只是由铁的三齿或四齿杈头和木柄组成罢了。
  笸箩、簸箕:柳编的盛粮食或净化粮食的器具。
  笸箩:农家用来临时盛粮的器具,方形圆角,约二尺余见方,深五六寸。
  簸箕:簸扬粮食使之净化的器具。打场时,也用来扬场,净化粮食。
  木锨:木制的只用于扬场净化粮食时的器具。用木锨铲而不用铁锨铲,是因为木锨不会铲坏打谷场的地面。
  拖拉机:主要用于农业的动力机械,以柴油为燃料。宁河域内用于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和少量中型拖拉机,牵引不同的农具进行耕地、播种、收割、运输等。
  联合收割机:1990年至2000年,收割与脱粒一次性完成的联合收割机发展很快。2000年之后,联合收割机开始加装秸秆切抛机,实现了秸秆还田,深受群众的喜爱。
  玉米联合收割机:一次可完成摘穗、集穗和秸秆粉碎还田等多道工序,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发展潜力很大。
  四、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运输方式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向田间运送粪肥,往家拉回垫圈土,夏秋两季运输收割后的庄稼,是一年当中不断遇到的常事。这些活和运输的方式,随着时代的不同,是有很大区别的。
  早年间,农村没有机械,运输主要是靠人力和畜力。所以,骡、马、驴、牛牵引的木轮铁皮大车(宁河人俗称“花轱辘车”,因其车轮有车辐四射,似花形)就是最得力的运输工具。其次是牲口驮子、人力手推独轮小推车、小拉车、三轮车和扁担、背筐等。
  1.木轮大车、胶轮大车与拖拉机
  木轮大车,基本由木制,包括车上装、车轴、车轮(车轱辘)等部件。“车上装”,一般由榆木打制,从车辕最前端到车尾,总长丈余,前边是车辕,长3尺,套牲口用。中间是车箱,装东西用,车箱宽3尺,长四尺余,两边安有车帮,高一尺余,另有由荆条编的荆笆两块,运土、粪时堵在车箱的两端。车箱底下中间部位有车轴,车轴两端四面嵌着长方形的铁键,两只车轮就安在车轴有键部位。车轴和车轮都是由枣木制作的。
  这样的木轮大车,跟再早的“四辋车”比起来,算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了,所以一头牲口拉起来,比如骡子、马等,都能胜任。高大体健的毛驴也能拉动它干活儿。当然,有条件的,都是两头牲一挂车,壮实的一匹例如骡子或马驾辕,弱一点的毛驴拉梢儿。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铁轴、滚珠轴承的胶轮大车出现了,大大改善了大车的性能,提高了运输能力。20世纪50年代,木轮大车(花轱辘大车)渐渐被淘汰,20世纪6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基本上就不再使用了。
  七八十年代,宁河农村出现了以柴油机为动力的中、小型拖拉机,人们给它配上适当的拖车,作为运输车辆,因其马力大,装载多,行动灵活而快捷,很受农民欢迎,所以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就成了农业运输的基本动力,胶轮大车也越来越少了。
  2.独轮车、小拉车、三轮车
  过去,宁河地区的人们运输东西,除了用扁担挑、大车拉之外,还使用木轮独轮小推车。独轮小推车有上载车和下载车两种形式。上载车的车体由手推的车辕和木框组成车上装,下部由三角形的立木两组,夹住一只木制的独轮。下载车的车轮高出载物的车架,车轮之上有木框罩住。载物之后,下载车因为重量在车轮的两边,较为稳当,容易掌控;而上载车的重量全在车轮之上,所以掌控车把不使翻倒就成了驾车的关键。
