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072
颗粒名称: 天尊阁
分类号: I277.3
页数: 3
页码: 291-293
摘要: 《天尊阁》是由刘庆义所讲述,闻言斋整理的一个民间传说,讲述了明朝燕王朱棣统治时期,在冀东平原修建了天尊阁,以压制“真龙天子”的出现。天尊阁高三层,纵贯三层楼板,外观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内部塑像包括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等,红漆隔扇门窗更增加了建筑的壮观和神采。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丰台地区逐渐繁荣起来,天尊阁也经过了大修和重绘。现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已成为当地的一处文化名胜。
关键词: 宁河县 民间文学 传说

内容

传说明朝燕王朱棣登基后,于永乐二年(1404)置天津卫,永乐四年由刘伯温陪王伴驾到冀东平原巡视,当时冀东还是一片荒草野坡,村落稀疏,称为八百里旱海。他们来到丰台地区,纵目眺望,北面莽莽燕山隐隐可见,东、西、南面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道道河流像条条银龙,从北向南,扇面似的逶迤奔来,在这里跟蓟运河汇集一处,汹涌入海。刘伯温看罢大吃一惊,连忙奏道:“启禀万岁,此地是块凤地,将来要生真龙天子!”朱棣一听,自己刚刚即位,怎么允许再出一个“真龙天子”?忙问:“爱卿可有什么办法不让他出世吗?”刘伯温低头想了想说:“那只有在这里修建一座永久的镇物,压住凤头!”朱棣说:“好,就依爱卿。你在这里给朕修建一座永久的镇物,必须修得牢固!”于是,刘伯温就召集天下的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在宁河县东丰台修建了这座天尊阁。
  天尊阁高17.4米,共三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明间和次间共用8根十二米多长的大木通柱,纵贯三层楼板,直达阁顶五架梁下;通柱外又辅以檐柱、山柱和廊柱,并且与三层纵贯的梁柱和两层楼板、龙骨构成了一组完整的木框架。此外,木架节点的斗拱、榫卯结构和地基中的柏木桩,也加固了构件;它的“九脊歇山”的屋顶,既有优美的艺术形象,独特的民族风格,同时也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加强了柱子的稳定性,使整个楼阁形成了统一的牢固的整体。
  三层楼阁里,原来都有塑像。第一层为天尊阁,塑有玉清元始天尊,坐下是一头占四间屋大的九头狮子吼;第二层为王母殿,塑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左面是四个骑着异兽的仙童,右面是四个骑着珍禽的仙女;第三层为紫薇殿,塑有太清太上老君,身边的四个站班也都栩栩如生。三层楼阁都是红漆隔扇的门窗,正脊、垂脊、岔脊上有形态各异的“吻兽”,使整个建筑更加壮观,更富有神采。
  随着天尊阁的出现,东丰台地区也逐渐繁荣起来了,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全县已有24个镇,九百九十八个半村,东丰台为第一镇。
  天尊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大修,咸丰八年彩绘重修,民国初年,拆除阁内塑像,改为学校,阁楼建筑至今完好。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庆义
责任者
闻言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