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济灾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828
颗粒名称: 赈济灾民
分类号: I023
页数: 5
页码: 91-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戴彬元和刘沛然是清朝时期的两位官员,他们在光绪九、十年间面对特大的水患灾情时,积极筹集赈济款,救济受灾百姓。他们组织施粥、发放赈款和物资,并亲自监督确保灾民得到帮助。这一善举至今在戴彬元的故乡仍广为传颂,展现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同情心。
关键词: 戴彬元 刘沛然 灾民救助

内容

戴彬元家风纯朴,好义乐施,在乡间邻里人皆称道,至今仍有传闻。戴公虽然在朝官居五品,身为翰林,但太史第官邸却不豪华。古代把进翰林院担任编修、检讨或司员者,统称“太史”,这是受人尊崇的有学识的职衔。戴为官清廉,一遇灾年,主动施舍救助受灾穷黎,其事迹不在少数。但有史料记载的是光绪九年十年的两次大灾。戴彬元和同乡进士刘沛然(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安徽太守),来到家乡宁河县,从上到下多方筹集赈济款,救济受灾百姓。
  《汉沽区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光绪九、十年间(1883-1884年),宁河、宝坻两县大灾,他多方奔走,筹得大批赈济款,请其同榜进士刘沛然太史亲到家乡监督发放,使许多灾民得救。”
  这一段史事,读起来让人糊涂,是什么灾害,连续两年,灾害的程度范围都不明确。
  《天津政协》(2008年4期)登载《南黄北戴的戴彬元》一文称:“光绪九、十年间,即1883(癸未)年至1884(甲申)年,宁河、宝坻大旱,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饥饿难忍,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它说明是旱灾。但这恰恰与历史的真实相反,这两年是历史上罕见的水患之年,根本没有春旱之说。下面依据史料分述两年的特大水患情况,以印证戴彬元的善举,在空前灾难面前,使众多百姓得救。
  附文之一:
  光绪九年特大水患
  俗话说,“六月六,看谷秀。”一般到了农历六月初六,大田作物就看好收成了。谁料这年特殊,汛期来得迟。突然从六月二十日以后,开始连降大雨和暴雨。当时据顺天府尹毕道远奏报:“宝坻县自从六月二十三日起阴雨连绵,蓟运、青龙、鲍丘、窝头,袖(绣)针等河水势甚旺,沿河堤埝依赖今年春天一律加高培厚,民工冒雨防护,谁料六月二十六、七日(公历7月29日、30日),大雨滂沱,上游山水陡发,直奔下注,势若建瓴,下游宣泄不及,兼以洼水直接浸蚀堤埝的根基,雨水夹堤,抢筑子埝,此堵彼溢,人为难施,遂致河水漫过堤顶。东南北三乡田禾俱被淹没,正西村庄附近城部,地势较高,又为窝头河倒漾之水浸灌受害。”
  另据通永道禀报:“因赴津公出,七月初四(公历8月6日)由水路旋通,察看沿河一带水势甚大,竟至河地不分。”这位官员在回通永道的路上,遇到二十多处拦船呼救的情况。他奏称:“以连日顿遭大雨,河水陡涨一丈六尺有余,田庐均被水淹,困苦流离。……经该道顺道察勘实系一片汪洋,田庐被水,满目灾黎,洵为目不忍睹,耳不忍闻。”……这位官员实地察看到,不仅是地里的庄稼已收成无望,并且有人口被大水冲走或淹死者,有的让房屋坍塌压死的、砸伤的。他看到有一家数口和十几口人,都用一根绳子栓在一起,系住腰部,连接起来,防备被大水冲散全家人,但是大水无情,危急关头都不能逃命,却致全家毙命。他的禀报因受灾区现场寻访所得,情况真实而事例鲜活生动。
