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居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88
颗粒名称: 三、居住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4
页码: 73-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不同类型的房屋和建筑材料,如窗户风格和屋顶结构,是非常有趣的。另外,了解房屋建设背后的禁忌和迷信,例如认为某些树木不应种植在房屋附近,也是很有意思的。
关键词: 宁河 居住 消费习俗

内容

1.民居
  清代到民国时期,宁河县的民居按使用的建筑材料划分:有窝棚(窝铺)、灰房、土坯房、砖瓦房等。
  窝棚,也称“窝铺”,是在乡村地头或场院边为看守者建造的临时居所。也是贫民的住所,窝棚多用树枝或芦苇扎成三四寸圆的把子做成半圆形的支架,上铺一层苇薄帘或秫秸,为御寒,在外面抹一层草泥,两侧一头封死,一头开门。
  灰房,是在草泥房(或土坯房)的基础上,将屋顶和墙身用青灰罩面,即抹上青灰加白麻刀的灰。这就是灰房。
  土坯房,旧时普通家庭多以土坯盖房。建筑的房舍多为坐北朝南的三间正房,院内有东厢房或西厢房,或同时拥有东、西厢房,建筑材料多以土坯盖房。土坯都是人工用一块块脱坯做出的,即用铡刀把麦秸秆铡成两寸长再搅拌入泥土中浇水和泥,和好的泥放入木制模具框套里,(模子)填严实后,将木头框套拿出,泥干后,便成为土坯,这种脱坯技术一直被广泛使用。建房木料多为圆杂木,但忌讳用桑、枣、杜、梨、槐木盖房,民俗有“桑、枣、杜、梨、槐不进阴阳宅”之说。房顶是以高粱秸秆或芦苇扎成三四寸圆的把子,抹上两遍泥,待泥干后,再铺上五六寸厚的高粱秸秆或芦苇,再抹上两遍泥。以后,每年春季,都要抹上一遍泥。俗语有“春泥房,秋泥墙”之说,有富裕人家盖大坯幢腰的房。房基础用两层石头三层砖或三层石头七层砖,中间用土坯,房顶用瓦铺顶,谓之“大坯幢腰”或称“穿鞋戴帽”房。
  三间正房的建筑规格是东西屋各筑火炕,中间屋筑锅台(当地叫锅腔子)灶与炕相连,做饭兼取暖。寒冬季节扒草木灰入盆放室内增温。当地人讲究“七行(读“性”)锅台八行炕”,是说砌锅台(砖灶)码七层砖、砌炕帮要八层,高了矮了烧火都不旺,炕也不容易热。灶王爷龛既挂在锅台上端,每日“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
  民居的屋门在前檐墙正中。前檐两侧的窗户,下面是短墙,约一米高,短墙上台砌一层砖,谓之“窗户台”,简称“窗台”,窗台上面安置窗户。旧时,窗户多为木格窗,为了隔离冷风和灰尘,人们就在窗棂木格上裱一层高丽纸,中间留一个小方型的格儿,俗称“窗户眼儿”。到中国能自制玻璃后,木格窗上与下一分为二:下部是三块大玻璃,上部仍是木格纸窗。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的村民家的窗户改为下部是三块大玻璃,上部为四扇玻璃窗,当地叫“三老四少”窗户。当地屋门也有特色——院门外都附设“风门子”。居室有上、下房之分,长者住上房(东屋),不能住厢房,民间有“长辈住厢房,不孝的儿郎”的俗话,幼者住下房(西屋)。一家人同住三间房者众。
  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还能在乡村见到这种土坯房。土坯房在旧时之所以比较普遍,是因为宁河县地下水比较浅,含碱量高,房基极易碱化,以坯代砖,防碱性能良好,保温性能亦佳。
  砖瓦房,真正高级房是墙身全部用砖砌,房顶全部铺瓦,即属青砖瓦顶的“砖瓦房”。
  盖房子的木料多选东北的红松、黄松,特别是椽子和檩子,讲究些的人家都要用老黄松;起墙的时候一定要“磨砖对缝”,也就是把两块青砖贴在一起,细细研磨,一直待砖的粗糙之处磨平了研细了才算合格;砌墙的时候,用糯米面加上白灰混合的浆水作嵌灰,再讲究的用油灰“磨砖对缝”,效果更是细腻平整。经济实力强大的大户人家大都享用砖瓦房。
  2.民居建筑“禁忌”
