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坨杨七郎墓解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古代巨泽七里海》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918
颗粒名称: 西塘坨杨七郎墓解疑
分类号: K928.76
页数: 5
页码: 109-11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手绘《宁河图说》中的“西塘儿坨”庄西北角的“七郎墓”和地方史志有关杨士郎的记载,以及围绕七郎墓产生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是劳动人民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集体创作,表达了人民对忠臣的敬仰和对奸臣的痛恨。虽然这些传说有附会之嫌,但它们是一定时期、一定历史事件的反映。
关键词: 西塘坨 杨七郎 陵墓

内容

手绘《宁河图说》中的“西塘儿坨”庄西北角,有一个规模很大的“七郎墓”。图说:“土人呼为杨七郎墓,然于史书无可考,其为附会无疑,姑志之以待博者证。”《宁河县志》(乾隆版本)还载有邑人徐功的一首诗:《杨七郎墓》。
  诗文云:“宋室将军勇绝伦,英灵凛凛至今存。一杯遗土千年恨,百战神威万古尊。风急涛声悲壮士,月明葭景吊忠魂。野人亦自知加礼,不敢樵苏近墓门。”地方史志有关杨士郎的有关记载,其目的是留经后人进行考证。“图说”中的“西塘儿坨”庄东头有两座庙,虽未标明庙名,但可能就是建于宋代的双龙庙,因庙顶脊上有两条金碧辉煌的金龙伏卧而得名。
  杨七郎的坟墓既然史书无记载,为什么凭空出了七郎墓,一千多年来引出了好多传说,是空穴来风吗?绝对不是。这是宋辽连绵不休的战事和影响深远的潘杨讼案在民间流传的产物。综合各类传说可以肯定,这是一座虚坟,但不虚的是七郎墓始建年代历史悠久,人们怀着对忠臣敬仰,对奸臣痛恨的爱国之心,一把土一把土地把坟墓培植高大。它没有随着沧桑而圮废,这就是一种真实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坟墓的增高,因而产生了“七郎山”的名称,并为祭祀其英灵永在,进而称之为“灵台山”。
  为什么在宋辽战争期间,在潘庄一带出现了杨七郎墓和潘仁美的八十一座古墓呢?据有关史书记载,潘美(925~991年)北宋初将领,字仲询,河北大名人,官忠武军节度使。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分三路攻契丹(辽),他与监军王侁、駹将杨业指挥西路军,在进攻山西应、云、寰、朔四州时,东路军受挫,西路军形成孤军深入。他与王侁主攻,致使杨业在山西陈家谷陷敌战死。潘美因此降职,后又加同平章事。其死后葬地不详。中国有地方县志,北方是从明代开始,南方自南宋开始。明代的《宝坻县志》记载的潘庄就是“潘美”庄,这同当地传说“潘庄是潘美的祖籍”和八十一座古墓是吻合的。到了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关于设置宁河县与宝坻县、天津县划界的户部呈文上也都使用的是“潘美庄”(见影印呈文)由于小说关于潘杨讼案的影响太大,潘家恶名昭著的原故,祖居潘美庄的潘姓有的改姓,有的迁居隐姓埋名。这就使得潘庄一户姓潘的都没有。传说可以不信,但地方史乘记载的真实地名是真实可信的,乾隆版本《宁河县志》在“名宦祠”一篇记载:“潘美墓,在县西潘庄。据宋史载:潘美,大名人,受知太祖,平定海内,曾知幽州,后以判并州卒。今潘庄有古墓八十一座,九行并列,土人相传为潘美墓云。”
  在宋辽战争期间,潘庄地带是两军交战的拉锯地区。杨业的六子杨延昭(原名延朗)(958~1014年),人称杨六郎,英勇戌边二十多年。人们常说的杨六郎镇守“三关口”。就在潘庄西部,这三关是雄县西南的互桥关、津西霸州的益津关和今信安镇的淤口关。杨六朗守边抗辽在霸州开凿的七十二眼井,号称七星阵,其实就是冬季在辽军攻城时用水浇洒城墙,结冰坚滑使辽军无法攀登。传说杨七郎随军戌边,战死在疆场上,当抢运杨七郎尸体回营的途中,经过西塘坨,在普济河西岸歇脚的地方,淌下了几滴鲜血。后来,村民中有一位姓运的老汉,用手捧黄土将七郎的血迹掩埋,随着人们对爱国将士和忠良的崇敬和热爱,都捧土表示哀思,逐渐形成坟山,随后又建成了双龙庙。在民间,围绕七郎墓产生许多传说,这是劳动人民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集体创作,但它是文学而不是历史。可是这些传说所表达的爱憎,正是一定时期、一定历史事件的反映。如有一种传说是,杨业率兵被辽军围困,派杨七郎杀出重围找潘美搬取救兵和粮草,因七郎曾杀死潘豹,潘美设计灌醉七郎,绑在树上,乱箭穿心而死。是随行的将士趁人不防,连夜运出尸体,路经西塘坨,突然天降雷雨,当将士在树下避雨过后一看,尸体不见了。原来是雨水冲刷被泥土给埋上了。地下留下的鲜血,被人们用黄土给埋上了。还有传说是,潘美杀了七郎后,为消尸灭迹,把尸体扔到河里,英灵所在,激起河水咆哮倒流四十里,一直到西塘坨村西,河水平静下来,于是人们把七郎的头掩埋起来,并修坟立庙。这些传说显然是受潘杨两家讼案小说的影响都有附会之疑。小说中的杨七郎,是一位胯下乌锥马,手执虎头枪,勇猛无敌的英雄。民间传说受文艺作品《两狼山》的故事情节影响。两狼山实为山西陈家谷口,说杨家父子被困,“杨七郎单枪匹马杀出重围。谁知出了龙潭,却又入了虎穴。他刚到宋营,就被元帅潘仁美叫军士用酒灌醉,绑在树上,乱箭齐发,杨七郎身上攒聚72箭,被活活射死。”人们痛恨奸臣潘仁美惨害忠良,都是源于小说的影响。
