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主抗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侍郎廉兆纶》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863
颗粒名称: 力主抗敌
分类号: K249.3
页数: 3
页码: 76-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廉兆纶和陈鸿翊都是力主加强北塘防御的主战派,认为清政府撤防北塘海口是失策。然而,他们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咸丰皇帝的重视。廉兆纶多次上奏,请求增兵海防,但朝廷主持大局的抚绥派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在朝政腐败、君主昏庸的情况下,良臣的良策很难被采纳。
关键词: 战争 清代 廉兆纶

内容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听从僧格林沁的意见,撤除北塘海口的防御,使英法联军占据北塘海口并由此登陆,使敌人海陆夹击,包抄大沽炮台后路,终于酿成悲剧。此前,廉兆纶认为,朝廷以抚议之心对敌,最终是没有好的结果,“(廉)公亟以抚议难成非战无以为和上疏,切奏,略曰:逆夷频年以来,掳我大臣,陷我广东,占我口岸。今距京仅二百余里,麕集豕突,攻我大沽,窥我天津,且以进京换约为词,包藏祸心,以和局误我,我奈何屡受其害,而不一改其局乎?臣愚以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今英夷逼处蕴毒至深,天下之急孰急于此,无论何项要需,皆宜权衡于轻重之间先其所急,俟夷情既定其他用款,自可从容筹划次第施行。惟望断自圣衷速简重臣,发精兵以严近畿各海口之备,以大僧格林沁等之援,俾我兵百战之余得以再接再厉,兵力既厚,勇气自伸,则我军益作其忠奋之心,斯逆夷坐销其桀骜之志,并令广东义勇捣香港以牵其援兵,登州水师合旅顺而绝其归路,然后国威可振,抚局可成也。闻刻下天津采勘公馆,系预为该夷自北塘进京之地,窃思自北塘进京本无须由津行走。今既为公馆矣,在该夷险谲伎俩何所不至,或到津后多延时日,探我军情,或另以游逛为名,遣人直向大沽一带窃我形势,是时听之不可,阻之不能,而天津除大沽外,其余守备无几”(据《廉公传略》清·王瑔)
  廉兆纶和陈鸿翊一样,都是力主加强北塘防御的主战派,而且熟知地理环境,认为北塘撤防失计。但这些真知灼见并没有引起咸丰皇帝的重视。早在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二十五日,廉兆纶给皇帝的奏折中就请旨,将沿海漕运沙船水手,编成练勇,以备抗敌。“窃维海运南粮到津已五十多万石,约计沙船不下四五百号,水手即不下一二万人。此项水手,平日本非安份之徒,又往来海道以为常,未必与夷人全无交涉。今逆夷已踞大沽海口,而此辈游手多人,欲归则无路可通,欲住又无以自赡,当此津民惶惑迁徙之际,万一该夷暗遣二三奸党,与之潜相构煽,该水手等惟利是视,则天津之患,曷可胜言。臣再三思维,或将此项编为义勇,分布于官兵乡勇之中,则顷刻间得胜兵一二万人,军威可为一振。抑或稍稍津贴,沙船练为水师,联为战舰,亦可自成一队。相应请旨敕下直隶督臣作速设法,妥为安置。”(据《筹办夷务始未·咸丰朝》卷四)朝廷主持大局的抚绥派,没有采纳廉兆纶的奏议。见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二十日发交廉兆纶折一件,内称:“命臣等妥议具奏。据原奏称:逆夷内犯,故为迂曲无厌之请,以缓我兴师致讨之谋,屡遣重臣,几经往复,而夷船已越津门而北,逼近京畿,议者仍主抚绥,无多准备等语。”(据《筹办夷务始未·咸丰朝》卷三)
  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兵部尚书全庆,仓场侍郎廉兆纶联名上折,奏请增兵海防“奏英兵虽败,断难罢休,宜厚集兵力备战折。”这是因为当年四月,英法联军在大沽口与僧格林沁统帅的清军交战,偶然获胜令僧格林沁冲昏了头脑,认为北塘海口无险可守不应设防,自信凭借自己的马队完全可以在岸上克敌制胜。并认为敌人不可能从海上多带马队:“彼以船来,不能多带马队,俟其登岸,我以劲骑蹙之,可以必胜,洋兵伎俩,我所深知,何足俱哉。”(据《宁河名人·铁脖御史陈鸿翊》天津人民出版社)廉兆纶在奏折中重申,战事的发展,抚局是不可能的,敌人败退后必有举动,北塘防务空虚,是敌人必谋而取之的阵地。奏折中称:“而臣等之所过虑者,我之精锐,现祗聚于大沽,旁无应援,后无拥护。且闻双港之旅,已调于前营,津门之备,但资于土练。又闻北塘一带亦颇空虚,彼正多方以谋之,我不悉力增兵以应之,仅恃海上一军,当其非常凶焰,万一有他,何以善其后乎?臣等愚以为正当乘僧格林沁既胜之师,厚集兵力大声(申)天讨,坐彼凶狂。该夷蓦越重洋,势必不能持久,待其穷蹙,取前议而更张之,以绝其觊觎之心。”咸丰皇帝无心抗敌,对良策谋策半信半疑。朱批:“此言最为切要,但不知将来能办到此步否?”当奏折中请旨,令广东义勇以香港牵制洋兵北上援兵时,“朱批:此举难期必胜。”当请旨令登州水师与旅顺水师合力截击敌人海上归路时,“朱批:此举万万不能,洋面争冲,徒贻笑耳。”在朝政腐败、君主昏庸的条件下,良臣虽有良策也很难被采纳。

知识出处

清代侍郎廉兆纶

《清代侍郎廉兆纶》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该书从多方面记述了宁河县籍侍郎廉兆纶的一生,史料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对地方史研究和历史文化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廉兆纶
相关人物
陈鸿翊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