  但宁河人使用上载车的居多。用小推车运输,物体的重量不在人的肩上了,所以比用扁担挑,既省力,运得又多,小推车的大量普及,使人们从扁担下解放了出来,算是劳动方式上的一大进步。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用滚珠轴承的加重胶轮取代了木轮,运物更加省力,小推车的运输能力更强了。一个壮劳力,用胶轮小推车,一车能推三四百斤东西,甚至更多。比滚珠轴承的胶轮小推车稍晚,农村又出现了滚珠轴承的铁轴双轮胶轮小拉车,人们运土粪、运庄稼,工效比小推车又大大提高了一步。有的人家,还给小拉车拴上了牲口,代替了人力,更提高了小拉车的运输工效。
  20世纪80年代,人力三轮车在农村广泛出现,它也用到了人们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它比小拉车的优越之处是,人可以骑上它出出进进,不像小拉车那样还得拉着车步行了,人们下地骑着三轮车,携带农具,装载肥料,运输庄稼,都非常方便。只是三轮车不能像小拉车那样装得太多,太多了链条承受不了。到21世纪的今天,三轮车仍然是农村人们主要的农用轻便载物工具。
  3.扁担、背筐
  最原始、最简单的运输工具是扁担和背筐。
  一根桑木或槐木扁担,两条绳子,就可以挑两捆收割好的庄稼或柴草。一根扁担两只筐,就可以担走一挑儿蔬菜、瓜果,抑或是一担粪肥……
  最简易而又轻便的运物农具还有背筐子。它由一个荆编的筐头儿和一根筐弓子组成,可以背上它去挑菜、捡柴、赶集、上店、拾粪、打草……因为它轻便,老人、妇女、儿童,人人都能用,至今仍是家家必备的器具之一。
  五、农作物的田间管理
  无论什么作物,种植之后,管理就成了收成好坏的关键。
  1.间苗与定苗
  有些作物,出苗之后,全部保留下来,一直培植其到成熟,例如小麦、大麦、荞麦等。有的作物,太密了会影响生长,不利于出大穗获丰收,所以,出苗后不久,就得间苗,以达到合理恰当的密度,例如:高粱、谷子、黍子、玉米、棉花、线麻、蔬菜……间苗之后的苗就是培植对象了,也就是“定”了苗了。
  间苗的方法,主要是耪去部分小苗,只留下需要的部分。比如高粱、玉米、棉花间苗、定苗,都是留单棵儿,棵与棵之间的距离在一尺左右,有句俗语说是“一步三棵苗”,就是人们约定俗成的间苗、留苗的标准(一步,指两脚各迈一下,即5尺的样子)。还有的作物,既不喜欢过密,又不能过稀,于是,间苗时只能用手一棵一棵地将不用的苗拔去,这样间苗,去弱留壮,间出的苗分布均匀,更有利于作物的丰收,例如线麻、蔬菜等。只是这种间苗法过于费事、费时,只适合种得不太多的小地块儿。
  2.耪地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耪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措施。耪地的作用,一是松土,二是锄去杂草。干旱时,耪地有利于保持墒情;沥涝时,破开地表,又利于加快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所以农谚说,耪地可使“草死苗活地发暄”。人们从多年的亲历经验中相信,耪地肯定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耪地。有一句谚语说:“谷耪八遍没皮,麦耪八遍没‘渠’(指麦粒上的纵沟)”,是夸张地说:谷子多耪几遍长势会特好,籽粒饱满,就好像连皮儿都没有了似的;麦子多耪几遍,籽粒饱满鼓胀得连麦粒上的沟渠儿都好像没有了。所以,一般的高粱、谷子、玉米等大庄稼耪了头遍间苗定苗之后,还要再耪第二遍或第三遍。
  从春到夏,耪地是庄稼人一年中的主要活计之一。其中最累的是耪头遍间苗、定苗,人要手持小薅锄,弯腰干活儿,苗要留得准确、科学,又要把杂草刮去,虽可一手拄个小板凳,但毕竟总在弯着腰,耪一段时间,都要直起腰来缓缓腰背的疼痛。一天下来,真的是劳乏异常。耪第二遍第三遍时,虽然不用长时间地弯腰了,但是,都是数伏的天气,正值一年当中最热的时节,人在很深的庄稼地里干活,上有日头晒着,下有热土蒸着,人人都会汗流浃背,光着的上身往往还会被庄稼叶子划得一道子一道子的,真的是太累太苦了。唐朝人李绅在《悯农》诗中不是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吗?真是对农民辛苦劳作最准确的描述和对农民疾苦最深情的体察了。
