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主考选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50
颗粒名称:
主考选贤
分类号:
K825.4
页数:
11
页码:
67-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杜立德在担任刑部左侍郎期间,参与处理了顺天乡试舞弊案和江南乡试舞弊案。在这两起案件中,他作为主审官之一,秉持公正,审慎处理,尽力维护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关键词:
宁河县
杜立德
主考
内容
杜立德在任职刑部左侍郎期间,正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朝考会试和武举会试,他担任殿试读卷和武殿读卷。在侍郎中他是委以此职的第一人。按清初定制,在文武会试、殿试充任主考官、读卷官者,必须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和詹事府的詹事,具有渊源的学识。他在担任读卷官之前,经手审理了两起乡试舞弊大案,险些丢官,从此深知考场险恶。
顺天乡试舞弊案发生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当年顺天乡试共有考生5700人,举人名额仅206名,录取率达不到4%。因竞争激烈,考试收受贿赂舞弊之风十分严重。顺治十四年十月十六日,刑科给事中任克溥参奏:“北闱(顺天乡试)榜放后,途谣巷议,啧有烦言。闻中式举人陆其贤用银3000两,同科臣陆贻吉送考官李振邺、张我朴,贿买得中。北闱之弊,不止一事……乞皇上集群臣公同会讯。”
顺治皇帝览奏震怒,立下谕旨:“贪赃枉法实乃科场中的最大犯罪,场闱分明是考取国家人才的重要场所,怎能容忍乱臣贼子为所欲为扰我江山。”①立命捉拿奏疏内有关各犯。经审理,李振邺等7人立斩。朝廷定案谕旨称:“贪赃枉法,屡有严谕禁饬,科场为取士大典,关系最重,况辇毂重地,系各省观瞻,岂可恣意贪墨行私!所审受贿、用贿、过付种种情实,目无三尺,若不重加惩处,何以警戒来兹?李振邺、张我朴、蔡无曦、陆贻吉、项绍芳,举人田耜、邬作霖,俱着立斩,家产籍没,父母、兄弟、妻子俱流徙尚阳堡。”②
根据皇帝谕旨,顺天乡试同考官、大理寺佐评事李振邺等7人立斩于菜市口。各人犯家属缉拿到案共有108人,流放到关外的尚阳堡,正是十二月初四,冰天雪地,杳无人迹,株连如此多的家属,在清代科考历史上实为少见。此外,还有40多名没有定罪的官员和士子,等待处罚。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十五,顺治皇帝对顺天乡试考取的举人进行复试,在太和门由他亲自主持。结果190名举人,淘汰了8名。原来定案的40多名人犯,在刑部关押了半年之久,都以为必死无疑。杜立德等主审官员提出五种处理意见:一、有8人立斩,籍没家产,家属流放;二、有11人立斩,籍没家产;三、有5人处以绞刑;四、有1人应绞监候,秋后处决;五、其余15人另行定罪。顺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二十二日,圣旨令刑部提取各犯在太和殿皇帝御前亲审。40名刽子手及大刀都备好,准备审后行刑。不成想顺治皇帝法外开恩,传令一律从轻发落,先在长安街上仗打40大板,然后再候旨发落。
一向以仁爱之心治狱的杜立德心想,这40人若经40大板杖责下来,凭这些书生的体质,即便打不死,也都奄奄一息了,恐有的就死了。这次行刑时,刑部左侍郎杜立德把兵役们叫到一边说,皇上特地施恩宽宥了这些官员士子,你们若是真的打死一两个,就辜负了皇上的旨意了,所以动刑时只要象征性地辱打一下就可以了。有了刑部官员的话,兵役们照办就是了,没有哪个是往死里打的。当天晚上,在长安街上挨完打的犯人们,又全部押往刑部狱中。最后40名候旨发落的犯人,全部免死,减为流放。这起科考案株连200余人,是清朝立国以来最大的科场舞弊案。