  杨七郎之父杨业(926~986年),北宋将领,又名杨继业。在山西应、云等四州与辽军作战,本来潘美与王侁主攻,他主退。潘、王侁强令杨主攻寰州,当行至陈家谷陷入重围,身负重伤后被俘,绝食而亡,时年60岁。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老将军,在密云县古北口建有“杨令公祠”。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京东考古录》中质疑,“是(杨)业生平未尝至燕,况古北口又在燕东北二百余里,地属契丹久矣,业安得而至此?”他认为是有人把山西雁门关之北口,当成密云的古北口。这不见得是人们不读史书或不明地理,而是后人的一种思念。因为古北口是边关,杨家父子常年戌边,而且捐躯边关,用其爱国主义的英灵镇守边关口隘,也事在常理。如果说杨业生平未至燕地,那么《丰润县志》记载,“杨令公村在县西十五里”,又当何解。从考古角度分析,西塘坨杨七郎墓,必然有其历史的遗迹,而使后人追思怀念,这里含有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
  读《宋史》可知,杨业确有7个儿子,即延郎(后改延昭)、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在宋雍熙三年(986年)的宋辽陈家谷口战斗中,杨业被擒,杨延玉被辽军乱箭射死。小说中的七郎叫杨延嗣,正史记载无此人,疑是杨延玉的化身。但其不是死于潘仁美的营中。真实的历史是,杨业陈家谷口之难的直接责任者是监军王侁、刘文裕。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分两路北伐。以潘仁美为统帅,杨业为副帅,王侁、刘文裕为监军的西路军出雁门关后势如破竹,先后攻下云(今大同)、应(今应县)、朔(今朔县)、寰(今马邑)四州。当时,以曹彬为统帅的东路军在涿州战败,形成了西路军孤军深入的被动局面。宋太宗赵光义得这个消息后,立即下诏书令西路军护送上述四州的百姓迁于内地。就在此时,辽国萧太后亲率10万大军,对宋军发起反攻。为了保存实力,杨业提出撤退的建议,但遭到监军王侁、刘文裕的反对。杨业无奈只好准备迎敌。临出征之前,他哭着和潘仁美道别:“我原是太原降将,愿立尺寸功劳报效国恩,鉴于诸臣责给,只愿战死疆场,以明我心。”言后,和潘仁美订下了陈家谷口设伏打击辽军的计策。但辽军将计就计,诈败溃逃。杨业领兵出征后,由潘仁美和王侁、刘文裕埋伏在陈家谷口(今朔县南)。王侁欲和杨业争抢头功,他率部分宋军离开陈家谷口、去追杀诈败的辽军,潘仁美强行制止无效。由于兵力分散,使宋军不能和辽军匹敌,为保存实力,潘仁美率军沿灰河退兵20里,致使杨业陷入重围,孤军无援,身受重伤被俘,绝食而死。鉴于潘仁美统帅指挥的责任,受到降三级的处分。王侁、刘文裕因是直接责任者,受到除名并被发配充军的处罚。民间根据文艺作品关于“潘杨讼案”演义的种种传说都是于史实不符的。但是,作品塑造的主要人物都有历史的原型。如有人认为杨七郎杨延嗣的原型是死于沙场的杨延玉,他是死于辽军乱箭穿身。作品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嫁祸于潘仁美,使得人民群众对奸臣更加痛恨。还有的作品分析,杨七郎是杨延玉和杨嗣两个历史人物的化身。七郎的形象与杨嗣相近,所以称为杨延嗣。据《宋史》记载,杨嗣任保州知州,和同龄的杨延昭常在边关同辽军作战,当地人称其为“二杨”。宋咸平三年(1000年)宋真宗任命杨嗣官职时曾对宰相说:“(杨)嗣以忠勇自效。”还说:“(杨)嗣素以勇闻。”关于杨嗣的鲁莽,《宋史》也有记载,咸平二年(999年)杨嗣因义气用事,曾私自领兵攻打辽营,结果被辽军团团围住,幸亏田守斌领兵赶到,才得以脱险。从杨嗣的外貌、武艺、性格等史实,杨延嗣的造型与杨嗣相似。
  潘庄东部的东西塘坨,都是比较古老的聚落。像杨七郎和潘仁美的传说故事,不仅有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还有墓地古迹。这说明宋辽边陲地带杨家将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这些集体创作的民间传说,所以流传一千多载,主要是有历史事件为基础,其次才是小说在民间产生的深远影响。

知识出处

古代巨泽七里海

《古代巨泽七里海》

出版者:线装书局出版

本书讲述了古代巨泽七里海包括开篇语、当代七里海简介、七里海成因年代、《水经注》中的七里海、七里海的牡蛎堆积、牡蛎堆积与蚝山、七里海名称考、七里海考古、七里海考古待解之谜、元代屯军地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七里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