  耪地,特别是耪头遍、二遍定苗清垄的时候,时间要求特别强,晚一天不如早一天,所以人们都特别着急,为了延长劳作时间,都是天蒙蒙亮就下地,连早饭也舍不得回家吃,都是由家庭妇女把早饭送到田间去,只为吃了早饭立即接着干。妇女们心疼耪地人的辛苦,都尽量把饭做得好一些,让出大力、受辛苦的亲人们心理上感受到一丝慰藉,略微减轻一点儿劳乏。日上三竿的时候,一眼望去,满地是青嫩禾苗的田间地头,放下锄头吃早饭的人们一处处,一伙伙,有的是小夫妻,小媳妇由衷地说着夸赞男人的话:“没想到你耪得这么快……”两个人说说笑笑,劳累中又透着幸福;有的是中年妇人,看着辛苦的丈夫和刚刚成年的儿子,心疼地安慰着:“别太着急,累得慌了就歇歇儿……”男人们虽劳乏而又觉得欣慰。
  3.浇水与排水
  农作物的生长,水是一项致命的要素。在农业生产落后、机械提水还形不成规模的过去,人们只能依靠“老天爷”的赐予,但是很难天遂人愿,一般还是旱涝频仍。
  为了生活,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收成,人们想尽了一切可行的办法,与旱涝天灾进行了抗争,于是,旱时浇水,涝时排水,就成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人们又一项主要管理措施。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农家独立或合伙打了一些水井,作物缺水了,便可以汲水浇地。
  大约在清末民初,出现了一种铁制的水车,它由一大一小两个铁制的齿轮、铁架和一串长方形铁斗组成。大齿轮平装在铁架上,跟大齿轮相咬合的较小的立齿轮,连着同轴的环形铁架,环形铁架上绕着一串长1尺、宽5寸、深5寸的铁斗子。大齿轮上安有一根长木,木端拴牲口牵引,或由两三个人来推动,齿轮的转动带动铁斗将一斗斗清水提上来,倒入下面接水的铁簸箕里,井水便可哗哗地流入龙沟浇地润田了,因为水车的提水是连续不停地提水,所以浇地的能力大大提高,水车已能解决大田浇水的问题了,这是浇水的一大进步。
  20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一种比较轻便的水车,它是由一个铁架、两个不大的齿轮、一根3寸铁管和一根带橡皮皮钱儿的铁链组成的。铁管儿深入井水,绕齿轮的铁链穿过铁管儿,当上部平装的齿轮被牵动后,铁链从水管中上提,井水便被连续不断地提上来了。这种新型的水车,比铁斗式水车省力,一个人都可以轻松地推动它浇地。
  当水泵出现之后,水车便逐渐被淘汰了。
  水泵的提水能力远远高于水车,它的动力不再是人力和畜力,而是燃煤、柴油和电力。20世纪50年代后期,先有了一种“锅驼机”(燃煤的蒸汽机)来带动水泵抽水浇地。不久,当农村通电之后,水泵提水便用电作动力了。有些不通电的地块儿,使用柴油机作动力。
  跟浇地抗旱相反,宁河县境还有大量的低洼地,“九河下梢,十年九涝”,一遇雨水大时,排水就成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件大事,而过去低洼地的涝灾竟比旱灾的发生比例还大。为了利于排水,人们在决定禾垄走向时,都是正对着便于排水的方向,例如西高东低的地块儿,就种东西垄,北高南低的地块儿,就种南北垄。凡低洼地,两户人家之间,人们都会各自舍出一条地,在两家中间挖出一条上口宽约三尺的湟沟,用以排水,这样,一家一家的地块就成了一块一块的台田,雨水大时,首先就会流入湟沟,再由湟沟排入临近的河道中,庄稼就不会被淹了,虽然湟沟占用了一些土地,但却保证了庄稼不致受涝灾之苦,使收成有了一定的保障。
  有的家庭人口多,土地少,不舍得占地挖固定的湟沟,所以雨大时,只得临时在庄稼地里挖沟排水以泄洪。
  4.积肥与施肥
  早年间中国没有化学肥料,种庄稼所用的粪肥只有人粪尿、猪圈的圈肥、牲口棚的槽厩粪、河坑中的黑泥、夏秋季节临时耪草压成的绿肥和用柴草压成的黄肥等有机肥料。
