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恩泽封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55
颗粒名称:
恩泽封荫
分类号:
K825.4
页数:
11
页码:
126-1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康熙皇帝给予杜立德的恩泽至高无上,他被称为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老师,加官晋爵,退休后仍受皇帝重视,去世后得到皇帝谕祭。
关键词:
宁河县
梁城
杜立德
内容
杜立德在顺治、康熙两朝为官40年,历任各部要职,在大学士内阁相位长达14年。他经历了清初立国和平定三藩的各种政治风云,官职基本是一路上升的趋势。在年过68岁高龄时,杜立德向皇帝请旨退休,结果又被皇帝留任3年,71岁告老还乡,荣归故里。都说宦海沉浮,在清初那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而杜立德为官40年,尚能洁身而退,这是一般朝臣难以做到的。
杜立德以经筵讲官的身份,可称是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老师。康熙帝对杜立德以老师相待,常在保和殿赐宴。康熙十二年(1673年),六月初九日,康熙皇帝以“荷花盛开,君臣同乐”为名,在瀛台迎薰亭宴请老臣杜立德及诸王、贝勒、大学士、学士及各部、院、司、寺、监堂官、翰林科道等官,又命诸臣登舟赏荷。清初立国时,顺治皇帝就十分器重杜立德,一再破格提拔,委以重任。康熙皇帝经常称赞他有古大臣的风度,“在朝居大学士十几年,恩泽沾渥尤隆,常赐宴,特准坐于殿堂之内,汉人大学士入殿能坐者是由立德始”。
康熙皇帝在杜立德病逝后的谕祭中,高度概括了杜立德的一生。康熙三十年(1691年)十一月十三日,皇帝遣顺天府尹刘元慧谕祭,现将原文释译如下:
原任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太子太师,加二级,谥文端、杜立德之灵。朕以国家倚重老臣,有如股肱,勤于国事,呈献良谋,则生前有爵禄之赏,而殁后受褒崇之荣,这是用以酬赐功勋典范最为隆重的了。杜立德心怀恭谨,行秉忠诚。从政初期你就尽职尽责,从未有失;官阶晋升后,更加秉公办事,勤而不怠。朕嘉奖你的功绩,故特提拔你参与机要。你能够认真地议论朝政,确定国家大计,尽心竭力献计献策,堪作居官表率。你秉公正直敢言的风度,既识大体,更识要端,以和颜悦色的仪容,从不偏激,又不苟同。才到告老退休之年,就递上辞职的呈请,表现出胸怀高雅。本希望你安度高龄,谁知抱病,突然逝世!想你多年为政,考核实功,赐谥嘉名。按惯例典章,显明恩泽,允谊祭祀。感慨而言!老臣骤去,每念昔日情怀,宠命颁来,大彰考终厚遇!乃酹酒陈肴,愿亡灵来享!
康熙皇帝的谕祭,给杜立德一生高度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朝中的地位和功绩。在职时,杜立德曾以清世祖顺治皇帝“实录”告成,赐给鞍马金币,加太子太傅。康熙皇帝曾在十九年(1680年)下旨,诏请杜立德,在瀛台赐御书一轴,行书唐诗一卷。康熙十八年(1679年),杜立德自知年事已高,主动请旨退休,没有得到批准,康熙皇帝派册封皇后副史,专门扶持杜公上朝,免行君臣大礼。他上言“赋役用一条鞭之法,既简单又方便”;“行大朝礼”让群臣能够见到皇上。这些谏言都非常切中实际的。皇帝喜欢杜公执法公平宽恕。
