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贡入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图书
唯一号: 021920020230002820
颗粒名称: 拔贡入仕
分类号: I023
页数: 5
页码: 32-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戴彬元在咸丰十一年通过选拔成为拔贡生,经过朝考后获得了一等成绩,被任命为户部小京官。拔贡生是优秀生员中的精英,需要通过严格的选拔和考试选拔出德才兼备者。戴彬元在拔贡生中表现出色,其一手好字深受皇帝和朝臣的喜爱。他的考试成绩使他被授予七品小京官的职位,并被安排在户部工作,期间还承担了云南司行走的任务。
关键词: 戴彬元 拔贡 朝考

内容

从生员(即地方官学的秀才)升为拔贡并做官,是优秀生员的一条重要出路。“拔贡生”的“拔”,即是从生员中选拔优秀者之意。顺治元年谕:(侯选拔贡)“每府学贡二人,州县各贡一人”,“旧例十二年题请举行一次”,由地方的学政、督抚等推荐到中央,即成为候选拔贡,再通过中央的考试,即成为正式的拔贡。录取拔贡的原则,强调德才兼备。顺治元年题准,“(录取拔贡)以学达经济、行合规矩者方为及格。”
  咸丰十一年,是辛酉年(1861年)逢酉年正好是顺天府乡试。这是英法联军从北塘登陆,海陆夹击攻陷大沽炮台,进犯北京,洋人焚毁圆明园的第二年,朝纲严重不振。这一年戴彬元没有参加顺天乡试,却通过地方考试和廷试朝考中了“拔贡”。这比举人的功名优越的多。按清代科举制度,选拔的“拔贡”是特殊的生员,有的要到京城的国子监学习。国子监是掌管国学政令之机关,入国子监者,皆“习礼读书”。生源从贡生、监生中按一定指数挑选。地方上的拔贡生清初规定六年一次,从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而名额有限。每个府学,只限二名,每州、县只限一名。戴彬元是宁河县直接保送入京的唯一“拔贡”,这是十二年一遇的机会。可见戴彬元在地方上从学识到品德是多么优秀。但是,选拔入京后,要经过朝考,朝考合格者即可授予京官或知县等职位。戴彬元的一手好字,深得皇上及朝臣喜爱,于是他留在了皇城,当上了七品小京官。
  《汉沽区志》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年)拔贡生,朝考一等,户部小京官,候补主事,云南司行走。”对戴彬元考功名任职的这一段记述是怎么一回事?令读者费解。这就是说,咸丰十一年被选拔贡生之后入京,要经过朝考,合格者任职。朝考,是殿廷考试,特派二品以上大臣阅卷,由皇帝决定录取任命官职。戴彬元朝考获得一等,这是比较优秀的,榜下即可授职。戴彬元被安排在户部,职衔是“七品小京官”。“七品小京官”就是这么一个官称,不是随便人为的称呼。如果任了“主事”,就是六品官级,“候补主事”还不算“六品”。关于“云南司行走”,这不是实际性质的官职,是临时派办的任务。同时,“云南司”并不是云南外埠的机构,更不是外差而是京师户部的职能部门。其职能是:“掌核云南之钱粮及各厂税课,并管漕政事务。”应该说这个“七品小京官”,是戴彬元步登仕途的起点。兼办的云南司行走,属于联络员之类的差使。
  科考拔贡也是清朝选仕的一种制度,即由推荐到考试,一种严格选才的过程。清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初二日,内阁奉上谕,考取拔贡生共116名。其中戴彬元等63人授以七品小京官;张廷绪等51人授以知县分发各地试用;孙瑞龄、沈承先二人交与吏部,征询意愿,再行安排。

知识出处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

出版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本文介绍了清代翰林书法家戴彬元的生平事迹和书法成就。文章详细描述了他的家世背景、学业成就和进入官场的经历,以及在政治、赈灾和书法方面的贡献。同时还介绍了一些与他相关的人物和传说。文章以生平简历为主线,通过不同章节展现了戴彬元的多方面才能和影响力。

阅读

相关人物

戴彬元
相关人物