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第”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832
颗粒名称: “太史第”说
分类号: I023
页数: 4
页码: 120-123
摘要: 该文章主要介绍了戴彬元的宅第“太史第”的来历和传说,并解释了太史一词在古代官职中的含义。文章还提到了与陈鸿翊、高赓恩等人相关的传说,并描述了该宅第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毁坏以及戴家文物的遭遇。文章最后提及了戴家所拥有的珍贵文物和国宝的命运。
关键词: 太史第 戴彬元 陈鸿翊

内容

留庄戴彬元的宅第,曾在大门楼上悬挂过“太史第”的横匾。由此而在民间引出好多传说,有的符合历史的真实,有的是与史无考的无稽之谈。
  查阅清史资料,在“职官志”中无有“太史”官职序列,更没用其赠荫的先例。“太史”用于官名,始于秦朝的“太史令”。到了汉代则称“太常卿”,专司掌天文历法。后来把司马迁修史这类的人也称为“太史”。唐代专设“太史局”修史。到了明清设有“钦天监”专司天文历法,修史之事交由翰林院职掌,故而称翰林为“太史”,是入主翰林院任从八品典簿以上官职的五经博士、庶吉士、检讨、编修、修撰、秘书郎、撰文、侍讲、侍读和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统称为太史。像宁河籍的进士出身,初入庶常馆学习的陈鸿翊、刘沛然、高赓恩等,都曾在宅第悬挂“太史第”的横匾。这是显贵学识和功名,比行政官邸更受人崇敬。
  有文章说戴彬元的“太史第”是皇封的,“戴彬元受慈禧旨意,写‘太史第’金字匾额一块,敬赐于陈洪(鸿)翊住所悬挂。后来慈禧老佛爷又封戴彬元为‘太史第’,让其代表朝廷为自家赐匾额一块。”这些来自民间街谈巷议与史相背。掌山西道监察御史陈鸿翊祖籍北塘,宅邸在芦台镇陈家楼,道光甲午(1834年)举人,此时戴彬元尚未出生。道光戊戍(1838年)进士出身入翰林后授吏部主事,此时戴彬元刚两岁,到光绪六年(1880年)跨隔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显然不是同时代的人物,其对“太史第”传奇嫁接,不合情理。并说陈鸿翊“曾在福建、山西任过要职”。这是无稽之谈。都察院机构设十五道,均在都察院办公。山西道的监察御史,掌核山西刑名,稽察兵部、翰林院、六科、中书科、总督仓场及所属坐粮厅……依法注销文卷等。福建道掌核福建刑名,稽察太常寺,依限注销文卷等。其道上任御史之职的官员,不是地方官。
  1944年,日本侵华时期,“在蓟运河修复铁路的枕木被盗。芦台伪1418部队和1480宪兵(特务)队,60多人协助日本人包围了留庄,搞清查。”日军头目坂口率几名骑兵到留庄主持清查,当路过戴彬元宅第门口时,看见了“太史第”的金字匾额,都肃然起敬,士兵均下马列队敬礼后撤退。一个“太史第”匾额避免了一场血腥灾难。这个凭据当代人传说的口碑是真实可信的。1943年,侵华日军因战线拉得太长,补给成了大问题。因而决定把北宁铁路的单线,从北京到唐山改成复线,要在留庄村东头的蓟运河铁桥南侧,再修筑一座新的铁路桥,其建材就堆放在留庄村的东北角,并有日军和宪兵把守。附近村民偷盗建材是常有的。日军为什么对“太史第”肃然起敬?这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有相融合的特点。从清朝初年到中叶,中日文化交流非常活跃。自日本铁蹄踏进中国土地之前,侵略者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他们明白“太史第”的含义。所以日军有如此举动,是合乎情理的。
