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匣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075
颗粒名称: 石匣的传说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
页码: 296-297
摘要: 《石匣的传说》是由张伯钧所讲述的一个民间传说,讲述了袁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官员,担任宝坻知县,后升为兵部主事。他在宁河县治理有方,受到百姓爱戴。某日,他发现一个石匣,里面藏有天书,从此闭门修炼,最终成仙。三百年后,陈家楼的渔船漂流至一海岛上,遇到一位道长。道长告诉他们自己是袁黄,并给了他们一把拂尘,让他们扔进海里。
关键词: 宁河县 民间文学 传说

内容

大明万历年间,宁河县有一任县令,此人姓袁,名黄,号了凡。这位大人满腹经纶,为官清正,爱民如子,为地方办了不少好事,深得百姓爱戴,他在任几载,把宁河县域治理得真是海晏河清,民安业乐。有一天,地方乡报到衙门呈报说:芦台镇西小河边苇塘里发现一个石匣,形状如房屋,上刻脊瓦,下刻门窗,门前刻花木,门旁刻坐兽,乡间有十几位好事者要把石匣打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是徒劳。惹得镇上人们议论纷纷。袁大人听说此事也觉得十分蹊跷。过了几日袁大人闲暇无事,来到芦台镇上,亲自勘察石匣。等他来到近前,忽然刮起一阵大风,一个好端端的石匣一下子把上盖翻落下来。但见石匣里面有一张书柬,上写:“要想石匣开,还得袁了凡来。”下面还有三卷书,一卷顺风飞起,不知去向;一卷飘落地上,也无影无踪了。袁了凡急忙上前,把石匣里还存留的一卷抓到手中,紧握不放。袁大人把书带回衙门中仔细观览,原来这是一卷度人成仙得道的天书。袁大人从此便潜心研读,闭门修炼。后来,不知何时袁大人忽然不知去向。人们认为他是成仙去了,因为深深怀念这位清正廉明的袁大人,便把他留下的朝靴装在一个破木匣子里,高高挂在芦台中街的二道阁上,让过往的行人瞻仰。石匣从此便在芦苇塘里埋了数百年之久。那时候,芦台镇常常洪水为患,说也奇怪,无论水有多大,那石匣总是有一部分露在水面上,成了芦台迷人的一景。
  一晃三百多年过去了,清道光年间,芦台镇西头陈家楼陈御史家养了一条渔船,在海上遭遇了大风,漂流了半个月搁浅在一个无名的海岛上,船上的渔夫在岛上寻找吃食,发现了一座道观,观内的住持是一个鹤发童颜的道长,给了他们不少淡水和食品。当道长得知他们是从宁河流落到这里的,便十分高兴地说:“当年我也在宁河县,你们听老人们提到的袁了凡,那就是我。这里离宁河太远了,路上还有险阻,回去时带上我的拂尘,它会给你们带路的,到了家乡,你们把它扔到海里就行了。”
  在回归的路上,他们把拂尘挂在桅杆上,渔船一路顺风,没有几天,便到了家乡。人们便遵照他的嘱咐,把拂尘往海里一放,拂尘顿时化作一条青龙,驾海飞腾,转眼不知去向。老人们听说此事,都惊叹不已,说:“袁大人得了天书,确实得道成仙了。”
  (注:袁黄,明浙江嘉善人。子坤仪,号了凡,万历进士。宝坻知县,(当时宁河县属宝坻)后升兵部主事,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有所涉猎。曾用“功过格”记录“善恶”,扩大朱程学事物影响。著《两行斋集》、《黄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袁符凡鉴》等。)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伯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