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八、狮子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3033
颗粒名称:
八、狮子会
分类号:
J722.215
页数:
3
页码:
206-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舞狮是一种以狮子舞和武术表演为主的民间艺术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舞狮在中国广泛流传,其中宁河舞狮以其高超的技巧、高难的动作和灵活多变的造型而闻名。
关键词:
宁河县
传统舞蹈
狮子会
内容
舞狮,又称“狮子舞”、“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舞狮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舞狮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舞狮的生动描写。
宁河舞狮可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就以花会的形式在芦台、宁河、丰台、潘庄等乡镇庙会或逢年过节、重大事件等场合中演出。其中,芦台镇狮子会以其高超的技巧,高难的动作,灵活多变的造型,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狮子会的道具主要是两件狮子皮。每件狮皮为一竹架、纸糊制的狮头,连上一个布制的狮身所组成。其皮底色为黄色,并以青麻染成猩红色和翠绿色,一缕缕分别拴在两只狮子身上,两狮一红一绿,红为雌,绿为雄。在狮皮的脊背上,似骨节般地扎一溜红色的小布袋,宛如块块脊骨,在狮子的颈上,拴铜铃一串儿。狮眼内镶两只多节手电筒,在夜晚射出光亮。
每件狮皮内有前后两个演员,前演员双手擎住狮子头中的两个拉手,放在肩上支撑狮头。狮头的下颚可以上下张合,前演员下身穿狮腿花纹裤,为狮子的两前腿。而后演员头紧紧地顶住前演员的臀部,双手拉住前演员的腰带,下身也穿狮腿花纹裤为狮子的两后腿,在狮子皮的臀部脊柱上挂一块约三厘米宽、四十厘米长的木板。朝外的一头露于狮尾根处,上面固定一根小柱,小柱上拴撅着的狮尾。朝内的一头别在后面演员的腰带上,演员腰身一动,狮尾随即摇动,狮子浑身的长毛也随之抖动。狮子张口摇尾,摆头晃臀,铃声丁零作响,姿态逼真。
另有一演员,软帕包头,着彩色武生装,手执一只大绣球,绣球下衬红绿两色的彩绸,约一米来长。该绣球分为两层,内为圆形,可以转动,外为古钱形,可以抓推,便于表演。晚上,球内装有电池、灯泡儿,可闪烁发光,该演员上场,先打一套拳脚,干净利落,后挥舞绣球,引狮子出场,只见绣球上下左右摆动,两只狮子左蹿右跳,前进后退,翻身打滚,相互撕咬,千姿百态,活灵活现。
地面表演完后,加以使用道具,一大型方桌,三只高脚桌,上下共3层,底宽上窄,呈阶梯形,在上面进行高难度的表演。只见武生挥舞绣球,干净利落,扮演狮子的演员两人互相配合默契,一丝不苟,协调有序,在这三层方桌上加入一些高难度的攀爬技巧,有惊无险。伴奏乐器以锣、鼓、镲三件乐器为主。常以花点、闷点烘托气氛。
舞狮分为文派舞狮和武派舞狮,文派舞狮,以活泼可爱的顽皮形象为特点,擅长表演各种风趣喜人的动作,比如:挠痒痒、舔毛、抓耳挠腮、打滚、跳跃、戏球等等。形态细腻逼真,憨态可掬,真是惟妙惟肖。
武派舞狮技高一筹,主要特点是把武术、杂技、舞蹈动作融进舞狮中,通过狮子的跳、转、腾、扑等动作,表现狮子的动态和性格凶猛的一面,尤其是芦台镇三狮踩球的表演,惊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舞狮自古代传承至今,民间艺人都坚持着逢年过节,用舞狮来庆祝,狮子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幸福。舞狮技术精湛,融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县现代产业园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