杜立德病故在故乡梁城之后,康熙皇帝在1700年,亲题“永言惟旧”,悬于杜氏祠堂,这四个御笔大字,表达了皇帝对其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是殁后九年的事。这四字曾让世人费解。其实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是:从康熙皇帝而言,永世记载我对这位故友发自内心的追忆。“言”在此作“记”或“志”解;“旧”当故去的朋友解。康熙皇帝把杜立德视为生前老友,其关系远比君臣关系亲密。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杜立德离开京城相府告老回乡,来到他一生钟爱的梁城之前,康熙皇帝赐给他御制诗及怡情篆章,表达对杜立德久任中枢为国事操劳的谢意之情。回乡时,皇帝特派宫中的官员和侍卫护送他到故里梁城。这在当时成了宝坻县和梁城的一大盛事,从地方官员到邻里百姓,都迎接杜阁老荣归。康熙皇帝的《御制赐大学士杜立德旋里》诗,分别载于《宝坻县志》和《宁河县志》。诗云:“十载资贤佐,劳深致太平。讦谟留紫闼,风度重丹楹。方倚盐梅略,难违邱壑情。餐芝黄绮伴,轩冕有余情。”
此诗大意如下:
十余年得到你贤良的辅佐,
功高劳苦使天下得到太平。
你的深谋远虑永远留在宫中,
你的仪容举止见重于朝中。
当国家正待对你寄用,
又难违你归隐之情。
你在家食仙芝饮清泉与羽客黄冠为伴,
更见师大夫襟怀之高洁。
清代的封荫制度,旨在对官员,按官职等级,封荫上三代直系亲属,死后封荫官阶。根据康熙初年规定,正一品官员的亲属封赠光禄大夫;从一品封赠荣禄大夫;正二品封赠资政大夫;从二品封赠通奉大夫;正三品封赠通议大夫;从三品封赠中议大夫;正四品封赠中宪大夫;从四品封赠朝议大夫;正五品封赠奉政大夫;从五品封赠奉直大夫;正六品封赠承德郎;从六品封赠儒林郎;正七品封赠文林郎,赠吏员出身者宣议郎;从七品封赠徵仕郎;正八品封赠修职郎;从八品封赠修职佐郎;正九品封赠登仕郎;从九品封赠登仕佐郎。以上是康熙朝对文职官员上三代宗亲的封赠规定,对武职官员另有规定。此外,对同胞兄弟、妻妾和子女都有具体规定。
清朝,设立的封荫、承袭、诰赠等项制度,主要用来褒扬忠臣生前功绩,以报答其对朝廷的忠心。像杜立德这样爵位与名望腾达显赫的宰相,他的光耀要留给亲族子孙,得到皇帝的封荫是必然的。可以说,康熙皇帝给予杜阁老的恩泽是至高无上的。杜氏儒风淳厚,家教严格,不允许享受封荫禄位的人败坏杜家声誉。因此他的同族亲属和子孙,没有倚仗阁老声威权势为非作歹者,受封荫的亲族,都有让人敬佩的卓行和政绩。杜立德的曾祖父杜仁,“曾孙立德贵,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内国史院大学士,配赵氏,继白氏俱赠夫人”。杜立德的祖父杜朝先,“庠生,以孙立德贵,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内国史院大学士,配李氏,侧室张氏,俱赠夫人”。杜立德的父亲杜守礼,“庠生,以子立德贵,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内国史院大学士,配张氏,继张氏,赠夫人”。
以上受封荫的是杜立德上三代的宗亲。其中杜立德之父的教子风范为乡人敬仰。他从不因儿子在朝而自恃。在杜立德任给事中,赴浙江任主考时,他父亲写信嘱咐他:愿你小心谨慎地从事君国事业,也就是你尽孝于双亲了。当杜立德任刑部侍郎时,杜守礼每次到京城探望儿子,都要给父亲换上好的衣服,摆上肴馔,其执意不受,说:“我家世代习儒尚俭,能穿布衣,吃粗粮,已经很适意了。”癸巳年(顺治十年,1653年),陕西长安附近闹饥荒,皇上特派大臣分赴灾区施赈,杜立德时任兵部侍郎,到长安地区赈济灾民,救治了很多人。杜守礼写信给儿子,像大名赈灾时那样,让他完成任务千万不要绕道回家探望,要立即回朝复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的《敕封儒林郎吏科给事中致中杜公墓志铭》称:“公生平勤苦好学,虽然未入仕途,得展伟才,然而立身处世,以古人风韵自况,乡里人亦受其感化。淡泊宁静,绝无世俗之好,每逢入京,便去市中,搜求散失于民间的古籍孤本,亲自校阅,年虽老亦不间断。他厚待老亲旧友,与人亲密交往,始终不变。周济人的急需,拯救人的危困,大有鲁子敬的遗风。唉!像杜公这样的人,现在岂能多得呢?公,始受皇恩,封儒林郎,吏科都给事中,加一级。公,积德累仁,食其善报方才开始,知今后将受皇恩,在九泉之下得到荣耀正无止境呢!”称颂杜公“书香累代,境遇何其艰难。生此贤哲后代,门庭生光。养生完善,训诲谨严,胜券在握,仁德共扬”。
