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齐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055
颗粒名称: 天齐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254-2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齐庙是一座道观,坐落在芦台中街中部路北。芦台“药王庙园子”的南端,西傍西小河,南向杨花庄,坐北朝南,占地约五亩。山门无殿,也无石狮幡杆,庙门为一小门楼。庙内有一空院,偏西为一正殿。
关键词: 芦台镇 天齐庙 历史

内容

天齐庙属道观,坐落在芦台中街中部路北,坐北朝南,庙场占地约四亩,其中火道与原明德路衔接。节日期间,山门前布满摊点,有押宝、抽签儿的赌摊儿;有卖包子、卖炸货、卖焖子小吃摊儿;有卖香烛、鞭炮、耍货的杂品摊儿;还有卖不不蹬儿的(小儿玩具)、拉洋片的,一应尽有,热闹非常。非节日期间,也摆满卖蔬菜的摊点。
  山门只中间一门楼,门额无匾,门外有幡杆两根,石狮两座。院内非常宽敞。入山门即可望见第一层殿,殿内供奉坐姿神像两尊。东为火德真君,俗称“火神”,他赤发红颜,束发顶冠,额间多一只立目,身着赤金甲,手捧火球,威风凛凛;西为关圣帝君,他红脸美髯,蚕眉凤目,头戴软巾,身披绿袍,神态凝重威严。殿中央为去二殿的通道,该殿外两侧亦可与二殿相通。
  二殿为正殿,殿内居中为一立屏神龛,龛中供奉天齐大帝像一尊。他冠冕秉圭,身披蟒袍,面呈暗色。两廊各塑立像四尊,其中两尊均头生双角,赤身裸体,胯间挂有树叶。西侧之神手搭凉棚,单腿侧立,似在巡查,此为千里眼;东侧之神半蹲侧首,一手抚耳,似在倾听,此为顺风耳。二神均面部狰狞,活灵活现。童孺过殿,往往被吓得闭目而逃。此殿东山外又有偏殿一间,为蚂蚁神殿,殿内塑一武将像,顶盔贯甲,英俊勇武,右手攥一布囊,紧握囊口,似唯恐囊中蚂蚁逸出为害。每遇蝗灾,百姓均来此烧香跪拜,祈求该神显圣,保护庄稼,祛除蝗害。
  二殿之北为三殿,其殿稍矮,原供雹神一尊。据传,原来从二殿两侧可通三殿,为忌雹神与火神水火不相容而筑墙以隔之。到1942年废雹神殿而建地藏王殿,才拆墙通行。
  三殿两侧各有两间耳房,西耳房为居士林办公处(后迁址白衣庵);东耳房收养孤寡老人约十数人,为养老所。该所贴东院墙近二殿处,设一小门胡同。
  据说天齐大帝为《封神演义》中之黄飞虎元帅,封为东岳大帝,主管东岳泰山。
  该庙始建年代不详,庙中无道人。每年旧历正月二十九日,俗称九时为天齐庙会,亦称火神庙会,开庙祭祀;旧历六月二十四日,为火神生日,亦开庙祭祀一天。
  该庙居镇中繁华之地,又直通火车站,加上前院宽敞,为灾年舍粥场地。舍粥系当地士绅筹办,他们在重灾之年,自己解囊并四方募捐以成其事。入冬后,于庙门前贴出舍粥通告,镇内及近村饥民闻讯而至。其时,在庙内东半院架起四口大锅,熬小米粥入缸。粥很稠,舀起一勺,浓而不溢。吃粥人破衣烂衫,腰系草绳,一手擎饭碗,一手拿咸菜,萎缩佝偻,列队于缸前。有人专管盛粥,一次一勺,吃完再添,直至舍完。据称此举使灾民存活甚众。
  为表彰此一善事,1942年曾立碑于天齐庙门东墙下。此碑现存县文化馆。天齐庙1976年地震前曾为县工人俱乐部和县文化馆(从关帝庙迁此)。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芦台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