  积肥:人们都知道粪肥的增产作用,有一句俗语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所以千百年来家家都十分注意积攒粪肥。人粪尿分别存储,人粪晒干后作底肥,随种子一起下地。人尿会担到菜地,作为追肥。人们养猪、养羊,除了育肥后食用或变卖生财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攒粪”,猪圈的圈肥,羊圈的羊粪,还有牲口棚的“槽厩粪”,都是作底肥肥田的上好肥料。正是为了取得猪圈的圈肥、羊圈的羊粪和牲口棚的“槽厩粪”,家家每年都会从野外的田地中运回家很多黄土,堆在村边或宅院的一角,准备一年中垫圈用。
  追肥:庄稼的生长过程中,施用追肥,增产作用很大,所以家家都不会疏忽。特别是玉米,因为播种时正值麦收后的大忙时节,大多没工夫晒粪,所以多是“白耧儿”耩上的,施用追肥尤其显得必要。追肥多是猪圈的圈肥和炕坯的“混合”肥。人们都是在麦收前后,一边起猪圈,一边儿把火炕拆掉,将炕坯跟圈肥混放在一起,两相叠加,让泥泥水水的圈肥把炕坯泅湿,然后再“捣粪”,把炕坯跟圈肥混合捣碎后,运往田间,给庄稼追肥。
  菜地家家都不多,所以追肥相对就容易。不管是圈肥还是人粪尿,随时就可以担到菜地去了。但种烟草(大叶烟)、栽白菜,人们也会施用圈肥、炕坯作底肥或追肥。特别是烟草,据说,施用了炕坯肥料的烟草,抽起来劲儿特别大,都是一些烟瘾过大的人们自己精心培植的“精品”。
  用作追肥的,除了圈肥、炕坯,还有羊粪、槽厩粪等粗肥。也有用黑豆、花生麻衬、棉籽儿麻衬,甚至芝麻油渣等细肥作追肥的,这些细肥作追肥,用量小,肥效高,只是用得起的人家并不多。
  5.整枝、掐尖儿与擗叶子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有的还需要整枝掐尖儿,比如棉花。当棉株长到一尺左右,先要将植株下部的干叶子捋去,叫“捋脚叶”,再长高,还要掐顶尖儿,不让棉株疯长。接下来,还要掰掉不能结果的疯杈儿。棉花生虫的几率也是相当高的,其中最常见的是棉蚜虫、红蜘蛛和棉蛉虫,所以人们要多次为棉花打农药,以杀虫保苗,在棉花的生长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人们的多方精心照管。
  还有瓜类,例如西瓜、甜瓜、菜瓜、黄瓜、倭瓜、西葫芦、金瓜等,都要适当地“拿疯杈儿”,有的也要打顶尖儿。
  特别是高粱,它跟其他大庄稼不同,当它秀穗、扬花后晒粒儿的阶段,人们都要把中部往下的高粱叶子擗下来。老农说,给高粱擗叶子主要是为了防风、抗倒伏,因为高粱叶子太密,一遇大风吹倒,就会大大减产。高粱叶子还是上好的牲口饲料,这也是给牲口备的一份“细粮”。
  六、收获
  1.钢场
  钢场,就是把准备打场用的一块地方,通过碾轧,使之平实变硬,这是农家夏秋两季必做的一项收获前的准备工作。
  地多的人家,都是选自家的一块离家近又紧挨道路车辆进出方便的地头做场,而一般人家则多是在自家的宅院中。
  钢场,首先要把场地浅浅地刨开,把土块儿捣碎,用铁耙搂平,有的人家特讲究,还会拉着放倒的板凳把地面刮得更平,然后泼上水,铺上一层滑秸,再用碌碡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地碾轧,直至潮湿的地面平整、光滑、结实、梆硬了为止。轧过之后,把滑秸挑走,扫净,晾晒几天,干透了,就是一块可心、好用的麦场或秋场了。场在村外的,还会在场边儿盖一间看场用的土坯墙的小屋子。
  2.麦收
  宁河早年主要种植冬小麦。经过春季的浇灌、锄耪与期盼,到了芒种节,麦子变黄了,就该收获了,到了这个时节,麦子成熟得特别快,人们常说:“麦熟一晌。”人们凭多年的生产经验,都知道收麦子恰到好处的时间是“七成熟,八成得”,也就是现代农业科技人员所提倡的“蜡熟期”,这个火候收获的麦子,产量最高,磨出的面粉质量也最好。