  “桑、枣、杜、梨、槐,不进阴阳宅”;忌堂门、院门正冲豁口、河流、道路等,恐有冲射,如实在避不开,亦应在适当的地点埋桩立石,锲书“泰山石敢当”等字样,以灭邪去灾;房前忌栽桑树,房后忌栽柳树;忌在庙前庙后建房,俗语“宁住庙左右,不住庙前后”;在三合式、四合式庭院内,忌厢房高于正房、前房高于后房,谓之“奴不欺主”;宅基地的形状,俗以为南北长东西狭的主吉,东西长南北狭的主凶。子午线为南北线,宜长,卯酉线为东西线,宜短。俗语有“卯酉不足,居之自如;子午不足,居之大凶”的说法。又有“当院横着长,必损少年郎”的说法。忌建房用单柁、檩子双数、椽子单数。另外,宁河县民居因多数都坐北朝南,故在宅基的地势上讲究南低北高。否则,不仅采光不好,也使主人原应具有的居高临下心理丧失殆尽。宅院忌讳呈簸箕形,即左右陪房外展,俗以为会失财。所以建左右陪房时,要注意外段向里收三分。俗以为这样可以拢财聚宝。房上檩条的摆放,要注意根梢方向。不过这方面各地要求不一,甚至恰恰相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是,晒根不晒梢,晒梢把祸招。一是,晒梢不晒根,晒根绝一门。晒梢不晒根,晒根断儿孙。后一种禁忌原由指示得更明显一些,是因檩条之“根”与家门之“根”字同音同,因恐绝户、断嗣而生出的禁忌。但从房屋的建筑规则上看,檩梢留在下面(外边)也是比较顺当的。所以这种禁忌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不过,一般说来,檩条并不曝露在外的,所以,这种禁忌的实际作用,无非是要取得建构方面的一致性,而其信仰方面的传说则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保障手段。旧时,民间房间的窗户不能做得比门更宽大。俗说:“眼不能比嘴大。”否则,日后不顺当。除自己家封闭的三合式、四合式院落外,忌讳自己的屋门对着别人家的门、窗和山墙,说是“窗户对着门,不打官司就死人”、“门对门,尽死人”等。此外,屋门和山墙也不可直冲大门,认为这会触秽门庭,招至灾祸,因而在一般四合院民居中都建有影壁,即使不建影壁,也要在山墙上装饰成影壁样式,使住宅对外具有相当的封闭性;另外,屋内的床不能对着门放,也不能对着家中有玻璃镜的衣柜或其他家具放,以避“照妖”之嫌。
  尽管旧时的择地建舍信仰中有种种迷信、不科学的俗见,但“建舍必须认真选择基地”一点,仍被今人所承认是正确的。今天人们在建房舍中已经不再相信风水先生那一套云天雾地的邪说了。但一些有通俗道理且含有部分科学成分的相关理念,仍然在实际生活中起着一定作用。同时,生活又带给人们许多新的警示,也形成了新的禁忌:例如离铁路沿线或高压电线太近的地方禁忌建房,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等等。这说明随着生活的发展,禁忌也在变化着、发展着。
  3.现代民居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房屋坐落和建筑样式,基本与民国时期相同,但建筑材料,居住条件却不断变化。1976年唐山大地震,宁河的大部分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地震后人们住在临时搭建的防震棚里,有的防震棚是把床的四角捆上竹竿,围上床单、塑料布;有的是用木棍、竹竿架起小棚子,盖上塑料布、油毡纸。灾后重建时出现大批临建房,1981年临建棚被全部拆除。
  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户,逐渐盖起砖瓦房。特点是:松木檩、玻璃窗、独门独院。有一些农户还盖起单院二层小楼房。县城芦台镇,以三层楼房为主,兼有平顶和起脊的平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4平方米。县城多睡木板床、沙发床;农村多睡火炕,也有少数人家使用木板床、沙发床,但多为年轻人或新婚夫妇所用。进入21世纪前后兴建的许多别墅式居住小区,又为现代民居建筑增添了新的色彩。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河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窝棚
相关专题
灰房
相关专题
土坯房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