杜立德的两个胞弟杜立本、杜立善,分别受到二品和四品的恩荫。杜立德的儿子杜恭瑢,从一品恩荫承德郎。杜立德的季子杜恭俊,一品恩荫,授刑部郎中,广信府知府。
杜立本,字华生,十七岁丧父。三年服丧期满,立志科考,勤勉奋发学习。当时朝廷给杜立德儿子一个封荫指标,公素来就友爱弟兄,想到胞弟科考未第,志不得申而郁闷于心中,遂将封荫给了他。已未八月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荫生授为刑部陕西司员外郎。他司职负责任,冤枉不实者即给予平反,当时人们都称颂他公正清明。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转为户部山西司郎中,主管赋税财粮十分谨慎认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被任命为庐州知府。在任上政绩显赫,特别是在大灾之年,他开库施粮,开粥厂救济穷黎,庐州人士,感念恩德,作歌颂扬刻于石上。他退休回乡后,与亲友往来,只以勤俭礼让为诫。凡是亲族中,有贫者不能婚葬的便尽力资助。大水灾之年,拿出家中的存粮,接济贫户,乡间邻里感恩不绝。他生性乐义好施,在施粮救济贫困户时常说,乡亲们挨饿,我怎么能独自吃饱?吏部侍郎王之枢撰写的《庐州守华升杜公墓志铭》曰:管理田园,督促耕种,宾朋融洽,宗族和睦,甘心淡泊,乐天知命,拄着藜杖,穿着布衣,往来田园阡陌之间,遇见他的人,不知道他曾是黄堂五马的贵人呢。他回乡不失农民本色。他生于宦门华裔,而以心甘淡泊,恭谨处世,善事兄长,和睦亲族,这些都是应该记述的。杜立本生于明崇祯丁丑年(1637年),卒于康熙丙戌年(1706年),终年69岁。生有四子:恭采、恭揆、恭睿和恭伟。生女三人。孙一人,名铨。铭曰:“王陵旧族,惟杜与韦。奕世滋大,实繁东畿。炜煌文端,辅帝衮衣。公实继之,双凤齐飞。五马出守,一琴来归。上寿全福,似公者稀。”①杜立本的卓行事迹入祀乡贤祠。茔地在河东捷道沽,距宁河镇约十华里。
杜立德在位时,把封荫指标让给弟弟,告老还乡之际足下两个儿子才得封荫。最优秀者当数第三子恭俊。
杜恭俊,字承三,别号拙庵,为后配李恭人所生。杜阁老晚年得子,最爱怜之。以恩荫补授工部、刑部司曹。任职审慎细察,条理分明。其继母王夫人在家乡病逝,他回家守孝。康熙皇帝巡幸三河县,思念已故老臣杜立德,杜恭俊得知,到三河恭迎圣驾。康熙皇帝问他:“你是何人?”他说:“杜立德是我先父。”皇帝一听如见故人,十分高兴,欣然执笔写下“永言惟旧”四个大字,让恭俊带回,悬于杜公祠。皇帝并询问杜公葬于何地,家境如何等,使恭俊实感皇恩浩荡。恭俊回京复命后,补授刑部督捕,在搜捕追缉诸案中,冤假者多为保全。后因功升任广信府知府。通政司三品大臣劳之办所撰《广信守承三杜公墓志铭》曰:“丙子(1696年)授工部都水司员外郎。丁丑(1697年)转刑部河南司郎中。”称赞他管理漕运之事,其熟悉的程度如同老练的漕吏。“且奉身清谨,人不敢干以私,事到即办,才大而心细,人不知其为少年贵介也。”杜立德兄弟八人,都早丧。在其离世时,只有五弟杜立本一人尚在。阁老所生四子,也都过早谢世,只有杜恭俊一人尚在。恭俊把叔伯杜立本视如父,“凡事请命无间。县中卸任的知事,欠公款数百两,他以自家地租为其偿补;有人卖女以偿还官府的欠款,遂代其偿还并协助嫁其女。涉及义行的事无不竭力,属于善德的事无不尽心。文端公虽然显贵了,然参与朝廷机谋,无暇顾及家事,宗祠尚未兴建。”大学士杜立德祠,是受康熙皇帝之命,由恭俊主持建造。他刚升任江西广信府知府,上任八天后就得病故去了,实为英年早逝。生于辛丑年(166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卒于甲申年(1704年)终年四十三岁。他的事迹入祀乡贤祠。