  从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奏折得知,这次降雨从1883年7月17日,一直到9月上旬,历时一个多月的阴雨连绵期,雨季来得晚,人们毫无准备。奏折称:“不期六月十四日(7月17日)后连旬大雨,势若倾盆,加以上游西北边外山水暴发,其西南邻省之水亦奔腾汇注,各河同时异涨,到处出槽漫堤,近河州县田亩均被淹浸,坍塌民房甚多,并有伤损人口之处。七月下旬(8月下旬)、八月初旬(9月上旬),复连次狂风大雨,平地积水甚深,河堤更多冲漫。”直隶共一百多州县受灾,“灾重者计通州、三河、武清、宝坻、蓟州、香河、宁河……等三十一州县。”(注:以上引文见光绪九年十月十三日李鸿章奏折)
  这年大水,使宁河全境受淹。因为汛期晚来,大田作物如高粱、玉米已吐穗,地势稍高的庄稼还有些收成,加上水退之后还可补种荞麦和白菜。这年全县成灾的村共二百五十九村。“宁河县东窝庄等九十六村成灾七分,南淮渔淀等一百十八村成灾六分,东宁车沽等四十五村成灾五分”。宝坻灾情比宁河惨重。加之宁河是芦苇之乡,七里海,蓟运河沿岸的农民靠织蓆编篓等还有些谋生出路。因此灾后生活状况比宝坻略好。
  附文之二:
  光绪十年水患
  因为上年特大水患,好多地方积水未消,如一接上雨季,使新老水相接,将更是一个沥涝之年,根本不会出现旱情。下面选辑了部分光绪十年(1884年)清代档案资料,来看这一年的水患灾情。
  这一年蓟运河流域水患最重的是蓟州、宝坻、宁河三州县。
  宁河属河尾闾低洼之地,因上年大水过后,很多洼地尚未消涸,还来不及耕种,新水就来了,致使全年颗粒无收。据光绪十年(1884年)九月二十五日顺天府尹毕道远等奏:“本年……夏间雨水较多,洼田未能涸复,亦有新被淹浸,颗粒无收之处。现据通州、武清、宝坻、蓟州、宁河……等州县先后禀报秋禾被水等情。”宝坻、宁河等“成灾八七六五分村庄极苦贫民,量为抚恤。”
  这两年洪害,遍及直隶全境,灾民遍野。面对灾情,受外困内扰的腐败的清王朝政府,无力赈济灾民。虽在一些乡镇设点开粥厂施赈,但解决不了多大问题。根本不像清初,每当大灾,都派出二品大臣到灾区监督施赈,使穷苦灾黎得到救济。笔者查阅光绪九年、十年档案资料,未发现朝廷有放款赈灾的重大举措。在这种情况下,戴彬元情系灾民,上下斡旋,从官吏到士绅商贾,多方面筹募赈济资金、衣物、粮食,在宁河县集中施赈。他的家乡也是重灾区,但也竭尽所能去救济那些最贫苦者。为了让这些善款和粮物,真正救助穷苦百姓,防止乡保和县各级官吏借机奸贪,他和家乡的同科进士刘沛然到灾区组织施赈,并亲自现场监督发放,使募集的财粮衣物,真正施惠于民。这件事过一百多年了,至今在他的故乡,人们一提这件往事,还都啧啧称赞戴公的善举。为什么有如此影响,据说当年由戴彬元和刘沛然主持,曾在宁河县城(宁河镇)和芦台两镇设立粥厂施粥,救活了许多流离失所的灾民。

附注

注:以上两年水患历史资料,引自中华书局《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1981年出版。《宁河文史资料》第八辑载《清代光绪年间三次特大水患》一文,包括清代光绪九年、十年两次特大水患。

知识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文介绍了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的生平事迹和书法成就。文章详细描述了他的家世背景、学业成就和进入官场的经历,以及在政治、赈灾和书法方面的贡献。同时还介绍了一些与他相关的人物和传说。文章以生平简历为主线,通过不同章节展现了戴彬元的多方面才能和影响力。

阅读

相关人物

戴彬元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