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区图书馆
宁河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河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期刊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梁城阁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39
颗粒名称:
梁城阁老
分类号:
K825.4
页数:
3
页码:
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梁城自雍正九年至民国二十七年是宁河县的县治所在地。它原名“储粮城”,后来因五代战乱时期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改称“梁城”。明朝在此设立“梁城守御千户所”。清朝时因梁城杜立德曾担任大学士兼礼部尚书14年,成为一代良相,人称“杜阁老”。
关键词:
宁河县
梁城
杜立德
内容
梁城,自雍正九年(1731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是宁河县的县治所在地,即今宁河镇。原名“储粮城”,相传东汉曹孟德攻打乌桓开凿平虏渠、泉州渠、新河,连通蓟运河(鲍丘水)漕运粮饷,在此储存军粮而得名,其东则有“新军屯”为曹孟德招募新军垦荒种粮之地。后来“储粮城”简称为“粮城”。在五代战乱时期,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妄称“梁王”,为使“粮城”与其封号相符,遂改称“梁城”。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在宝坻县东部设置“梁城守御千户所”,防务驻兵1100余人,直属后军都督府,“梁城”之名一直相传至今。清初康熙盛年间,因梁城杜立德连任大学士兼礼部尚书14年,成为清初著名的一代良相,“梁城杜阁老”的尊称享誉京畿一带。如今一些老年人还知道历史上梁城出了一位“杜阁老”。
杜立德祖籍江南金陵(今南京),其始祖杜敬在明初任昭信校尉武职,明永乐元年(1403年)全家迁到梁城定居,杜立德为第八世。杜氏宗族为什么从金陵迁至宝坻县梁城定居呢?这要从“靖难”说起。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公开反叛,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南下,号称“靖难”之师,从而发生皇位的争夺战,史称“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燕王,封地为北平地区,与蒙古接壤,因多次统兵出征,威名大振。因武功和才学方面较出众,朱元璋曾有意让其继承皇位。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有一次令朱允炆赋诗,其诗的后两句是:“虽然隐落江湖里,也有清光照九州。”朱元璋认为诗意衰飒,很不高兴,又令他答对,朱元璋出上句:“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出语:“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认为调子低沉,毫无抱负和气度。此时朱棣在旁,上前奏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不禁连声叫绝,从此产生更换皇储之念,后为朝臣所阻止。洪武末,皇太子死,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朱允炆继承皇位,朱棣愤愤不平,先是率兵南征,军队纷纷倒戈投靠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后,又平定北方,史称“燕王扫北”。这场“靖难”,持续四年。杜立德的始祖杜敬,随燕王朱棣从金陵北上,为平定北方建立了战功。永乐元年,朱棣定都北平(今北京),杜敬因功授封于北平后军都督府梁城守御千户所千户武职。就在这一年,杜敬全家从金陵迁居梁城。到明朝末年,梁城杜氏家族已繁衍传承八世,成为一脉名门望族。杜立德为梁城杜氏八世祖,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考中进士。这一年,明王朝处在风雨飘摇,即将灭亡之际。李自成义军威逼京城,清王朝在东北崛起,第二年明王朝即灭亡。杜立德生不逢时,虽考中进士,但没有步入仕途的机会。清军进关立国,寻访明末遗贤,顺天巡抚宋权向顺治皇帝保荐“顺天第一人才”杜立德,于顺治元年(1644年)为清王朝所任用,曾先后在中央六部任侍郎、尚书等要职。从康熙八年(1669年)官拜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退休回归故里,居相位14年。明清以来,内阁大学士通称“宰辅”大臣,也称“宰相”,亦称“阁老”。在清雍正九年(1731年)末设立军机处之前,内阁大学士握有实权,是名符其实的“阁老”,对清初的朝政有一定的影响。梁城杜阁老的历史传闻,在宝坻县(今宝坻区)、宁河县(建县前属宝坻县)曾家喻户晓。
知识出处
《清初良相杜立德》
出版者: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书主要讲述杜立德的个人事迹,内容包括:梁城阁老;初登仕途;倡议经筵;反对圈地;改革朝仪;推行鞭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杜立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