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儿渴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125
颗粒名称: 六儿渴了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
页码: 365-366
摘要: 《六儿渴了》是由刘志芹所整理的一个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六儿”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经历了艰苦的逃荒旅程。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的汉子,帮助他们度过了难关,并最终留在了梁城。此后,他们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小的村庄,取名为“六儿渴庄”。而这个名字几经讹变,成为了今天的牛口庄。
关键词: 宁河县 民间文学 故事

内容

在蜿蜒似羊肠的小道上,有一个山东汉子,推着一辆独轮小车,每走一步,小车发出吱吜、吱吜的叫声,好像不堪忍受沉重的负载,发出痛苦的呻吟。
  车上斜跨着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怀里紧紧揽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另一面绑着芦苇、被褥、锅碗、破衣烂衫之类。他们是逃荒离了家乡,沿途讨饭来到这里。
  骄阳似火。那推车的汉子,光着脊梁,不时挥抹脸上流下的汗水。那孩子脸色煞白,沁着冷汗,紧闭双眼,嘴角边长满了水疱。“六儿、六儿,”那妇人抱着孩子低声呼唤。
  “六儿”是他们的独子,因为生了6胎,才站住这么一个,所以取名叫“六儿”。叫了两声,孩子没有答应,接着又“六儿!六儿!”使劲喊了两声,孩子还是没有反应,妇人慌了手脚。
  “他爹!快停车!这孩子不好了!”
  汉子把车刹住,看这孩子已经不省人事了。夫妻俩喊了几声,不见动静,妇人急得痛哭起来。那汉子把路旁的蓬蒿砍倒一片,支起破席,搭了个凉棚,招呼妻子。那妇人止住眼泪,抱着孩子过来,把孩子安放在地下躺着。可是这里荒无人烟,没处给孩子讨口稀饭喝。过了一会儿,孩子的嘴蠕动了一下,汉子说:“这孩子,看来是太干渴了,我去给他弄点水来。”就拿了一个小盆,找个积水的洼坑,舀了些水来,慢慢滴到孩子的嘴里。喂了大半碗的时候,孩子的头转动了,又微微睁了一下眼睛,夫妻俩大喜,“原来孩子太渴了!”两人一齐惊叫起来,接着又给他喝了一大碗,孩子才渐渐苏醒过来,这时天已不早,孩子虽然好了,可还虚弱,不能继续赶路。一家三口就在这野地里住下了。
  第二天早晨起来,打火做饭的时候,向东望去,影影绰绰几里外似乎有个村庄。那汉子说:“你们娘俩等着,我去看看,如有人家也好讨些吃的。”拿起讨饭的家伙向东走去。
  走了一程,远远望见,前面原来是个大去处,到了跟前一打听,才知这地方叫“梁城”(今宁河镇),这里人烟辐辏,集市繁荣,果然是个好地方。在这里讨饭也容易,不消半天把家伙都要满了,他高高兴兴走了回来,把今天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告诉妻子。妻子自然也很高兴就对他说:“你看我们逃荒在外,要逃到哪天?哪个地方才是个头哩?这地方这么好,我们就留在这里吧!”丈夫说:“我也有这个意思。这里土地肥沃,开几片荒地,不愁我们吃喝,我们就这样定了吧。”
  他带领妻儿一起动手,选块高地,先盖起一间草房,有了住处就开荒种地。当年获得丰收,粮食满囤,再不用去沿街讨要,过上饱暖生活。第二年又养了猪羊、鸡鸭,里里外外像个庄户人家。又有逃荒的路过这里,停下歇脚,看见他们一家混得挺好,就也留了下来。这样,今年留几户,明年留几户,逐渐积聚成了个村庄。
  这年秋收完毕,闲暇无事,几个有年纪的人聚在一起闲聊天。有人提议说:“我们现在已经是个不小的村子了,可是连个庄名还没有,我们何不给我们这个村子取个名字呢!”
  大家一致赞成说:“这个主意好,我们都想想取个什么名儿好呢?”于是你一句,我一句取了有十来个,有的说:“吉祥。”有的说:“叫来福。”结果都认为不佳。最后,还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汉子说:“我们今天能过上这样幸福的日子,应该想一想是什么原因把我们留在这里。当初就是因为我们的‘六儿’渴了。就叫‘六儿渴了’吧!”大家一致称赞这个名字取得好,从此这“六儿渴庄”就传开了。
  这庄名几经讹变,即今天的牛口庄。据说在这演变过程中还有别的传说,不过已与这个故事无关了。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志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