江南乡试舞弊案,也发生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开考的前夕,顺治皇帝提前以杀头之罪警告南下主考、副主考方犹、钱开宗。在大殿之上,皇帝告诫说:“江南素称才薮,今遣尔等典试,当敬慎秉公。倘所行不正,独不见顾仁之事乎?必照彼治罪,决不轻恕。尔等秉公与否,朕自闻知,岂能掩人耳目?尔其慎之。”①皇帝所言“顾仁”,是顺天巡按史,因“悖旨贪赃”纳贿徇私,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一月初五日被处死。
江南乡试舞弊案起于街谈巷议和落榜士子闹事,最后由工科给事中阴应节搜集揭发上奏:“江南主考方犹等弊案多端,榜发后,士子忿其不公,哭文庙,殴帘官,物议沸腾。其彰著者,如取中之方章钺,系少詹事方拱干第五子,悬成、亨咸、膏茂之弟,与犹联宗有素,乘机滋弊,冒滥贤书。请皇上立赐提究严讯,以正国宪重大典。”②
顺治皇帝针对参奏颁布谕旨:“据奏,南闱(江南乡试)情弊多端,物议沸腾。方犹等经朕面谕,尚敢如此,殊属可恶。方犹、钱开宗并同考官,俱着革职。并中式举人方章钺,兵部差员役速拿来京,严行详审。本内所参事情,及闱中一切弊案,着郎廷佐速行严查明白,将人犯拿解刑部。方拱干着明白回奏。”①
此案经刑部审理,对涉案的20名考官分别提出处理意见,皇帝认为处罚太轻,最后颁旨,主持江南乡试的正副主考官方犹、钱开宗,立即押赴菜市口斩首,其余18人,除已死一人外,全部在长安街处以绞刑。同时,对刑部办案官员,拟罪过轻的行为,要进行处分,让吏部提出意见再议。
最后,吏部经过详细议定提出:“尚书图海(满员)、白允谦,侍郎吴喇禅(满员)、杜立德,郎中安珠护、胡悉宁,员外郎马海,主事周明新等,谳狱疏忽,分别革职,革前程并所加之级,仍罚俸。”吏部的处罚意见,本是揣摩皇帝对江南乡试舞弊案的激愤,恐从轻受责,故对刑部之审官员提出一律革职、罚俸的过重处罚意见。不料顺治皇帝的态度大变,居然将全部官员留任。顺治皇帝在十五年(165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发下谕旨:“图海等本当依议,姑从宽,免革职,着革去少保太子太保并所加之级。”②这样,使杜立德在经历这起大案过程中保住官职,虚惊一场。图海于第二年五月十四日革职,白允谦降三级。
江南乡试舞弊案,参照顺天乡试舞弊案的处理办法,也对新榜举人在京进行复试。日期为顺治十五年(1658年)三月十三日,考场在太和殿。在考生的号房内,命护军两员持刀站在每位举人两旁,似看押囚犯,与试者心情态度紧张,心神不安,有的竟浑身发抖,手无法提笔写字。有一名考生叫吴兆骞,本是一个才子,人们都夸赞他的文章“惊才绝艳”。可此次竟“战栗不能握笔”,以致交了白卷。按科考制度,交白卷也就是取消考试资格。可这次吴兆骞竟被关进刑部大牢,最后责40大板流放宁古塔,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起流放,这个举子一张白卷,在东北携全家竟过了20年的流放生活。顺治皇帝在处理此案中有感情用事的色彩。“不管怎样,顺治皇帝的偏激和武断在这起科场案的处理上占有很大的成分。”①
从《清代职官年表》查考,杜立德自任侍郎时,就担任皇帝主持的朝考任殿试读卷和武殿试读卷,此衔只有翰林院掌院学士知识渊博者才能担当。顺治十五年(1658年),以大开杀戮严酷的刑法处理了顺天乡试和江南乡试舞弊案之后,又迎来了春秋的会考和武会考。考官人选都是由顺治皇帝召见并钦定的。官员级别都是大学士及部院尚书。杜立德侍郎职衔是最低的。如担任此次会试的主考官是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傅以渐。殿试读卷有:内翰林国史院满员大学士额色黑、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裔介、吏部尚书孙廷铨、工部尚书卫周祚。殿试读卷有:内翰林弘文院满员大学士巴哈纳(觉罗)、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成克巩。武殿试读卷的大臣,官阶都比杜立德显赫。因武会试在秋季,此时内三院已改革,设置各殿内阁,任命武殿读卷的大臣官职都是改革后的称谓。