杜恭俊留下一子,名杜遹文,字绍衣。恭俊病故时年仅十岁。幼年“能守礼尽哀。成年后,博览群书,攻读不辍,日夜刻苦自修,期以科第接续前贤,并不急于出仕为官。雍正己酉年(1729年),世宗宪皇帝,追念文端公当年功绩,特令召见。”和雍正皇帝面对面的答对,很合圣意,遂令其到河南试用。但杜遹文认为自己学业未成,尚在读书之时,不想荒废学业,所以请辞了这个职务。后来他先后署理内乡、郾城、西平、临隶等县,为政的声望很好。后升邓州知州。他的事迹比其父辈还优秀,在雍正和乾隆两朝为相的名臣张廷玉,亲自为杜遹文撰写《若洲社尹墓志铭》(若洲是他的号)。生于康熙乙亥十一月初十日(1695年),殁于乾隆戊午七月三十日(1738年),终年四十三岁。也是英年早逝。
由杜立德抚养的杜恭琦,字又韩,刚出生不过一岁,就死了父亲,由伯父文端公把他教养成人。年少时喜欢读书,但不重视分章析句,而致力于推寻圣贤极正确的道理。成年后,崇尚节义纲常。在三十九岁那年,母亲病故,他过分悲伤,枕土块,卧草席,连续五日水米未入口。经乡人多人解劝,开始食些粥,生命得以延续,乡中人无不称其孝顺。入乡学后,尽心科举,但屡次考试不中,最后从皇帝对杜阁老的恩荫,依照旧例,授户部主事,正六品衔,掌管户部富新仓监督事务。他严格管理书吏和役夫,不准从中插手作弊,使原来包揽偷窃的事,从此断绝了。随后又转补工部都水司,凡属河工、水利、道路、桥梁等工程,无不用心规划,尽量节约费用。在京城参与街道交通道路的管理监督,不畏权势,能大公无私,业绩十分显著。年近六十岁,因病申请退职,批准回归故里,在家以耕种为乐。雍正己酉年(1729年),官府发出开垦稻田的政令,他带头响应政府号召,把自己的熟地改为稻田,并且不领官府给的补助。当时官府赠给他“孝悌力田”四字匾额,给予奖誉,六十二岁卒。其开辟稻田不要官府补贴,得到朝廷和地方的赞扬。据史书记载,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号召直隶北方临河有水的地方学习南方营造稻田,推广明朝宝坻县令袁黄(了凡)教民种稻的经验。在八门城一带农民自营稻地共三十四顷二十八亩七分九厘三毫,当年在梁城(当时未建宁河县)附近的村庄开垦稻田,“东窝、南窝、岳旗(今北岳庄)、崔成四庄,江潢(洼)口、齐家沽等处,共营治稻田三十三顷四十五亩,农民自营稻田四十九顷八十一亩一分五厘三毫。”①这是当年官府统计十分精确的数字。旗地官营和农民自营两项共计7906亩多。到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令城镇居民开荒种稻,杜立德的养子杜恭琦退休在梁城,响应政令号召,带头垦荒种稻。这样,在梁城和芦台镇兴起利用水源垦荒种稻的热潮。“是年(1729年),梁城所及芦台等处,农民自营稻田共二十顷三十九亩九分六厘。”②到雍正九年(1731年)梁城所改设宁河县,不算垦荒种稻,仅旱田改稻田就达8363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这是雍正王朝推进农业发展改善民生的善政。
附注
注:①参见《宁河县志》乾隆版。 注:①②参见《宝坻县志》康熙版。
知识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书主要讲述杜立德的个人事迹,内容包括:梁城阁老;初登仕途;倡议经筵;反对圈地;改革朝仪;推行鞭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杜立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