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民间礼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84
颗粒名称: 七、民间礼仪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3
页码: 57-5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多种见面礼仪,包括拱手礼、作揖礼、叩拜礼、万福礼、鞠躬礼和握手礼。每种礼仪都有其不同的做法和适用场合,如拱手礼适合用于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作揖礼则适合用于庆吊场合,叩拜礼适合用于祭神、祭祖等场合,握手礼则是流行的见面礼仪,可以表达友好和鼓励等情感。同时,本文也强调了行礼时的注意事项,如忌戴手套、避免过度热情等。
关键词: 宁河县 传统节日 礼俗 葬礼

内容

1.拱手礼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民间则以男子熟人相见,抱拳拱手致意。表示恭敬。
  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您的问候。
  2.作揖礼
  旧时行礼的一种形式,也称打恭作揖。行礼时,合掌弯腰下拜,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3.叩拜礼
  叩拜礼,又称“叩头”、“叩首”、“磕头”,通行于古代,用于百姓见官、祭神、祭祖、庆吊等场合,辛亥革命时被官方废止,但民间至今仍在年节喜寿庆吊祭祀中传承。行礼时,先作揖,后双膝跪地、叩头,屈一次一叩。一般为两叩、三叩、四叩。当地流传叩头“神三、鬼四、人两个”,大礼三拜九叩,其行礼方式是作揖、跪下、三叩、起立,共往复3次。
  叩拜礼也称“跪拜礼”、“下跪”,也有在求情、求饶等场合出现。
  4.万福礼
  古代妇女行礼方式与男子有很大区别,妇女相见行礼,往往是口称“万福”。这种礼节要求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腰膝微屈3次。这种礼在宁河地区,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节、祝寿等庄重场合使用。
  5.鞠躬礼
  鞠躬,是辛亥革命后渐行的礼节。一鞠躬礼:适用于见长辈、师长、社交场合、演讲、谢幕等。行礼时身体上部向前倾斜约15~20度,随即恢复原态,只做1次。正式礼仪场合是行三礼。三鞠躬礼:又称“最敬礼”。行礼时身体上部向前下弯约90度,然后恢复原样,如此连续3次。行礼时,必须先脱帽,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鞠躬礼既可以应用在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中,也可以应用于一般的社交场合;既可应用于社会,也可应用于家庭。如下级向上级,学生向老师,晚辈向长辈行鞠躬礼表示敬意;上台演讲、演员谢幕等。另外各大商业大厦和饭店宾馆也应用鞠躬礼向宾客表示欢迎和敬意。
  6.握手礼
  握手,是辛亥革命后广泛流行的礼节。见面、分别时都可使用,以此表示友好。握手时忌戴手套,否则被认为礼貌不周。现代握手礼通常是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同时寒暄致意。握手讲究“尊者为先”的握手顺序,即应由主人、女士、长辈、身份或职位高者先伸手,客人、男士、晚辈、身份或职位低者方可与之相握。行握手礼时,不必相隔很远就伸直手臂,也不要距离太近。一般距离约一步左右,上身稍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齐并,拇指张开,双方伸出的手一握即可,不要相互攥着不放,也不要用力。若和女士握手时,不要满手掌相触,而是轻握女士手指部位即可。
  握手礼还可表示向对方进行鼓励、赞扬、致歉等。正确的握手方法是:时间宜短,要热情有力,要目视对方。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天津市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宁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诞生礼、婚礼、特殊婚姻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