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050
颗粒名称: 关帝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244-2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关帝庙的历史、建筑、仪式等,包括庙门、山门、正殿、神龛、壁画等。还介绍了关帝出巡的盛典,包括队伍的组成和行进路线,以及出巡的仪式和结束。最后提到了一段故事,关于枣红马惊疯后失踪的事情,还介绍了与之相关的歇后语。
关键词: 芦台镇 关帝庙 历史

内容

关帝庙坐落在芦台中街西阁外,坐北朝南,门前香火道直通南街。该庙供奉的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关羽,字云长,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忠义参天、勇武盖世、光明磊落、威武不屈的大英雄,被奉为做人楷模,与孔子齐名,称为“武圣人”。据说是唐封帝、清封佛,一人兼有帝、佛双重身份。俗称关公,或称关帝爷、关老爷,故此庙亦称老爷庙。
  关帝庙与天仙宫共占一院,但庙门各开。关帝庙在西,天仙宫在东,两庙间没有分割的院墙。
  关帝庙沿街有山门一座,门外设幡杆两根。每逢节日,吊起长方形幡,东面幡上书“协天大帝”,西面幡上书“护国明王佛”。庙门额横悬匾额一块,蓝地金字,书“亘古一人”四个大字,字体挺秀刚劲。山门门殿中间为进庙通道,两廊各设三尺多高的木栅,栅内塑马童牵马像,东栅内为枣红马,西栅内为白马。山门殿经甬道直通正殿。殿门两侧有对联一副,上联为:“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下联为:“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也曾用过“日思桃园三结义,夜读春秋一部书”的对联);横批为:“正气千秋”。殿内居中为一神龛,内塑关公坐像一尊,冠冕秉圭,目光凝重,神态威严。像前立“关圣帝君之位”牌。神龛两侧,东供赤面黑须绿袍玉带的关帝坐像,背后墙上有“汉圣”两个大字;西供关帝坐姿藤像,与真人大小相仿,上涂金色油彩,背后墙上写有“清佛”二字。殿内一侧设有木架,其上放有铁铸青龙偃月刀一口,有说重180斤,有说重130斤,也有说重八十多斤的。当时力大的人,可以持刀舞动。殿内两厢塑立身神像四尊,分别是手持大刀的周仓,手托金印的关平以及关兴与廖化。殿内山墙绘有壁画,内容为《三国演义》的故事。
  在靠近天仙宫的界边,有一棵浓荫蔽日的参天古槐,给关帝庙增添了肃穆的气氛。
  关帝庙西围墙有一角门,出门即为南北走向的胡同,可通北街的慈善堂。
  每年一次的“关帝出巡”为祭祀关帝的盛典,也是芦台的一大盛事。
  据说旧历五月十三是关帝生日,也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传说这一天不管大小总要下雨,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该日即为关帝出巡日,也叫“春秋会”。
  芦台北街码头街南口东有一户姓靳,其庭院坐北朝南,即赴台著名女作家罗兰故居。她家原经营粮食,当时称斗行,商号叫“聚泰”。该户对关帝崇敬笃诚,每年一次的关帝出巡,就是由聚泰号操办。为此,专养一匹枣红马,这马既不拉车,也不种地,只在关帝出巡那天使用。此外,该户还备有出巡执事多种。
  关帝出巡仪式十分隆重,参加巡行的队伍有百人之众,整副执事及马鞍均华丽无比,光彩照人。队伍从靳宅出发,前边锣鼓开道,随后人们抬着一座香亭,内供巨型香炉一尊,焚着锭香。香亭之后是提香炉的队伍,香炉为铜制,用铜链儿拴在杆上,一人提一盏,20人站成10对,香炉伸出队列之外,香烟缭绕,形成一种虔诚肃穆的氛围。
  接着是各副銮驾,有金瓜钺斧朝天蹬等,旗幡招展。銮驾之后为一人扮成马童,牵着那匹专供出巡的枣红马。马的后面是一巨型座亭,此亭甚重,需16人抬,亭内奉“关帝君之神位”牌。最后是乐队,法器铿锵,鼓乐喧天。
  队伍行进到关帝庙前,经过焚香、跪拜等仪式,请出关帝藤像,安坐于马背之上,两人抬起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同时,燃放鞭炮,出巡正式开始。迤逦巡行三条大街后,回到关帝庙,奉藤像复位,出巡结束。
  在出巡过程中,枣红马所负藤像并不甚重,而马却有时汗水淋漓,这也许是因为马一年不干活,外形虽壮,体质实虚。可信士弟子却解释为关帝显圣,才把马压成这样。
  关帝出行始自乾隆廿几年,而其截止则另有故事,原因也出于枣红马。清末某年(据靳氏后人回忆,时在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左右),照例出巡,行进之间,枣红马突然惊了,疯了似的向西狂奔,在西大桥附近将一人耳朵踢掉,之后过桥绝尘而去,不知下落。因为此事,也给芦台留下了一句流传至今的歇后语,叫做“聚泰的马——肥疯了”。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国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芦台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