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经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41
颗粒名称: 倡议经筵
分类号: K825.4
页数: 7
页码: 9-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杜立德是清初有影响的良臣之一,他倡导建立经筵制度,让满族皇帝接受儒家仁政学说,从根本上影响皇帝推行满汉一体的治国之策。经筵制度对缓和明末清初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起到了非常切中时弊的作用,同时也为康熙盛世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勋。
关键词: 宁河县 杜立德 经筵

内容

经筵,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元明两代沿袭旧制。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建国之初,在接受汉族文化、用儒家经典治国方面,还有巨大的阻力。杜立德一步入仕途就主张给皇帝设立“经筵”制度,建议由有学识的汉臣为讲官,定期给皇帝讲课,强调从天子到大臣,都应该以儒家学说“尚德之身”,皇帝应该请老师讲学。这个主张对于清初朝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末辽东总兵吴三桂降清叛明,引清军入关,让清军窃取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成果,虽建立了清王朝,但危机四伏,矛盾重重,为了让汉文化和儒家学说影响皇帝,杜立德多次上疏皇帝,陈述治国平天下的策略,建议设立“经筵”,给皇帝讲课,就是其中之一。
  杜立德在吏科给事中的任上发现,满汉官员从上到下,没有学习之风,这样下去怎能用儒家学说立国?因而在顺治八年(1651年),他不顾官小职微,直接上疏皇帝,疏请举行经筵,择廷臣经明行修者为讲官,以裨圣治。他陈述,自古帝王治国,必由经术,择老师给皇帝讲学,就可以从皇上做起,用儒家学说治国理政。
  杜立德这个倡导,被顺治皇帝所采纳。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确定制度,翰林院职掌。每年春秋举行“经筵”典礼,凡经筵应讲经书及讲官职名(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少詹事、国子监祭酒、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副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等)由翰林院提请皇帝钦定。顺治十二年(1655年),定于文华殿举行经筵日讲之礼,十四年(1657年)因文华殿未竣工,先于保和殿开讲。
  规定的经筵日讲制度,和学生上学入学的学制相似。日讲,每年自二月(农历)经筵开始,夏至日止;八月(农历)经筵开始,冬至日止。选满汉词臣,学问渊博者八人,以原衔充讲官,侍皇帝左右,以备咨询。给皇帝讲课的讲义,都要由翰林院掌院学士会同值讲的大臣事先拟好,成为经筵所讲经书,然后奏请皇上钦定后再撰写讲章,缮写满汉文字进呈,并翻译御论,缮写正副本,先将正本送皇帝,每日以副本进讲。翰林各官及詹事府坊局各官,均以原衔充讲官。
  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皇帝接受经筵日讲制度,并谕礼部在全国大兴文教,把儒家经术作为治国之本。谕称:“朕为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自明末扰乱,日寻干戈,学问之道,阙焉未讲。今天下暂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尔部即传谕直省学臣,训督士子,凡理学、道德、经济、典故诸书,务要研求淹贯,博古通今。明体则为真儒,达用则为良吏,果有此等实学,朕必不次简拨,重加任用。”①
  杜立德信奉儒家学说,认为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不是让人随波逐流,万事当和事老,而是倡导积极进取,刚柔相济,进退有序,把握时机,不失偏颇。杜立德从青年时代刚步入仕途,就能通权达变,借助进入户科之前的朝廷考核之际,向皇帝上疏,陈述“治国之策”。其中重点是让皇帝尚德修身,建学明伦,亲贤纳谏,尚德缓刑,实施儒家仁政。