武殿读卷有: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满员巴哈纳、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满员额色黑和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汉员)成克巩、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胡世安、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李霨、礼部尚书王崇简、刑部尚书白允谦。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会考,主考官员都是正一品从一品的部院大臣,杜立德二品侍郎算是得到顺治皇帝的格外垂爱钦点。
杜立德在朝臣中,属于精通儒家经典的佼佼者,他在清中央历经两帝,从中书掌印升至大学士,在中央六部、三法司都任过要职,熟知朝中机务,善于熟练地处理朝廷奏章,经验丰富,学识渊博。这次皇帝钦定他参加会试的读卷官员,使他知荣而心怀恭谨。正如康熙皇帝对他的评价:“行秉忠诚,从政之初,就尽职尽责,未曾有失,官阶晋升后,更加秉公办事,勤而不怠。朕嘉奖你的功绩,故特提拔你参与朝中机务。”据有关史料记载,杜立德在主考取士方面,以公正之心待人,以忠诚之心为国,对应考的士子,没有远近亲疏的界限,虽是平民百姓,生平无一面之交的,如果有一技之长,都要负责荐引。“公曾为浙江乡试主考,又为礼部会试主考,都可称选人得当”。其在顺治、康熙两朝任考官期间,科场没有发生弊案。
顺治十七年(1660年),杜立德担任刑部尚书时曾任武殿读卷,到康熙三年(1664年)春季会试朝考时,他任户部尚书,担任了会试正考官。康熙六年(1667年)任吏部尚书时担任武试会考正考官。在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任上,他担任了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会试的正考官。在康熙朝经他主持的会试和殿试,为朝廷荐引了一批有才之士。封建的科举制度虽然弊端累累,但存在发展一千多年来,也有积极可取的方面,这种取士制度,对康熙王朝盛世的开创,起到一定的作用。
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举行的会试朝考,经殿试取严我斯等一百九十人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并给予委任。康熙六年(1667年)十月,武殿会试,赐武举人秦藩信等一百人武进士及第和武进士出身,并予以委任。康熙十二年(1673年)经殿试,赐韩菼等一百六十六人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并予以委任。所取士子,都在中央或地方任职,有政绩佼佼者,如严我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成为礼部左侍郎;韩菼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吏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会试考取的朱锦,殿试选庶吉士,授编修,为人忠厚,在地方有善举,出资修葺文庙以报答皇恩。当年殿试选取的状元徐元文和康熙九年(1670年)探花徐干学、癸丑(康熙十二年1673年)探花(一甲三名)徐秉义,是“同胞三及第,前明三百年来所未有”,成为佳话流传后世。①
康熙十七年(1678年),皇帝诏举“博学鸿词”之士。十一月初一日,各部院大臣奉旨荐举有才学之人。被举者到京后,举行考试验其才学。这是礼部的职掌,由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杜立德主持。康熙皇帝体察下情,考虑被荐题举之人恐有贫寒者,命户部酌量给予衣食,以体现“皇上求贤重文之意。户部遵旨给俸廪并柴炭银两,为清初开创求才的先河。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被举荐之人全部集齐太和门,康熙皇帝坐在太和殿,由主持朝会礼仪的鸿胪卿唱三跪九叩礼毕,命大学士捧题、读卷,考子“俱坐地作文”。这是别开生面的会试。事后,由大学士传旨,皇帝赐宴。宴会也别具风格。让所有考子都到体仁阁,设高桌50张,每张设四高椅子,光禄寺设馔十二色,皆大碗高攒,赐茶两通,时果四色,后用馒头卷子、红菱饼、粉汤。赐茶后再复考试。令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满汉各一员陪宴,其余官员不准陪宴。这次称为“博才鸿儒”的考试,共有一百四十三人参加,“嗣取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二人,命纂修《明史》”。
