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罐村制陶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98
颗粒名称: 一、盆罐村制陶工艺
分类号: K876.3
页数: 8
页码: 115-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河县位于华北平原东部,濒临渤海。境内有20多处古遗址和3处古城池,其中一些遗址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板桥镇盆罐村是宁河县的一个村庄,也是中国著名的手工制陶生产地之一。制陶工艺在此地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黄河泛滥后,当地的黄黏土可塑性较强,可以制作复杂造型的陶器。明代以后,盆罐村制陶吸收了当地东丰台木版年画、剪纸的艺术风格,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盆罐村工艺制陶厂成立,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祖传第18代陶艺传人韩克胜自小学习制陶技艺,他借鉴现代工艺新成果,把新技术融入传统工艺中,研究出了一千五百多个品种的仿古陶器,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别致的构思、巧妙的雕琢,备受人们欢迎。
关键词: 宁河县 盆罐村 制陶工艺

内容

宁河县位于华北平原东部,居天津市东北,濒临渤海,是“禹贡黄河”泄海流经之地。自战国以来,经济发达,村落密集,曾经是人类宜居的富庶之区。境内先后发掘出土了一批古文物遗址。其中有古遗址二十多处,古墓葬群3处,古城池3处,古窑址4处。这些古代遗址以战国时期和西汉居多。在七里海北部的张广庄、西棘坨和宁河旧城西北的谷家庄,都发掘出土了七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是石斧、石凿和鹿角等。这标志着宁河北部在六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板桥镇盆罐村隶属宁河县辖区,地处宁河县东北部,距县城芦台镇20公里,东靠河北丰南县界,西隔蓟运河与宁河镇相望,南与苗庄镇接壤,北与丰台镇毗邻,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著名的手工制陶生产地之一。2009年板桥镇盆罐村被命名为天津市民间文化特色村。
  我国的制陶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上都有记载,《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充分说明中华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制陶技术并把它用在人类生活中。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板桥镇盆罐村西1公里处挖掘出大量的夹砂红陶、灰陶,陶网坠、陶纺轮和大富牢罂戳记残片,残片成堆排放,色彩和花纹各异,说明此地是汉代生产陶器的地方。“大富”为吉祥语,“牢”为坚固,“罂”是陶罐,口小肚大,是汉代制盐官发的煮盐“牢盆”。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出土的汉代“大富牢罂”,就是榷盐官家发给煮盐灶户的煮盐器物。这些出土的各种陶器,为我们研究盆罐村制陶的始烧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因此可以推断盆罐村制陶工艺最晚出现在战国至汉代。
  到明朝永乐年间,盆罐村几乎家家户户从事手工制陶工艺,约有制陶作坊八十多家,全村人世代以制陶业为生,盆罐村也因此而得名。
  盆罐村制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黏土,即黄河泛滥沉积下的黄色黏土。据《宁河县志》中记载:“约四千年前,全新世海侵结束,海面降低,海岸线向后退缩。宁河地区北部逐渐成陆,地层叠压显示出上覆黄土的年代,晚于距今三千七百年至三千九百年间(牡蛎堆积),早于春秋晚期(古文化遗址)。这层黄土为黄河淤泥堆积。”当地制陶艺人介绍,黄黏土有软硬之分,黄河泛滥之前的黄黏土性硬,只能做泥盆、盘等简单造型的陶器,黄河泛滥以后波及到的地方,沉积的黏土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复杂造型的陶器。明代以后,盆罐村制陶在装饰技法和纹饰上吸收了当地东丰台木版年画、剪纸的艺术风格,出现了刻划、剔花工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此时的盆罐村制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基础上,受当地评戏和皮影戏艺术的影响,在纹饰的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体裁的人物场景画,在装饰技法上刻、划、剔花工艺较前普及;解放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第16代陶艺传人韩穗树组建陶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更名为盆罐村工艺制陶厂。这时期陶器器形品种较之更加丰富,表现内容多种多样:如碗、罐、面盆、饭盆、脸盆、香炉、首饰盒、花瓶、花盆、随葬品下水罐、建房用炯囱等,其造型较前有所不同,更多从生活实用出发,设计新颖巧妙,讲求实效,且更具美感。产品销往华北、东北各地。
  20世纪70年代,祖传第18代陶艺传人韩克胜自小受祖辈的熏陶,从13岁开始,就和父亲韩庆仲学习制陶技艺,他当时虽年幼,但陶艺制作水平不凡,已显露出他的聪明和智慧。1992年在祖传制陶工艺的基础上,他借鉴现代工艺新成果,把新技术融入传统工艺中,终于把一件件独具风格、古香古色的精美仿古陶器研究出来,制作各种仿古陶器多达一千五百多个品种,每当人们观赏他设计制作的仿古陶作品时,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技艺,别致的构思,巧妙的雕琢,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韩克胜仿古陶器的艺术形成,既是来自于民间,也同时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欢迎,因此,形成了具有自己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和带有鲜明地方特点的艺术。这是韩克胜向多方学习的结果。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他还研究制作了仿金银器作品,从而使祖先制陶工艺的表现力进一步拓展,也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品销往中东及欧美各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区。目前在国外已有4家专门销售仿古陶艺术品的办事处,既展示了宁河民间艺术的风采,又增进了各地区人们的友谊,为传统文化争得了荣誉。
  2001年3月,民间艺人韩克胜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数量最多的仿古陶制品之最”的称号。成为天津制陶工艺享有此殊荣的第一人。2001年天津电视台在“看天津”栏目做了专题报道。
  2008年,民间艺人韩克胜制作的陶器作品《天使》,荣获“天津移动杯”情系奥运网络大赛金奖。韩克胜现任天津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天津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2009年,板桥镇盆罐村手工制陶技艺被天津市政府批准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11月,在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韩克胜的陶艺作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浓郁的天津民俗文化特色;为天津展团荣获本届文博会最佳组织奖和最佳展示奖做出了贡献。2012年9月,参加了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同年10月,韩克胜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2013年5月韩克胜参加了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受到海内外客商的欢迎。展会期间,韩克胜制作的陶器作品与北京、中国台北以及美国达拉斯等地签署了采购合同,成为中外市场上的抢手货。
  盆罐制陶工艺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曾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一直是盆罐村村民的经济支柱,它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富有实用和艺术鉴赏上的双重特色。它的文化内涵,为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考古学以及宁河地方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盆罐村人,世世代代以制陶为生,其制陶技艺远近闻名,受到多家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人民日报》、《今晚报》、《文化报》以及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都相继给予全方位的报道,2013年5月,“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天津市地方文化特色资源”“非遗”摄制组,将盆罐村制陶工艺拍摄成“非遗”文化专题片,在国家文化部专题网站上进行公益性的传播,在国内国外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板桥镇盆罐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