  “治平之道有三:一曰敬天,君为天之子,当修省以迓天休。今秦(陕西)、晋(山西)、燕畿(京师)水旱风雹,天心示警,凡开诚布公,懋德敦行,皆敬天事也;二曰法古,古者事之鉴是非定于一时,法则昭于百代,故合经而后能权遵法,而后能创,凡建学明伦,立纲陈纪,皆法古事也;三曰爱人,自大臣以至百姓,宜一视同仁,且无论新旧,悉存弃短取长之心,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
  杜立德的这一段谏言,针对的是清初尚未健全的法制和教育体系,面对的是满族统治者以胜利者姿态自居的狂傲,且满族统治阶级内部,欲以武力征服大汉民族的错误思想仍然盛行。同时,脆弱的清王朝还要面对汉人反抗、明朝以唐王和桂王(隆武、永历二帝)残余势力为主的复辟。在此形势下,如何统一中国,让战乱平息,给老百姓一个太平的天下,是摆在清朝统治者面前的一大难题。杜立德提出用仁德和法制治国平天下,其意义十分深远。他给皇帝的谏言,承袭了古代儒家学说治国的经验,主张尚德缓刑,实施仁政。主张天下之人都敬仰天子,天子则应一日三省吾身,重视自身修养,以皇帝的德威让天下人敬仰。他主张法古,不是因循守旧,食古不化,而是借鉴古代治国经验,“而后能创”,结合实际健全法制,以法制治理国家。这就是谏言中所说:“古借鉴于一时,法昭于百代。”他主张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包括给皇帝讲学的经筵,都是以“建学明伦、陈纪立纲”为主要内容。他主张以法制纲伦治世。他的“爱人说”,让皇帝将平民百姓和朝中大臣都应一视同仁,天子要亲近贤人,虚心听取谏臣的意见,主张仁爱宽厚。其“尚德缓刑”的意义就是强调以宣传教育为主要方法,用儒家仁爱纲伦为主题,辅以法制。杜立德的这些主张,在反清复明势力猖狂之时,汉人对满族统治普遍不满的形势下,切中时弊,深得顺治皇帝的欢心,“以其有裨治理,深嘉纳之”①。
  杜立德主张建立经筵制度被顺治皇帝采纳,并付诸实施,这对满汉文化融合,改变清朝建国初期的农奴制残余,让清朝皇帝接受用儒学仁政治国平天下,建树了功勋,对清初康熙王朝形成盛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顺治皇帝受过经筵教育,执政后开始尊奉孔子,推崇南宋理学家朱熹,利用儒学这个中国历代王朝巩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库,来巩固清朝的统治。康熙五岁学习儒学,亲政后,更是提倡儒学,进一步表彰孔孟儒学程朱理学。他自称“以讲学明理为先务”,正是杜立德清初进谏的重点治国之策。康熙皇帝称颂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而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于1712年把朱熹升入孔庙大成殿的十哲之次。康熙皇帝从少年就刻苦攻研儒学,对儒家学说已达到博学精通的程度。清初立国经筵教育的首倡者杜立德,在康熙皇帝亲政后的当年就拜为内阁大学士,可见对其恩宠有加。即便在杜立德在相府养病期间,康熙皇帝拟发布的圣谕诏赦,最后都要派太监和使臣赴相府,将文稿送到杜立德病榻前,让其修改定稿,可见其为当朝中枢倚重的内阁要臣。
  杜立德倡导建立经筵制度,对于满汉文化融合,启蒙清初两代皇帝运用儒家学说治国,启用汉人贤良,逐步建立康熙盛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堪称是清初有影响的良臣。刚建立的清朝国家政权,带有浓厚的农奴制社会的色彩,许多制度是汉民所不能接受的。如剃发令、圈地令、投充、逃人法和滥杀抵抗的汉民等,都带有野蛮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倾向。通过给皇帝讲课,让尚未成年的皇帝接受儒家仁政学说,从根本上影响皇帝推行满汉一体的治国之策,这对缓和明末清初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非常切中时弊的。
  他对于创建康熙盛世,立下卓著功勋。

附注

注:①参见《畿辅通志·帝制纪·诏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注:①参见《清史稿·杜立德》(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知识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清初良相杜立德》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书主要讲述杜立德的个人事迹,内容包括:梁城阁老;初登仕途;倡议经筵;反对圈地;改革朝仪;推行鞭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杜立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