  传统上,宁河人收麦都是“拔麦”。一手揽住一把麦子的上部,另一手握着麦棵的中部,用力拔下,抬脚摔去麦根的泥土,再擗成两束,把麦穗部分拧在一起,打成“腰儿”,放在地上,然后把再拔的麦子一把一把地放在腰儿上,当拔到足够一捆的时候捆上,这捆好的麦捆儿叫“麦头”。一般的,拔麦都是两个人为一组,一个人在前边“打腰儿”,另一个人在后边“拾腰儿(打捆儿)”。因为过去的麦子都是用“尺二耧”耩的,行距大,密度小;又浇不上水,都是靠天收,所以,稀稀拉拉,一般也就一尺多高,细细的秆儿,顶端“举”着一只长约一寸左右的小穗儿。这样的麦子,两个人一组,一天能拔四五亩,甚至七八亩。
  拔完之后,有车的人家用车拉,没车的人家用小车推或毛驴驮,运到场里。
  下一道工序是铡麦头,人们用铡刀从麦头的“腰儿”下边铡断,麦根儿堆在场边,是烧火做饭的好柴禾,麦头散开摊在场里晾晒。经过一两天烈日的曝晒,便可以轧场了。
  晒得干透的麦穗儿,经过用碌碡一圈儿一圈儿反复地碾轧,麦粒儿就脱落了。其间还要用木杈不断地翻挑,以期全部碾得到。当麦秆儿轧得光滑起亮成了“滑秸”,麦粒儿就全下来了,这时,把滑秸挑走垛成垛保存,场上只剩下麦糠和麦粒儿,就要堆起来把场扫净,由有经验的“把势”来扬场。这时由一人用木锨给他布簸箕,“把势”就用力地将簸箕中的麦粒和麦糠一起扬出去,麦粒儿落在了远处,而麦糠则借助风力落在了近处,粮和糠便自然分明,但扬场很要功夫,不会扬的根本弄不了。扬场之后,再经过大扫帚轻轻地漫一漫,麦粒儿便干干净净,可以起堆了。也有用扇车“过”场的,用扇车不要什么技术,只要用力均匀,转速始终如一,便可让麦粒从下边流出,让麦糠飞向扇车的口外。
  人民公社化之后,各生产队的机井逐年增多,水利条件大为改善,化肥也跟上来了,于是,小麦的播种密度逐年加大,先改成了9寸耧,后来又用播种机播种,行距成了6寸,行距小了,播种量大了,麦子的长势却越来越好,行密、秸壮、秆粗、株高、穗大,再用手拔已不可能,谁都承受不了了,于是,普遍改成了割麦。但打麦场上,仍是轧场、扬场或过扇车,家家都得等着会计点名、专人过秤,按“人七劳三”的计算方法来分麦子。
  20世纪70年代,有不少生产队购买了打麦机,便不再轧场和扬场、过扇车了。20世纪90年代起,小麦联合收割机逐渐普及开来,割麦的机器包揽了,于是,人们只须带上口袋,开上机动三轮田边上等着装车运粮就行了。麦子的产量越来越高了,劳动强度却越来越小了,这是科技进步、时代演变的结果。
  3.秋收
  秋天到了,庄稼便先后成熟。最先成熟的是玉米、高粱、稻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宁河农家水稻多,割下的稻谷运回场上,家家都是一垛一垛的。这时人们就要在场上打稻脱谷了,早年是用人力脱谷农具脱谷,到了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机械化脱谷,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高粱熟了,锛倒后,用“爪镰”把穗儿“搴”下来。有的并不锛,而是一手把高粱穗儿拽过来,一手用“爪镰”或“钐镰”把高粱穗儿搴下来,高粱秸风干后再锛。高粱穗运到场里,晾晒干了,或摔打,或碾轧,把高粱粒儿脱下来。
  豆子,不管是黄豆、黑豆、绿豆、小豆还是豇豆,割下来,运回场上,晒干之后,都是用杈拍,震开荚果,脱出籽粒。
  玉米成熟后,先锛倒,再把一个个玉米棒子掰下来,装车运回家,到了晚上,一家人再聚在一起,把棒子的外皮剥下来。有的人家,嫌回家再剥太麻烦,就在地里先剥后掰,但这样收玉米在地里用的时间要多得多。
  棉花的棉絮开放了,人们都是在腰间挎个包袱去采摘。从入秋到秋末,要采摘五六次,直到入冬打了棉柴,冬季还要在家中从棉柴上采摘残余的棉花呢。
  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在快乐中,忙碌着,劳累着,享受着。
  (本章撰稿:孙万义 薄连岭 谷秋生)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