杜立德为人公正,取才不论亲疏,一视同仁,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家课读,进取时同寻常百姓子弟一样,没有一点特殊关照。大学士王熙称赞曰:“家居,惟课子弟读书,然不为科名计,与寒素争进取,皆人情所难者。”①
在主考生涯中,他发现的韩菼这个人才被载入清代史册。杜立德在康熙十二年任会试主考官之前,康熙皇帝刚刚处理完大学士魏裔介任上届会试主考舞弊案。此案因涉及位崇权高的大学士,震惊朝野。魏裔介(1616~1686年),字石生,号贞庵,一号昆林,清顺治三年进士,直隶柏乡人。历任给事中,吏部尚书、大学士。康熙九年(1670年)魏任会试正考官。同年五月,御史李之芳首先举报他在会试中,派家人向被取为中上卷的二十四人报信,“走漏消息而窃福。”其次,与鳌拜亲信班布尔善“朋比相倚”、“擅权害政”,使其在朝亲属均得升转。据《清史编年·康熙朝》记载:“1670年7月10日,御史李之芳疏参大学士魏裔介,谓皇帝亲试庶常(庶吉士),魏走漏消息;其兄魏裔鲁任山东运使,魏裔介擅改敕书,令知府属其统辖;其子得荫监生,其弟知县改补均有欺蒙;纂修世祖实录时任用私人。”后经吏部、都察院会勘,“应削级罚俸”。康熙皇帝因爱才,批示“宽免”,但因其与鳌拜集团有染,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被解职回乡,在故乡生活了15年,于1686年病故。
杜立德担任会试主考,恭谨认真,他认真仔细检查试卷,唯恐在众考官中有优亲惠友、埋没人才的纰漏。结果,他在搜查被遗黜的废卷中,发现了韩菼的试卷,反复阅读,非常赞赏。他感情激动,信手执笔,在主考签批处写上“千里来龙”四个大字,定为首选第一人。这段史实载入《大清畿辅先哲传》:“癸丑(康熙十二年),再典会试,时韩菼卷已遭黜落,立德搜遗卷获之,大激赏,执笔就批抹处改“千里来龙”四字,遂定首卷,人至今称之。”
韩菼是江南长洲人,这次会试、殿试获第一名,当即榜下授职翰林院修纂,并充任经筵日讲官和起居注官。康熙帝知其文采出众,命纂《太极图说》,并曾召修明史。其文章显赫一时,直到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还下谕旨,奖韩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纂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树其为文坛表率。“雍正初,书成移疾归,年九十而终。”①
附注
注:①②参见李国荣《清朝十大科场案》,人民出版社,2009年。 注:①②参见李国荣《清朝十大科场案》,人民出版社,2009年。 注:①②参见李国荣《清朝十大科场案》,人民出版社,2009年。 注:①参见李国荣《清朝十大科场案》,人民出版社,2009年。 注:①参见清余金《熙朝新语》,清代历史资料丛刊,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注:①参见王熙《杜文端公墓志铭》,《宁河县志》,乾隆版。 注:①参见《清史稿·韩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知识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书主要讲述杜立德的个人事迹,内容包括:梁城阁老;初登仕途;倡议经筵;反对圈地;改革朝仪;推行鞭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杜立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