  关于“太史第”和高赓恩的传说,符合历史实际。高赓恩祖籍北塘,定居芦台,于光绪丙子(1876年)御试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入翰林院时间比戴早四年,也写一笔好书法,其传世著作多达七十多部。是晚清著名学者。其职衔曾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四品光禄卿,曾为大阿哥浦儁讲课。比戴彬元官高一品。据说戴彬元家门楼“太史第”的匾额为高赓恩所题。因为同朝翰林,又是同乡,学识和官职又在其上,其意义比自题重要的多。
  高赓恩的结局,在这里简介一下:高赓恩善长书法,求他写字的人很多,至今故宫博物院和颐和园都有他的墨迹。他和戴彬元、刘沛然关系非常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慈禧太后册立总理大臣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因为慈禧太后非常欣赏高赓恩的学识,把他召回宫中做溥儁大阿哥的老师。没想到时间不长,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溥儁的父亲载漪因唆使义和团围攻外国大使馆,被各国公使指责为罪魁祸首,结果载漪被充军发配新疆,溥儁被废,其老师高赓恩受到牵连,告老还乡回到芦台,买下药王庙半亩园子,过隐居生活,于1917年病故,终年77岁。
  关于戴彬元家中的历史文物,社会上曾有许多传说。但“太史第”的门匾肯定出自高赓恩之手。因为高不仅学识出众,而且也练一笔好书法,他们是同乡翰林,高是师长而且官高一品。戴如果自书门匾,多少有“自吹自擂”之嫌。社会上认为戴家文物很多。但是“十年浩劫”,列为“封、资、修”之首的戴家文物遗存,当然遭到彻底洗劫,留下的仅是当时人们的记忆。
  其宅第青砖瓦门楼和穿堂房屋均毁于1976年7月28日凌晨的唐山大地震,有文物价值的两尊石狮子不知去向。戴家坟墓在文革中被挖,“造反派”们原想一定会有陪葬的大批文物和金银财宝,当时全村人都跑来想一睹墓中的秘密。但令人失望,戴彬元居官一生清廉,墓中根本没有什么金银宝贝等陪葬物。只是在他儿子戴章勋的墓中,找到了一只东北王张作霖送给他的一只俄制银壳、金链钢瓤怀表,此外还有女眷佩戴的微少饰物。戴章勋生于1861年,他继承父志,文品兼优,1898年也被授于“拔贡”生员,初任辽宁省凤城县知县和内蒙多伦县知县。民国年间,在吉林省孟恩远督军的麾下任秘书。后孟被张作霖赶出吉林,章勋投入张作霖部下,并随少帅张学良,在张学良驻京办工作。这就是墓中为什么有张作霖赠物的渊源。
  戴彬元家父任翰林官一生,官居五品,古籍诗书很多,彬元收藏名人书画碑帖也不在少数,特别是那些圣旨和受御旨书写的黄绫诰封文本数卷,都在文革中焚之一炬。说到诰封册文,这联系到戴彬元编修的职责。按清制,凡册立、册封妃嫔的册宝、印文、尊谥、升衬、王公贝勒、贝子、将军、公主、福晋、夫人的册诰文,祭告祝文、祭内外文武官员的祭文、碑文,封赠内外文武官员的诰、敕文等,都是翰林院修撰和编修的职责。戴彬元长期司其职,奉皇命书写诰文,死后存有自己写的大批诰文是正常的。可惜这些珍贵文物全部被毁。
  据说,戴家有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一品诰命夫人金冠,文革中被人抢走下落不明。这是爱国将领,寿春镇总兵王锡鹏为国捐躯后,道光皇帝封其原配夫人为一品诰命夫人时所赐。为什么到了戴家?据说戴彬元的重孙媳妇来自芦台王锡鹏家族,金冠是王夫人的陪嫁妆。

知识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文介绍了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的生平事迹和书法成就。文章详细描述了他的家世背景、学业成就和进入官场的经历,以及在政治、赈灾和书法方面的贡献。同时还介绍了一些与他相关的人物和传说。文章以生平简历为主线,通过不同章节展现了戴彬元的多方面才能和影响力。

阅读

相关人物

戴彬元
相关人物
陈鸿翊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